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鄉(xiāng)村好多年了,每當冬至來臨,鄉(xiāng)村的刨湯肉就會勾起我小時候的記憶。
在鄉(xiāng)村,只要過了小陽春,天氣一天天變冷,農家就著手準備殺年豬了。氣溫低,豬肉不易腐爛,用柏椏熏制幾天后,就掛在火塘的樓梁上,啥時想吃肉了,取下一塊用柴火將豬肉皮燒黑,用沸水泡幾分鐘,然后刮掉皮上的臟物,再用溫水洗凈,切成絲、塊、坨、片等形狀,想炒就炒,想燉就燉,想蒸就蒸,特別是剛撈出的熱燙燙的菜板肉,幽香撲鼻,肥瘦兼之,吃上一口,既解饞又解渴,那感覺真是爽極了。
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一日三餐是見不到多少油葷的,不是斷糧就是缺油,我每天都是在饑腸轆轆中度過的。于是,總盼望過年。過年就能穿新衣新褲,吃湯圓、醪糟,但最盼望的還是早些殺年豬,只要聽說要殺年豬了,我就會興奮得幾夜睡不好覺,憧憬著美美地吃上一頓刨湯肉。
殺豬那天,我早早地起床,和外婆一起將火塘里的火燃得旺旺的,然后,又在大鍋下的灶孔里塞滿干柴塊,引燃后,火勢兇猛地燃燒起來,不多一會兒,大鍋里的水就燒得滾滾燙燙的了。
這時,殺豬匠也從家里趕過來了。院子里的舅舅們聞訊而來,掃地,搭凳子,搬桌子,安黃桶……一陣忙碌。一切準備就緒,幾個人就去豬圈將豬拖出來。有的揪耳朵,有的提尾巴,有的扯豬毛,有的抓豬腿。豬從來沒有見過這陣勢,預感自己就要走完短暫的一生,嘴里不斷發(fā)出驚天動地的嚎叫聲……
待殺豬匠和舅舅們將切收拾停當,外婆早已將火塘里的火弄得旺旺的了。她麻利地將一塊"寶勒肉"放進鍋里煮一下,然后撈起來,放在菜板上,剁成幾大塊,有的切成片,有的宰成坨,剔出排骨,炒的炒,燉的燉,忙乎了一陣,"刨湯肉"就擺了滿滿一大桌:泡咸菜炒豬肝,土豆絲炒肥肉,干腌菜炒瘦肉,白蘿卜燉排骨,小白菜煮血旺湯……
大人們喝的喝酒,擺的擺龍門陣,大快朵頤。歡聲笑語關不住,就從屋子里擠出去,傳遍了整個鄉(xiāng)村。小孩們只顧慰勞好久都沒有沾過油水、饑腸轆轆的肚子,一心一意吃肉,挑菜,喝湯……
飽食了一頓渴盼已久的刨湯肉,我們將幸福和快樂藏進心底,又把希望寄托在下一年。
一年又一年,我們在饑寒和期盼中度過了那些青澀、懵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
啥時能回到鄉(xiāng)村,親口吃一頓外婆烹制的鮮美爽口的刨湯肉呢?
638000 四川省廣安市紅旗街84號4-9信箱 蔣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