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塵
【適用話題】文化交融 包容與理解 傳承
隨著中韓演藝圈互動愈加頻繁,越來越多的韓星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然而韓星們種類繁多的譯名,卻讓國內(nèi)觀眾有些hold不住?!皢堂谩彼位蹎讨形拿麘撌恰八位劢獭??林允兒為什么成了“林潤娥”?這到底是什么原因?還得從韓國的文字歷史說起。
韓國和中國、日本、越南等國家一樣,同屬“漢字文化圈”,漢字傳入朝鮮半島可追溯到公元前。然而直到公元15世紀,朝鮮世宗大王發(fā)表《訓民正音》,朝鮮半島才有了自己的文字。近代韓國獨立后,為振興民族文化開始推行“去漢字化運動”。上世紀80年代后,除了正式人名、地名等,漢字已經(jīng)很少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了?,F(xiàn)代韓國年輕人會寫漢字的人也并不多。
即便“去漢字化”看似成功,“復興漢字”的浪潮卻一刻也沒停過。因為朝鮮語(或稱韓語)是表音文字,同一個音有不同意義的許多字,無論在口頭還是書面都難免有不便之處。比如今年熱映的韓國電影《哭聲》,由于電影名的韓語發(fā)音與地名——全羅南道的“谷城”的韓文完全一致,谷城郡民眾擔心電影上映會給當?shù)貛碡撁嬗绊?,因此強烈要求制片方在宣傳海報中務必加入漢字“哭聲”。
出于相同原因,韓國每個人的“身份證”上仍會有對應的漢字名字,以示區(qū)分。然而在韓國,正式場合,比如,新聞稿件中,現(xiàn)任總統(tǒng)樸槿惠的姓氏“樸”就會以漢字形態(tài)出現(xiàn);韓國最暢銷的報紙《朝鮮日報》《東亞日報》依然沿用漢字報頭。除此之外,漢字名字很少出現(xiàn)。
因此,“表音”的韓文人名輸入到中國時,粉絲、媒體等也多數(shù)選擇“音譯”,盡管實際情況可能會差之千里。實際漢字名,粉絲會向明星事務所發(fā)郵件確認,或在簽名時要求簽漢字。通譯“羅宏鎮(zhèn)”的導演羅泓軫(zhěn),就是因為在戛納給粉絲簽名,外界才得以確定其漢字名的。在中國活動較多的明星,事務所也會公開其漢字名字。
孔劉的本名取自父母姓氏,顯然比“孔侑”更有說服力。原譯“黃靜茵”的黃正音,則是為與家中大哥黃訓、二哥黃民,名字一起組成“訓民正音”。
盡管“糾錯”越來越方便,一些早就“約定俗成”的譯名卻很難“更新”。本名“姜鎬童”的韓國國民MC姜虎東,因為在中國“姜虎東”的譯名更為人所知,于是也特例地獲得了他本人的認可。而本名“宋慧教”的宋慧喬則是一個“覆水難收”的例子。
【素材分析】《訓民正音》的發(fā)表避免不了“復興漢字”的浪潮,《哭聲》也會被疑為“谷城”。“漢字文化圈”中各國文字相互影響是正常的,沒有必要強行分割開來。從另一方面來說,漢字也需要理解和包容。文化的融合最初可能是一種偶然,之后就會變成必然,發(fā)展到最后,文化的融合就順其自然了。
【速用名言】
1.東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互相影響,互相受益,總會有些改變。即使來個文化大競賽,也不要害怕“你化我,我化你”的危險。
——現(xiàn)代文學家 巴金
2.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來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
——瑞士文化歷史學家 雅各布·布克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