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利平
在歡迎了菲律賓總統(tǒng)杜特爾特之后,11月15日,日本又迎來另一位東南亞國家領導人——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
最近,東南亞領導人相繼訪問中國、美國和日本,爭取他們所需的經(jīng)濟與安全利益。而且杜特爾特與納吉布都是先到中國再去日本,在大國之間“走鋼絲”、“玩平衡”的色彩明顯。面對東南亞國家多方下注,作為東南亞陸上和海上最大鄰居,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筆者認為,當下東南亞國家在大國之間多方下注,本質上是另一種“再平衡”。
一方面是源于外部因素。目前,因為世界經(jīng)濟幾年來一直不景氣,導致西方大國的經(jīng)濟實力大大受損。同時,未來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新政府對亞太政策的不確定性,TPP的挫折以及“亞太再平衡”的“頹勢”,給東南亞國家加強與美國合作投下了“心理陰影”。
另一方面是內(nèi)部因素,即東南亞國家追求現(xiàn)實利益的需要。東南亞絕大多數(shù)國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為第一要務。而在政治轉型中,通過選票政治上臺的新型領導人,更多把目光放在國內(nèi)議題,聚焦發(fā)展任務,把吸引大國援助、引進大國投資作為“務實外交”的優(yōu)先議題,以增強其執(zhí)政的基礎。
面對東南亞國家的多方下注,筆者認為,應該沉著應對、綜合施策。
首先,冷靜面對西方媒體的“哀兵”之策,做大中國與東南亞務實合作的蛋糕。除了離間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西方媒體更是督促再平衡的繼續(xù)。中國與東南亞的雙邊和多邊合作眾多,比如中國—東盟自貿(mào)區(qū)、瀾湄合作機制、“一帶一路”框架等,只有做大雙方的合作蛋糕,夯實共同利益,才會經(jīng)受得起狂風惡浪。
其次,與東南亞國家的分歧需要冷靜、妥善處理,防止被一些國家操縱和利用。由于歷史和地緣政治原因,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或多或少存在各種分歧。中國與東南亞雙方應當從戰(zhàn)略和長遠角度,看待和處理彼此分歧,而不應該使雙方的分歧政治化、擴大化,影響雙邊的全局關系。
無論是領土爭端,還是歷史遺留問題,雙方都應秉持相互尊重、平等協(xié)商的態(tài)度,開展對話與溝通。一時解決不了的分歧,可以暫時擱置,等時機成熟后,再加以妥善解決。中越陸地邊界分歧和平解決的經(jīng)驗,充分說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有智慧和能力解決彼此分歧。
此前已有不少例子表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歧并不大,但是其他一些國家勢力利用當?shù)貒腘GO(非政府組織)或媒體將分歧放大,在當?shù)貒癖娭行纬烧`解,干擾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友好合作氛圍,破壞雙邊合作的深化。
第三,增強彼此認知,推進中國對東南亞的精耕細作。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雖然是鄰居,但大都表現(xiàn)為“近而不親”,主要是雙方更多通過“第三眼”看待對方,彼此深度了解與想象存在一定的落差。
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的規(guī)模,屬于世界上中等規(guī)模以上國家。但與中國這個“巨型”國家相比,它們顯然屬于“小國”。出于保護“小國”利益的心理,東南亞國家對任何大國向其“格外靠近”具有天然的“排斥心理”,擔心被某一個大國“控制”,對此我們應該有充分心理準備。因而,中國經(jīng)略東南亞,需要“潤物細無聲”,精耕細作。多一些“撥動對方心弦”的深入考察及人文交流項目,少一些“華而不實”的走馬觀花式觀光項目。
中國與東南亞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中緬“胞波情誼”、中菲“壓艙石故事”、中馬“漢麗寶傳說”、中印尼“鄭和故事”等,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友好見證。我們也樂見美、日等國加大對東南亞的援助和投資,但不是把東南亞作為遏制中國的“棋子”。少一些零和游戲,多一些合作共贏。
(摘自《環(huán)球時報》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