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呈
你不能將一只粉紅色的小豬變成天藍色的翠鳥
說到童年的事,我和先生開展了一場比慘大會。
先生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家教上嚴苛有余而同理心不足。先生小時候,父母都要求他放學后馬上回家,平時也都要求他呆在家里。他說,甚至逢年過節(jié)都不能出去玩,有一年除夕,因為父母不準自己出去玩,他就一個人在陽臺點一種叫“土地雷”的爆竹玩,聲響吵到了他父親,結果被揍了一頓。
父母管得實在太緊,先生說,現(xiàn)在參加同學聚會時,別人都會說到小時候一起玩,誰和誰鬧了些什么趣事,誰和誰打架,誰和誰又怎么搗亂,誰愛去誰家之類的……他全沒參與過,這些記憶都與他無關。他感到這是一個巨大的缺失。
我也一樣。
記得小時候,父親是我們那條巷子里的異類。鄰里多是普通工人,只有父親畢業(yè)于名牌大學,在城里的建筑設計院當工程師。據說他從小就出類拔萃,他自己津津樂道的細節(jié)是,別的孩子趴在地面上玩彈珠的時候,他最多只站在旁邊看一看。我頓時腦補了一個情景,年幼的父親冷漠地看著一群泥猴子瘋,而他臉上那種不屑,一直是我最熟悉的一種表情。
我經常被他從一群猴孩子里叫出來,一路訓著回家。他讓我在家里識五線譜,學毛筆字,他希望我區(qū)別于院子里那群猴孩子,像他一樣成為“精英”。
暑假的中午,他在午睡,世界靜悄悄。鄰居小朋友家里的電視里,傳出我喜歡的電視劇的聲音。有時候是《射雕英雄傳》,有時候是《星星知我心》,我躡手躡腳地側身走出家門,一溜煙跑到別人家,坐在地板上看起來。過一會兒,我家里傳來了我爸搬動自行車的聲音,我渾身一激靈,可來不及跑回家了。
我像等待鞭炮響起來那樣地等著我爸的聲音。多數他推著自行車,在鄰居的窗外沉著臉喝我:“看一會兒就回家去寫作業(yè)了!不要成天看這個?!彪m然我暫時可以繼續(xù)看下去,可是看電視劇的那種快樂,好像被挖去一個洞。
因為有著這樣相似的童年,我和先生長成了比多數人更宅、更呆的成年人。這一點,自然使我們在孩子教育上作出了與上一輩不同的選擇。我們希望孩子更自由開放,擁有更多三教九流的朋友。
因為我知道人是群居動物,一個孩子與其同類在一起是最快樂的。孩子需要朋友。孩子需要從朋友那里得到認同,得到呼應,得到陪伴。小伙伴就像另一個小幼獸,屬于他們之間幼獸互動的樂趣,是我們成年人無法代替的。
我也曉得,人是最生動的書。朋友,是與自己發(fā)生了“關系”的人,是更深刻的“書”。
然而奇怪的是,兒子卻完完全全遺傳了父母的宅。他十歲“高齡”,似乎也沒有交上什么很好的朋友,而且對于微信、手機這些小朋友們熱衷的社交工具,他全然沒有興趣。人的能力都是用進廢退,可以想見,他的交際能力,他的情商,他的現(xiàn)實意識,都是比較薄弱的。
我曾經為此焦慮。直到后來,我慢慢意識到,任何孩子來到世間,都帶著自己的糧草和地圖,有他預先寫好的性格命運。父母所能修改的,只是一部分——就像你不能將一只粉紅色的小豬變成天藍色的翠鳥。
看本雅明的回憶書籍 《柏林童年》,寫到他童年遇到的種種事件、人物,甚至包括蝴蝶、蘋果、動物園里的水獺,甚至包括街道、旋轉木馬、針線盒、柜子,當然,更有他的親戚、保姆,但令我吃驚的是,這個都市中度過的童年,竟然沒有寫到任何一個具體的伙伴。那是一個何等寂寞的童年。
然而,即使是最細微的灰塵,也可能教給他貫穿一生的某個啟示。人是在各種命運里學習的?;叵肫饋恚瑢τ谖业募拍?,我學到了不少;而我的孩子,我希望他能在交友中學習,也希望他在寂寞中學習,他愿意選擇哪一種,我都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