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
摘 要 本文從測量船實際環(huán)境和使命任務需求入手,在信息化建設的同步基礎上,圍繞測量船團隊知識協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為如何提高團隊的綜合能力水平進行了探索,對實際工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信息化 測量船 知識協同
中圖分類號:F270;G434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隨著知識管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協同理論在知識轉移、知識共享以及知識創(chuàng)新研究中的應用,為厘清知識活動中各要素及其相互關系、認識知識如何通過有效方法實現交流并創(chuàng)造價值提供了理論指導。目前信息化建設如火如荼,建立在信息化基礎上的團隊知識協同研究必定能為測量船工作效率的生成發(fā)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戰(zhàn)略支撐。
1測量船環(huán)境中的團隊知識協同
測量船作為一個人員構成復雜、科技集成度較高、信息獲取相對閉塞的整體團隊,其整體能力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知識(信息)的應用創(chuàng)新上。而知識協同不僅是一種研究視角,更是組織實施知識管理的有效手段,在航天測控領域特定組織中的知識協同,更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戰(zhàn)略思想。知識共享是知識經濟環(huán)境下組織核心競爭力形成的保障,而知識協同則是組織內外知識資源的整合應用,貫穿于知識轉移、知識共享、知識創(chuàng)新活動之中。
知識協同包括四個要素,即知識主體(知識活動的參與成員)、知識客體(知識)、時間、環(huán)境(包括“軟環(huán)境”如文化環(huán)境,以及“硬環(huán)境”如信息化建設條件等)。
1.1測量船的知識主體
測量船的知識主體即知識活動的參與成員,按照工作實際情況,可以劃分為二類,即科研試驗創(chuàng)新人員和綜合保障人員,按照學歷層次結構,又可以劃分為低(本科以下)、中(本科)、高(本科以上)三類,按照知識應用情況,又能劃分為知識吸收、知識應用和知識創(chuàng)新等三類,按照活動參與對象,又能劃分為個人、專業(yè)組隊團體、部門團體和自發(fā)性業(yè)余團體等。當然,層次間或者是類別之間的區(qū)分無法做到完全精確,總而言之,應該從多重角度去正確認識測量船的知識主體,通過信息化建設展開多個維度讓其有效參與到測量船整體的知識活動中去。
1.2測量船的知識客體
測量船的知識客體即測量船參與到試驗過程中涵蓋和需要的方方面面知識內容,這里面的含義非常廣泛,例如教育管理和發(fā)動船員的人文性知識、技術裝備和理論支撐的科技性知識、后勤供應和服務保障的綜合性知識等。這些知識有的是可直接量化即可視的書本圖書,有的是以數字資源展示的電子信息,有的是存諸于船員身上的經驗與意識等等。由于知識協同強調“動態(tài)性”,即在不同的時刻知識的主體和客體所處的狀態(tài)是不同的,隨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發(fā)生改變。一般情況下,由于眾多知識主體在“知識協同”活動中的不斷參與和個人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客體”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價值也會越來越大。
1.3時間和環(huán)境
測量船由于任務的特殊性,在時間上具有極強的約束,如當船舶出海時某型設備發(fā)生故障急需相關設備資料時,這些急需的資料在時間維度和價值評定上只適用于此特殊的階段;船舶??看a頭時,同樣環(huán)境下的資料價值顯然不如前者。知識需要承載的平臺,“軟環(huán)境”作為環(huán)境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協同中起著潤滑劑和催化劑的作用,以信息化硬件設施為代表的“硬環(huán)境”作為知識活動參與對象的直接工作平臺,在知識協同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主干作用。
知識協同特別強調的是知識傳遞的時間、對象、空間的“準確性”,即時間的準時性、傳遞目標(主體)的準確性、傳遞對象(客體)的準確性和準時性等。
綜上所述,測量船團隊知識協同的使命任務即是使得知識管理中的主體、客體、環(huán)境等達到的一種在時間、空間上有效協同的狀態(tài),并實現在恰當的時間和場所(實體空間或虛擬空間),將恰當的信息和知識傳遞給恰當的目標或對象,充分滿足測量船完成綜合性任務需求,并不斷地創(chuàng)建知識創(chuàng)新的單向、雙向或多向的多維動態(tài)過程,從而推動測量船整體團隊能力不斷提高。
2信息化與知識協同的關聯
信息化是指培養(yǎng)、發(fā)展以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智能化工具又稱信息化的生產工具。它一般必須具備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信息安全的功能。測量船的信息化則可以相應的認知為建設、發(fā)展以計算機為主的的智能化工具,使之作用于提高測量船整體團隊能力的過程。
