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為身于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末句根據(jù)帛書修訂)
意思是: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就一驚一乍的,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什么叫做“寵辱若驚”?得寵本是卑下的事,得到寵愛就驚喜,失去寵愛就驚慌。這就叫做“寵辱若驚”。什么叫做“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么禍患呢?所以,把修養(yǎng)自身看的比治理天下還重要的,天下就可以托付他了;愛惜自身勝于愛天下的,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這一章可以算是《道德經(jīng)》中最眾說紛紜的一章了,特別是最后那句“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版本有十四個之多。
這一章是接著上面的內(nèi)容說的,核心就是談我們的“身”與虛名的關(guān)系,這個“身”大致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生命”一詞。
寵辱的真相
前面一章,老子告誡我們不要放縱自己的感官欲望而戕害自己寶貴的生命,要“為腹不為目”。隨后,老子在這里談起了“寵辱”。
美國心理學馬斯洛談到過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學說,說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
前面的老子所說的“五色”“ 五音”“五味”之類只是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寵辱就是屬于接近頂峰的尊重需求了。所以明代文人陳眉公從本章的“寵辱若驚”化出一句著名的格言——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p>
似乎是說境界高的人可以超越榮辱,任性的生活在這個世界里。
寵辱真的可以超越嗎?又如何超越呢?
道家認為,無法超越寵辱,那是我們沒有認清寵辱的真相,沒有找到真正自我。
老子鄭重地說:“寵為下?!钡脤櫛緛砭褪潜跋碌氖隆?/p>
漢文帝的寵臣鄧通,得到了用銅礦鑄錢的賞賜,富可敵國,可以說被寵上天了,結(jié)果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鄧通革職,追奪銅礦,沒收家產(chǎn)。寵臣鄧通窮苦潦倒,最后被餓死了。楊貴妃當年在唐玄宗李隆基那里非常得寵,“三千寵愛在一身”。結(jié)果當安史之亂發(fā)生后,皇帝在逃亡四川的路上,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讓他的愛妃“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了。歸根結(jié)底,是恩寵讓他們死于非命。
因為受寵而得殺身之禍的或許只是少數(shù),但平常的受寵還有這樣一種情況。明代高僧憨山大師在注解本章時說:得寵就是下賤的事。比如那些通過諂媚得到寵愛的人,雖然一杯酒、一塊肉皇帝都會賜給他共同享用,用來表示對他的寵幸,但是當接受賞賜的時候,那寵臣一定得點頭哈腰、叩頭謝恩才能吃,不受寵的,傲然自立,不是很自在嗎?所以受寵對于獨立人格的人來說,實際是一種大辱。(寵乃下賤之事耳。譬如僻幸之人,君愛之以為寵也。雖卮酒臠肉必賜之。非此,不見其為寵。及其賜也,必叩頭而啖之。將以為寵。彼無寵者,則傲然而立。以此較之,雖寵實乃辱之甚也。)
受寵就是一種侮辱,有時還會帶來殺身之禍。
所以老子認為,受寵就是大禍患,沒必要把寵辱這種大禍患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認清了寵辱的真相,就能夠超越寵辱了嗎?
看來不能,我們還有去認識“身”的真相,也就生命的意義。
人只屬于自己
老子認為,宇宙之中有四種存在是最為偉大的,那就是道、天、地,還有人。(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是能夠和道、天、地相提并論的存在。
人應(yīng)該有獨立的人格,人的價值由自己決定,更不應(yīng)該成為他人的工具,把外界的寵辱毀譽看得過分重要。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就一驚一乍的,這就是把自己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外界,自己的價值要靠外面的人來評判了。
《莊子》中提到了一個叫宋榮子的人,哪怕全世界都來贊美他,他也不受到鼓舞;哪怕全世界都來指責他,他也不感到沮喪。在他那里,能夠認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際,辨別出光榮和恥辱的界限。我是我,物是物,內(nèi)外有別。光榮恥辱看得很淡漠,所以他的心態(tài)穩(wěn)定,不受外界影響。(《莊子·逍遙游》:(宋榮子)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這不是中國古人的孤鳴,德國的著名哲學家康德有一個著名的觀點:“人是目的?!?/p>
在他看來,人不應(yīng)該像物一樣被當作工具或手段,而應(yīng)該被視為目的。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過是工具或手段;只有人,方才是唯一的目的。物只有相對的價值,因而永遠只能作為手段;而人作為自由的、理性的行動者,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
宋人陸九淵說:“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О偈乐嫌惺ト顺鲅?,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p>
陸先生此言不虛呀!
真身與凡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宋代的司馬光這樣解釋“身”和“患”:因為我們畢竟有身體,難免各種牽掛,既然我們擺脫不了身體,就應(yīng)當珍視身體、愛惜身體,順應(yīng)自然的道理來應(yīng)對事物,尤其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不讓身體成為禍患。(“有身斯有患也。然則,既有此身,則當貴之愛之,循自然之理以應(yīng)事物,不縱情欲,俾之無患可也?!保?/p>
也就是要順應(yīng)規(guī)律來養(yǎng)身免患。
《莊子》則用寓言闡述其中的深意——
堯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接受。又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說:“讓我來做天子,那還是可以的。不過,我正患有很深、很頑固的病癥,正打算認真治一治,沒有空閑時間來治天下。”統(tǒng)治天下是地位最高、權(quán)力最重的了,卻不能因此而妨礙自己的生命,更何況是其他的一般事物呢?只有忘卻天下而達到無為境界的人,方才可以把統(tǒng)治天下的重任托付給他。
生命至重,沒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這能讓我們更深切地理解孟子說的“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詩經(jīng)》中講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p>
古人為什么那么看重身體呢?
世外高人黃元吉先生曾講過,不僅是自己的性命要依靠身體而存在,擴展開說,“為天地立心,為萬物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要靠身體做主宰。道不能憑空而獨立,必須靠人來以承載。所以說:“身存則道存,身亡則道亡?!?/p>
因此,必須“貴身”。因為人的身體是修真養(yǎng)性的憑藉。如果只把衣服飲食、富貴榮華作為養(yǎng)身的關(guān)鍵,那就錯了,因為這名聞利養(yǎng)只是在養(yǎng)我們的“凡身”,人的“真身”往往因此而受到損耗,最終是“愛其身而竟喪其身”,什么是“真身”呢?我們的“先天元氣”才是我們的生身之本。
說到這里,我們可能會感覺到,儒家與道家在這里相通了?!洞髮W》中不是也講過,天地萬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那個更關(guān)鍵,就能接近懂得根本規(guī)律了。(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又說:“上至國家領(lǐng)袖,下至普通百姓,人人都要把修身作為根本。如果這個根本被弄亂了,其他事情要做好是不可能的?!保ㄗ蕴熳右灾劣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這就是我們中華傳統(tǒng)的文化的根——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