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化學成分、宏觀形貌、金相組織檢驗和顯微硬度測試等,對452型輸入四檔齒圈裂紋原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該齒圈存在機加工劃痕,熱處理后產生淬火裂紋是導致該齒圈發(fā)生裂紋的原因,并給出了必要的預防建議。
關鍵詞:16MnCrS5;齒圈;裂紋;失效分析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24.050
1 前言
某汽車變速箱輸入軸四檔齒輪使用的材質是16MnCrS5, 16MnCrS5是從德國引進的鋼種,相當于我國16CrMnH鋼(參照GB/T 5216-2004保證淬透性結構鋼標準), 16MnCrS5齒輪鋼經滲碳淬火后使用,主要用于制造齒輪、蝸桿、密封軸套等零部件。技術要求表面硬度58.5-63.3HRC,滲碳層深度0.5-1.0mm,心部硬度30-43HRC;其主要工藝流程是: 下料——鍛造——等溫正火——精加工——滲碳淬火——磨內孔。熱處理工藝:加熱至915℃1-2小時,分級油冷至185℃3-4 小時,空冷。磨孔工藝后, 發(fā)現(xiàn)有1個齒圈有裂紋, 可見圖 1和圖2所示。
2 檢測內容
試樣取自滲碳淬火后開裂的裂紋部位,用金相顯微鏡分析金相組織,用顯微硬度計測試硬度,用金相顯微鏡評級鑒別夾雜物和金相組織。
2.1 化學分析
根據檢測報告,見表1,原材料16MnCrS5中各元素含量符合技術要求。
2.2 宏觀形貌分析
按照圖2位置線切割取樣,對齒圈表面裂紋進行了金相觀察,見圖3和圖4。在100倍視場下,沒有觀察到該部位的內部裂紋,由此推測該齒圈表面裂紋應為機加工中發(fā)生的碰撞痕跡。
2.3 金相分析
在100倍視場下,對齒圈裂紋部位進行了觀察,發(fā)現(xiàn)其裂紋走向平直,無分叉,斷口呈現(xiàn)脆性斷裂外貌,裂紋在開裂的末端逐漸變窄呈現(xiàn)尖狀收尾。400倍視場下觀察,試樣滲碳層部位組織均勻,為細針狀回火馬氏體和少量殘余奧氏體,改用800倍視場下觀察,細針狀回火馬氏體和少量殘余奧氏體較為清晰,未見明顯夾雜物和帶狀組織,有少量細粒狀彌散分布的碳化物。心部組織為板條馬氏體,同時有少量鐵素體,整體上組織較為均勻,未見明顯夾雜物和帶狀組織。
2.4 硬度分析
實測的表面顯微硬度為760-836HV(技術要求:58.5-63.3HRC),心部硬度為488-504HV (技術要求:30-43 HRC),均符合相關要求。根據滲碳層形貌及實測顯微維氏硬度看出(截止到心部550HV),滲碳有效硬化層深約 0.6mm(技術要求為 0.5-1.0mm),符合技術要求。
3 失效機理分析
由圖5可看出,在齒圈裂紋上和下的最后斷裂處外,基本無明顯塑性變形,呈脆性斷裂特征。在齒圈外緣有一條弧形裂紋,金相觀察該裂紋內部及附近的組織,無氧化脫碳現(xiàn)象,有效滲碳層較好,裂紋的方向平直,具備淬火裂紋特征,可以推斷該齒圈是在淬火工藝后產生的裂紋,而非鍛造氧化皮折疊所致。
在淬火油中冷卻時,一般情況下,齒輪部位的冷卻速度要比齒圈部位慢,齒圈靠近齒輪的部位冷卻速度要慢于靠近端面部位,當冷卻速度較大時,最外端面的組織是早于內部位置完成組織轉變的。此時,齒圈最外端面產生的拉應力達到最大值,淬火裂紋最容易在最外端面產生。最終,在拉應力的作用下,裂紋擴展到表面,如果工件的外表面存在加工碰撞痕跡,由圖3可知,該齒圈表面裂紋應為機加工中發(fā)生的碰撞痕跡,這就會誘發(fā)或者直接形成可以觀察到的裂紋。
齒輪的滲碳層有效層深和滲碳層硬度均符合技術要求,齒輪的表面組織和心部組織均符合標準,該齒圈的裂紋是由于機加工碰撞和淬火裂紋引起的。
4 改進建議
一般來說有銳角、孔洞或斷面有急變的零件比較容易淬裂。該齒輪部位和齒圈部位尺寸相差過大,齒圈相對較薄,其表面的機加工痕跡容易成為淬火裂紋的起點。建議加強機加工生產過程的控制與檢驗,避免發(fā)生在齒圈表面發(fā)生機加工碰撞,同時注意熱處理環(huán)節(jié)的淬火溫度和冷卻速度,及時回火以消除應力,注意選用合適的淬火油并及時更換新油。
參考文獻:
[1]任頌贊,葉儉,陳德華.金相分析原理及技術[M] .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930.
[2]金榮植.齒輪的熱畸變、裂紋與控制方法處理 [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279.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品牌專業(yè)建設工程項目(PPZY2015C234)
作者簡介:張翔(1974—),男,江蘇揚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金屬材料服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