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畜牧局,山東沂水 276400)
1942年,國外微生物研究界提出了抗生素這一概念,即由微生物以及其他生物所產生的能夠抑制有害病菌生長、阻礙有害病菌新陳代謝進行的,從而有效起到殺菌作用的化學物質。在規(guī)?;B(yǎng)雞業(yè),通過抗生素的添加,能夠保證肉雞身體健康,提高雞類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從而滿足市場消費需求。然而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會造成有害病菌抗藥性提高,在產品中產生抗生素的殘留,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安全造成危害。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常見的禽類抗生素如青霉素類、氯霉素類、大環(huán)內酯類等將會引起敏感人群的過敏反應,影響到身體健康安全,在使用抗生素的動物腸道內提取出的細菌標本具有一定的耐藥性,如果人類食用這些動物,很容易造成耐藥病原體與耐藥基因的擴散,導致環(huán)境生態(tài)正常秩序的破壞。在國外,瑞典于1986開始禁止使用抗菌促生長劑,歐盟在2006年頒布了相應的禁令,這促使了抗生素替代產品的出現,成了目前農業(yè)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通過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例如益生菌、益生元、有機酸、酶制劑、中鏈脂肪酸脂肪酸酯、中草藥提取物及相應的制劑等新型抗生素替代添加劑能夠實現抗菌消毒的效果,可以用來進行抗生素的代替,在畜牧養(yǎng)殖業(yè)中具備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開放價值[1]。
益生菌的定義在2001年有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這是一種經過適量服用可以對宿主健康產生有利影響的微生物,根據我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目前可以應用在雞類養(yǎng)殖中的益生菌多達30種,常見的類型有:乳酸菌、芽孢桿菌和酵母菌等,在使用益生菌時,可以采取單獨添加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添加的方式。
通過刺激免疫器官生長、提高淋巴細胞活力和抗體水平、分泌抑菌物質以及改善腸道菌群結構等方式,益生菌能夠有效地提升雞體的抗應激能力和免疫性能。益生菌能夠進行分解酶的分泌,提高飼料的轉化率,實現維生素、氨基酸等各類營養(yǎng)分子的充分提高,幫助雞類生成,提升雞類產品品質。作為一種無毒副作用無污染的綠色添加劑,益生菌具有十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2]。
益生元的概念在2004年有國外相關專業(yè)提出,這是一種能夠實現選擇性發(fā)酵,可以專一性改變宿主腸道中有益菌群結構和活性的物質,目前常見的飼料用益生元有:低聚木糖、甘露寡糖、低聚果糖、低聚殼聚糖、異麥芽寡糖、低聚半乳糖等。
根據相關的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表明,低聚糖益生元能夠有效地調節(jié)肝臟脂肪代謝,減少血清膽固醇,控制低密度脂蛋白數量,提高脂肪的代謝能力,增強動物細胞免疫能力,強化巨噬細胞吞噬功能,降低動物體內有害物質相關生成酶的活性,從而起到殺菌抗毒的效果。
酶是一類具備生物催化效果蛋白質的名稱,通過酶,能夠有效地幫助動物進行消化,實現新陳代謝,在生物體內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常見的飼料中特別是植物性飼料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抗營養(yǎng)因子,例如單寧、植酸、非淀粉多糖、胰蛋白抑制因子等等。通過酶制劑,能夠有效地補充動物體內的酶,減少進入體內相應抗營養(yǎng)因子的數量,從而提高飼料的轉化率和生長速度。并且利用酶制劑,可以對動物腸道微生態(tài)進行調節(jié),避免糞便中有機物的含量,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程度。目前常用的酶制劑類型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植酸酶、纖維素酶、木聚糖酶、果膠酶、黃曲霉素脫毒霉等,利用酶制劑,可以有效地提高飼料利用率,減少有害病菌對雞體的傷害,從而保證肉雞的快速健康生長[3]。
有機酸來源廣泛,常見的有機酸類型有丁酸、檸檬酸、延胡索酸等。有機酸成本較低,效果良好,廣泛應用到雞類養(yǎng)殖業(yè)中,通過有機酸,能夠有效地改善飼料的口感,維持腸道酸堿環(huán)境的正常,提升胃蛋白酶的活性,刺激產生胰蛋白酶,參與體內代謝,實現飼料消化率的提高,促進雞只成長。例外有機酸能夠抑制有害病菌的生長繁育,改善雞只的腸道生態(tài),確保飼料衛(wèi)生安全,提高雞體免疫力,減少糞便中有害氣體產生,實現環(huán)境保護。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天然、綠色、無殘留、無污染成了目前農業(yè)生產的要求,雞類養(yǎng)殖也不例外,通過益生元、益生菌、酶制劑以及有機酸等抗生素替代劑的應用,能夠有效地對有害病菌進行控制,避免有害物質流入人體,滿足動物生長的需求,減少藥物殘留,確保食品安全,從而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促進雞類養(yǎng)殖行業(yè)的正常發(fā)展,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1]劉夢蕓,馮鳳琴.抗生素替代品在雞養(yǎng)殖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糧食與飼料工業(yè),2016,(11):47-51.
[2]劉夢蕓,趙豪斌,鄧伶俐等.抗生素替代品在雞養(yǎng)殖中的應用研究進展[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動物微生態(tài)學分會第五屆第十二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6: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