劉燕敏等
上帝的答復 劉燕敏
湯姆是一名孤兒。2003年圣誕節(jié),他在美國加州的塞爾西孤兒院給上帝寫了一封信。 尊敬的上帝:
您好!您知道我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可是,您昨天送給哈里一個爸爸、一個媽媽,而您連一個姨媽都不送給我。這太不公平了!
您可憐的湯姆
湯姆這封寫有“上帝親啟”的信,最后被轉到神學博士摩羅·邦尼的手里。這時,最直截了當?shù)霓k法,就是找一家愿意領養(yǎng)孩子的人,然后秘密地辦理領養(yǎng)手續(xù),待一切辦好之后,給湯姆回信,說:
湯姆,我的孩子!我真有點兒疏忽大意了,像你這樣好的孩子,是不應該沒有爸爸媽媽的。明天我一定給你送去。
可是,對于一個孤兒,上帝真的會這樣答復嗎?摩羅·邦尼博士心里非常矛盾。他想,對于一個從小失去依靠的人,要想讓他知道上帝是公平的,絕不能用這種辦法。經(jīng)過深思熟慮,他給湯姆回了這么一封信。
親愛的湯姆:
我不期望你現(xiàn)在就讀懂這封信,不過我還是想現(xiàn)在就告訴你,上帝永遠是公平的,假如你認為我沒有送給你爸爸媽媽就是我的不公,這實在讓我感到遺憾。我想告訴你,我的公平在于免費地向人類供應了三樣東西:生命、信念和目標。
你知道嗎?你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免費得到的。到目前為止,我沒讓任何一個人在生前為他的生命支付過一分錢。與生命一樣,信念和目標也是我免費提供給你們的,不論你生活在人間的哪一個角落,不論你是王子還是貧兒,只要想擁有它們,我都隨時讓你們把它們據(jù)為己有。
孩子,讓生命、信念和目標成為免費的東西,這就是我在人間的公平所在,也是我作為上帝的最大智慧。但愿有一天,你能理解。
你的上帝
這封信后來成為上帝最著名的公平獨白。
(選自《知音·海外版》)
學雞叫的狗 蔡真妮
我家的狗狗叫拉迪,它非常黏人,總是寸步不離地跟著我,即使我上廁所它也得趴在我腳下。如果我不讓它進廁所,它就在門外叫、撓門;還不讓進,就會發(fā)出類似人類哭泣的聲音,十分哀怨。我為求一個心安,只得開門放它進來。
黏人實際上就是依賴,依賴就會排他,就會爭寵。
它的頭號爭寵對象是我兒子三豬,不知是因為三豬比較小還是三豬和我在一起時間長的緣故。我和三豬如果面對面地說話,拉迪就會跑到我們中間不斷地往我身上撲,以引起我的注意。如果我和三豬坐在一處說話,拉迪就會在我們身前翻滾,我拍拍三豬,拉迪就把腦袋往我手下送。有一天,我和三豬趴在地上看書,拉迪百般跳躍翻滾都沒有引起我的注意,一咬牙一跺腳就躺到了攤著的書上面!
今年家里養(yǎng)了20只雞,我每天都要給雞喂食喂水,摸摸這只柔順的羽毛,抱抱那只看是否長大了些。拉迪因此很不爽,為此弄出種種事故,沒少挨批評,可它就是屢教不改。我很喜歡一只小公雞,因為它長得明顯比母雞大,且昂著頭很可愛的樣子,拉迪卻格外不喜歡那只小公雞,見了就咬。
小公雞剛學打鳴那陣兒,白天也不停地叫。公雞會打鳴了,全家人都驚喜不已,這是雞長大了的一個標志:公雞打鳴了,母雞下蛋還會遠嗎?
我們的欣喜態(tài)度,狠狠地刺激了拉迪。因為我盯得緊,所以它沒有機會侵犯公雞,于是就用大叫威脅公雞。
公雞打鳴越來越熟練,音色清脆,音調(diào)穩(wěn)定。每次看它打鳴我都有種“家中公雞初長成”的欣慰,特地喂它點兒好吃的,喂的時候還得特意攔著拉迪不讓它搶食。
一次喂食回來后,拉迪攔在我的面前,盯著我,然后,它仰起脖子,腦袋和脖子一抖一抖的,口中冒出來的不是汪汪聲,而是公雞打鳴的聲音!和我家那只公雞一模一樣的打鳴聲!眼前的畫面和聲音實在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目瞪口呆地看著拉迪,半天才笑出聲來。
一只狗得爭寵到什么程度才能學會公雞打鳴呢?
愛永遠不嫌多,永遠不夠。狗如是,人亦是。
(選自《文苑》,有刪節(jié))
鉛筆頭下的堅持 蔣平
他是一名大學青年教師,但又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訥于言而敏于行的性格,讓他有著普通人所沒有的奇思怪想。他因此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手里隨時握著一支鉛筆頭,靈感所至便將所思所想隨手記下來,從他的辦公室、家庭到實驗室,到處都有他“信手涂鴉”的杰作。一度,他被人形容為全校“最不講究的人”,鬧下了不少笑話,這些笑話甚至直接影響到他后來的工作。
進校第10年,他40歲,完成了一個很重要的設想,這也是他10年“涂鴉”思想的結晶。當他將課題提交學校之后,卻遭到了無情的嘲弄。別說撥給他科研經(jīng)費,大伙兒還要他倒貼衛(wèi)生費呢。學校不支持,就意味著他多年的心血泡湯。他很不甘心,于是克服重重困難,又費去了10年的光陰,終于做完了自己課題的初步測試,并且通過朋友將測試成果遞交到美國國立研究院。一開始,研究院對他的測試成果很感興趣,但派人到學校一調(diào)查,得知他那些鉛筆頭“涂鴉”的故事,立刻對其人其事失去了信任。這樣,他20年的心血,因為一支小小的鉛筆頭,又一次被束之高閣。
盡管如此,他卻沒有氣餒。相反,通過多年細致入微的研究,他越來越清楚自己研究成果的價值。得不到學校和研究院的資助,他便自籌資金對研究成果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4年之后,他再次向研究院遞交了報告,這一回,研究院不僅批復了他的申請,還因“鉛筆頭”事件向他表達了歉意。在研究院的支持下,他的成果很快應用于實踐。2年后,他在一只小鼠身上試驗獲得成功。到2007年,這項研究成果被應用于“基因靶向治療技術”,他因此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他,就是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奇。這一年,他已是年屆七句的老人。
蜂擁而至的記者來到卡佩奇的辦公室,發(fā)現(xiàn)他手心還捏著那支給他帶來靈感和幸運的鉛筆頭。言談之中,卡佩奇說得最多的,不是他的成果,也不是他的榮譽,而是延續(xù)了30多年的鉛筆頭的故事。
(選自《中國國門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