2.1知識主體需要信息化牽引
在測量船的知識主體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每個個人,無論怎么劃分,個人(人才)在測量船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占有著主導地位。人才也成為了知識管理的主體對象之一,需要從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兩種知識的表現形式出發(fā),構建人才評價機制模型,如圖1所示。
在測量船上,人才的顯性知識包涵培訓經歷(學歷、在職培訓)、工作經驗(崗位履歷)和技能等級(職業(yè)技能證書、工程師),這些內容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以直觀的形式記錄或展現;相對而言,人才的隱性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測量船后續(xù)人才發(fā)展的進程,包括工作動機(對工作中的某一目標持續(xù)渴望從而不斷實踐的內在驅動力)、價值觀(對外界事物或行為的評價準則)、心理素質(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冷靜地對待各種考驗、是否有積極的心態(tài)去處理難題)、發(fā)展后勁(個人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業(yè)務溝通能力),這些指標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支撐收集后,就能夠開展數據分析和導向應用,使得人才往測量船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通過信息化的手段,能夠針對每個人的不同特點,一人一策,量身定做,設計他們的未來、助推他們的成長。為他們搭好臺,他們才能唱好戲,能夠讓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人都能實現自我、展現自我、體現價值、實現夢想,并把個人的夢想融入中國夢,最大限度地把科技干部的聰明才智集成起來,讓學歷轉化為能力,讓文憑轉化為水平。
2.2知識客體需要信息化構建
前文所述,測量船的知識客體即測量船參與到試驗過程中涵蓋和需要的方方面面知識內容。以一份常見的政治教育教案為例,傳統的方式為組織者擬制教案,之后在目標群體內進行授課,通過提問或檢查筆記等手段來確認教育效果,這種方式存在著教案利用率低、受眾范圍窄和效果確認不易等問題。假如采用信息化方式來構建此教案,則組織者在教案的設計、開發(fā)過程中,就能夠同步將編寫教案的背景緣由、教案內容的輔助材料、教案的適用領域等附加性文檔進行集成,再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發(fā)布共享,則能在較大范圍內使得該教案獲得有效應用,受教育者的心得體會等學習內容亦能通過信息化手段快速反饋到組織者處。
此外,通過信息化手段能夠將常用的書籍、資料、課件、人員信息等各種類型知識按照統一的標準數字化,按照科學的體系劃分構建,利于信息的存儲、發(fā)布、利用和動態(tài)更新。測量船團隊形成最本質的目的是預期的共同利益,在團隊知識共享過程中,無論是從角色主體角度還是從業(yè)務流程角度提高成員的協同意識都是為了使整個團隊的資源能夠得到交互,實現收益最大化。依托于信息化技術,有限的資源(知識客體),可以通過互補和整合,產生倍增效益。
2.3知識傳遞需要信息化承載
為滿足測量船多樣化任務的海量知識需求,需要從三方面不斷的拓展知識資源庫。一是從外界及時獲取有效的知識;二是整合內部成員的孤立性知識;三是在原有基礎上的自發(fā)性知識創(chuàng)新。當前在測量船上部署了“超星圖書館”和“通用圖書館”等數字圖書館,初步構建了知識系統,利用航采網能夠同步期刊報紙等數字資源,通過這些信息化手段,減緩了測量船出海期間的“信息孤島”效應。測量船內部各單個成員、單一團體留存了大量的知識內容,分散于機房、庫房和獨立系統中,沒有進行統一標準上的數字化,無法做到同步的存儲、發(fā)布和更新,導致知識的傳遞效率低下,需要知識的人難以迅速獲取急需的信息。創(chuàng)新不是孤立的,只能建立在知識繼承的基礎之上,原有知識資源的分散、獨立,導致創(chuàng)新的難度加大。
在測量船的團隊知識協同上,尤其要強化信息化建設,將零散、孤立的知識內容數字化,對接后方巨大的保障資源,推動知識的系統集成和快速傳遞。
3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3.1依托信息化手段培養(yǎng)學習共同體,激發(fā)興趣,促進交流
知識經過分享、整合、積累、應用的過程,才能實現創(chuàng)新,而知識共享的關鍵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高度知識化、信息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面對急劇增長的知識和信息,如何通過有效的知識分享機制,將其本身擁有的知識有效地與他人分享、交流,顯然已成為急需解決的重大挑戰(zhàn)。
