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楠 尚 清(通訊作者) 馬彩云 李靖婕 張慶梅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康復醫(yī)院 鄭州 450003
?
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緩性麻痹患兒的療效
呂 楠 尚 清(通訊作者) 馬彩云 李靖婕 張慶梅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康復醫(yī)院 鄭州 450003
目的 研究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緩性麻痹患兒的療效。方法 將48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緩性麻痹患兒隨機分為肌電生物反饋治療組(常規(guī)康復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及對照組(常規(guī)康復治療),分別在康復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采用表面肌電分析系統(tǒng)評估患側肢體肌力。結果 常規(guī)康復結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對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緩性麻痹患兒患側三角肌、股四頭肌的表面肌電信號相比僅給予常規(guī)康復治療者有明顯差異。結論 肌電生物反饋結合常規(guī)康復治療可提高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緩性麻痹患兒患側肌力,改善患側肢體運動功能。
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手足口?。患毙猿诰徯月楸?/p>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常見于學齡前兒童,重癥患兒可出現(xiàn)腦炎、腦脊髓炎、急性弛緩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1]。肌電生物反饋是將生物反饋技術與電刺激方法相結合,刺激肌肉收縮,最終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獲得有效的本體感覺反饋。近年來肌電生物反饋治療越來越多應用于康復治療中。本研究通過觀察肌電生物反饋治療HFMD合并AFP患兒康復前后患側肢體表面肌電信號的變化,探討肌電生物反饋治療HFMD合并AFP患兒的臨床療效,以期選擇更優(yōu)化的康復治療方案,降低HFMD合并AFP患兒致殘率,減輕家庭及社會負擔。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5-08—2016-08在鄭州市兒童醫(yī)院康復醫(yī)院住院的HFMD合并AFP患兒48例,均符合2013年手足口病診療指南診斷和AFP的診斷標準[2];住院期間各項康復治療項目均獲得患兒及其監(jiān)護人的知情同意。男31例,女17例;年齡10~48個月;單上肢障礙者9例,單下肢障礙者25例,單側肢體障礙者7例,雙下肢障礙者5例,四肢障礙者2例?;贾思∪杭×ο陆得黠@,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患側肢體感覺均無明顯異常。48例患兒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24例僅接受常規(guī)康復治療,治療組24例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肌電生物反饋治療。2組年齡、性別、病情程度等一般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臨床資料比較 (n)
1.2 治療方法 常規(guī)康復治療包括運動療法、物理療法、小兒按摩、普通針刺、穴位注射、等速肌力訓練等治療;治療組在以上常規(guī)康復治療項目基礎上結合肌電生物反饋儀(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治療,選擇患側肢體近端肌群的三角肌、股四頭肌進行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刺激電極置于肌肉的起止部位,根據(jù)患兒耐受程度給予相應的電刺激強度和頻率,每次刺激均可誘發(fā)出肩關節(jié)外展和膝關節(jié)伸展。1次/d,20 min/次,6次/周?;純杭×Β颉艏?,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分別在康復治療前、治療1月后采用表面肌電分析系統(tǒng)對患兒患側三角肌、股四頭肌進行評估,比較2組患側肢體相應肌群肌力恢復情況。
1.3 療效判定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Flex Comp表面肌電分析系統(tǒng)(加拿大Thought Technology公司)進行評估:在患兒安靜、清醒狀態(tài)下,選擇患側三角肌、股四頭肌,分別于放松位(完全處于放松狀態(tài),為測試的起始位)、功能位(被動進行肩關節(jié)外展及膝關節(jié)伸展)、自主收縮位(主動進行肩關節(jié)外展及膝關節(jié)伸展),分別采集相關肌群的相應肌電信號。重復以上測量3次,采集肌電信號時域范圍肌電積分值(iEMG)。以患兒治療前后功能位、自主收縮位時三角肌、股四頭肌iEMG數(shù)值變化判斷療效。同期治療師對患兒治療前后進行徒手肌力評估作為臨床判斷標準[3]。
48例HFMD合并AFP患兒治療后iEMG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治療前2組iEMG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合康復治療后2組iEMG值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P<0.05),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2組治療前后功能位時三角肌、股四頭肌iEMG 變化比較
注: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在自主收縮位時三角肌、股四頭肌 iEMG變化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治療前比較,△P<0.05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多見于兒童,臨床癥狀多以發(fā)熱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為主要癥狀。部分患兒會合并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神經(jīng)源性肺水腫等,3歲以下兒童是嚴重并發(fā)癥的高危人群[4]。在HFMD合并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患兒中,AFP患病率為2%~10%[5-7]。
HFMD合并AFP患兒受損神經(jīng)肌肉功能的治療及其康復效果的評價已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肌電生物反饋通過對無主動運動肌肉的電刺激產(chǎn)生的肌電信號,將肌肉收縮引發(fā)的肌電信號轉化為放大的反饋電流,刺激受試肌肉收縮,使癱瘓肢體運動幅度加大,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獲得有效的本體感覺反饋,完成閉環(huán)刺激模式和隨意運動。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可以促進神經(jīng)軸漿運輸,營養(yǎng)神經(jīng),增強肌肉力量及肌纖維數(shù)量,促進血液循環(huán),刺激肌肉收縮,提高肌肉緊張度,促進患肢肌力的恢復,有助于重組或再塑神經(jīng)功能,最終幫助患兒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8]。iEMG用于分析肌肉在單位時間內的收縮特性,肌電積分與肌力之間存在高度相關關系[9],可以靈敏反映相應肌群肌力的提高,臨床尚無明顯表現(xiàn)時即有變化,可及時反饋訓練的效果,增強醫(yī)患雙方對治療的信心。
[1] Feng C,Li JJ,Tao L,et al.Clinical and neuroimaging features of enterovirus71 related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in patients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J].Asian Pac J Trop Med,2013,6(1):68-72.
[2] 吳滬生.病毒感染與急性弛緩性癱瘓[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22(7):484-485.
[3] 王盛,姜文君.徒手肌力檢查發(fā)展史及分級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6):666-669.
[4] 孫軍玲,張靜.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9):973-976.
[5] Sorenson EJ,Daube JR,Windebank AJ.Electrophysiological findings in a cohort of old polio survivors[J].J Peripher Nerv Syst,2006,11(3):241-246.
[6] 蔡曉唐,羅蓉,喻韜.合并下肢急性弛緩性癱瘓的手足口病患兒周圍神經(jīng)功能的檢測.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1,11(13):923-925.
[7] 王美芬,陳韜,杜曾慶,等.重癥手足口病合并遲緩性癱瘓的臨床特點及病原學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3,9(5):533-535.
[8] 劉玲玲,馮珍.肌電生物反饋的臨床研究及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3):289-292.
[9] 鄭華,孫寶民,呂燕華,等.肌電生物反饋對急性偏癱康復的臨床療效[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9):620-621.
(收稿2016-05-22)
R722
B
1673-5110(2016)24-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