在封閉與零散環(huán)境下,測量船上的個人或單個組織難以獲取支持信息,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團隊相對比較困難。依托于信息化手段,個人或組織的知識儲備、興趣愛好、工作安排和急需信息等內容能夠在測量船整個知識團隊中實時共享、快速發(fā)布。比如建立人才一體化資源信息系統,以張三為例,上船之初即將其學歷學科、興趣愛好、特長技能、工作學習經歷和個人成果等內容收集至信息系統并對外發(fā)布,各學習團隊定期發(fā)布工作信息或人才需求,便于團隊和個人能夠相互發(fā)現,彼此組合形成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文化生態(tài)學習環(huán)境的理想架構。把測量船視為“共同體”,把學習環(huán)境作為個人和團隊通過相互合作探討各種方案、后果、假設的地方。這種公共性的、民主的群體學習環(huán)境就是學習共同體。在“學習共同體”模式下,學習者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相互砥礪,相互幫助,依托學習工具和資源的支持,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是在學習者與環(huán)境和社會群體的交往互動過程中形成的,人際交互(包括自我交互)的順暢也同樣對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3.2立足信息化技術搭建學習環(huán)境,構建統一的知識網絡
立足于信息化技術在測量船逐步構建統一的知識網絡,通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潛移默化、外部明示、匯總組合、內部升華等4個互動過程來促進知識在團隊成員之間不斷地學習與交流。利用知識單向、雙向或多向傳遞,個體、群體以及組織等之間的交流,以實現知識所有者與他人分享知識,以及知識被共知和共用的目的。
構建測量船知識庫。充分發(fā)動每個部門、員工,貢獻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對紛雜的知識內容(方案、策劃、制度等)、格式(圖片、word、excel、ppt、pdf等)和人員信息(小團隊、科技成果、工作經歷等)分門別類管理,把知識積累起來;創(chuàng)建測量船知識體系,清晰掌握測量船知識分布狀況,提供管理決策依據,按照不同的權限體系,對各類角色成員開放不同級別的知識庫,注重版本管理,文件資料從初稿到最后一版,均有版本記錄保存并可查。把知識應用起來, 讓知識查詢調用更加簡單,充分利用知識成果,提供工作效率,減少重復勞動,依據知識庫構建各部門各崗位的學習培訓計劃,隨時自我充電,成為學習型團隊,
提供知識收集模式,將一些知識庫中缺少的經驗性知識,從船員頭腦中挖掘出來。
通過重新組合上述的知識和運用開發(fā)潛在知識,使得通用知識與測量船專有知識有效地結合起來,并產生新的知識或見解,而這種新知識能被有效傳播或應用。利用這種對已有的、分散的知識(個人或組織),通過某些方法或工具進行的系統的、有機的知識綜合或者重構,并產生新知識的動態(tài)過程逐步在測量船構建統一的知識網絡。
3.3借助信息化平臺建立考核評價體系,推動人才發(fā)展
借助信息化平臺有助于實現動態(tài)的、實時的和正反饋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真實的反映出測量船人員的顯性和隱性知識水平,在某種程度上對人才的學習發(fā)展方向起到導向作用。正確的評價結果反饋促進人才不斷成長,人才評價結果反饋回知識協同體系中,使其將評價結果做為已獲得知識進行識別、分類、轉化等環(huán)節(jié),最終定位成員的短板,使其明確自身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以有目標、有計劃地去彌補。
測量船環(huán)境下的各型組織發(fā)展從某種層面上講也是人才的發(fā)展,人是組織的基礎,組織是人才在某種條件下形成的共同體。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測量船知識協同尤其強調增強組織與組織之間在產品設計、資源保障、過程控制、服務提供等方面的全方位協作能力,通過集成整個價值鏈實現多個成員之間的協同開發(fā)、管控直至服務的目的。這種具有動態(tài)實時性、開放性、跨組織的整合、虛擬性、整體最優(yōu)性、高效性和全方位性等特性的高效率知識協同不是單個組織能夠獨立完成的,必須依賴于信息化平臺的同步建設。依賴于信息化平臺,將測量船內部的各類組織主體抽象成互相制約的系統元素,系統內部成員進行角色分配和屬性調整,以供應鏈為載體嵌入知識鏈,以業(yè)務流程為媒介實現知識利用和知識創(chuàng)新,最終實現整個系統的價值增長,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和成員的單項業(yè)務能力是維系整個系統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關鍵。
4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測量船團隊知識協同概念、關鍵要素和機制進行分析,強調了在信息化條件下不同主體之間和業(yè)務之間的互動關系,測量船內部能夠形成知識協同關系的各主體之間存在一定的互補關系,合作各方之間相互配合,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受益,測量船整體效用能夠得到質的提高,即協同論中所講的“1+1>2”情況。
參考文獻
[1] 徐少同,孟璽.知識協同的內涵、要素與機制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