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北京 100038)
《河防一覽》是明朝治黃專家、總河大臣潘季馴的代表作,集中體現(xiàn)了他提出的“束水攻沙論”的治河思想和實踐經(jīng)驗。潘季馴一生先后四次出任“總理河道”大臣,主持黃河、淮河和運河的治理,提出了“筑堤束水,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的治河理論,治河成效卓著,對明代以后的黃河治理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1]。
《河防一覽》是在潘季馴最后一次卸任河官時編撰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朝廷授予官職的敕令五道、黃運兩河圖說、河議辯惑、河防險要、堤防修守,以及四十一道奏疏。其中,《河防一覽》中所收四十一道奏疏是潘季馴從他上奏的兩百多道奏疏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均撰寫于他第三次和第四次任河道總督之時。這一時期,潘季馴的治河思想已臻于成熟,治河方法、治河脈絡(luò)已自成體系,這些奏疏不僅忠實地記錄了潘季馴的治河始末和治河成效,朝廷對潘季馴治河策略的態(tài)度和意見,還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各項治河舉措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一系列考量和斟酌,使潘季馴的治河精髓從這些具體的治河事務(wù)中逐漸顯現(xiàn)出來。
這些奏疏內(nèi)容繁雜,涉及面廣,主要是潘季馴對一些重大河工問題向朝廷陳述自己治河意見,或者匯報上一階段的治河成效,基本上是按照潘季馴提出建議、朝廷予以回復(fù)并給出意見、潘季馴繼續(xù)治河、最后說明治河成效的順序來安排的[2]。筆者在對這些奏疏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整理,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河官與河權(quán)的管理、修守堤防、平定浮言、優(yōu)恤官民等方面。
潘季馴在閱視河堤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河段南北岸只設(shè)一名河官,一旦出現(xiàn)險情,很容易顧此失彼;有些河段較長、河工復(fù)雜,一人難以專責;有些河段處于多個府縣交界地帶,河防怠懶,無專人督管……他認為應(yīng)采取分工管河制,每個區(qū)域都設(shè)置專人督辦河務(wù),方可避免一人閱示不周的弊端,并且河官人數(shù)可視河段具體情況靈活添設(shè)。因此,在《添設(shè)管河官員疏》中,潘季馴提到:“河工浩繁,道里遼遠,額設(shè)主簿一員,委難卒辦,相應(yīng)添設(shè)主簿一員,以分責任?!?/p>
在《就近銓補河官疏》中,潘季馴指出:“若候銓補依限前來,未免耽延時日。倘從遠方升調(diào),則又未可以時日計矣?!彼J為河官出現(xiàn)缺員時,應(yīng)就近選派,從相鄰的河區(qū)中選派熟悉附近河道情形、河工事務(wù)的官員替補。根據(jù)當時“九年方可破格擢升”的提拔官員制度,在《就近銓補分司疏》中,他認為:“若令銓補久任,九年方行遷擢,則非惟目前得其分猷之力,而遲之歲月,必收永賴之功矣。”指出這種就近選拔官員的方式,既可使替補官員很快到任,不致河務(wù)廢弛,又能夠為當?shù)睾佣闻囵B(yǎng)出一位熟悉河務(wù)又能長期任職效力的管河人才。
明朝中后期河患頻發(fā),黃河水患嚴重威脅關(guān)系國家經(jīng)濟命脈的漕運,而一些河臣并不重視堤防修守,反而一味推諉延誤,致使黃運兩河隱患重重。潘季馴認為,治河的關(guān)鍵在于“人”,而只有建立起責權(quán)清晰、賞罰信明的激勵制度,才能充分調(diào)動起治河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他在《甄別司道疏》中這樣描述:“司道不得其人,則河情難于上達,法禁苦于下壅,鮮不誤矣。”因此,第四次總理河道的潘季馴對各部司河官的工作進行了逐一探訪和考核,他中肯地向朝廷舉薦了若干勤勉有為、兢兢業(yè)業(yè)的治河官員,從后面的《工部覆前疏》中我們可以窺見,大部分河臣在潘季馴的舉薦下都得到了合理的擢升。
潘季馴認為河官們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體恤民間疾苦的憐憫之心,才能在治河過程中同心同德、體察民情、恪盡職守。在《縣官輕忽河務(wù)疏》中,潘季馴直陳由于縣官輕視河務(wù),動用鄉(xiāng)民買運河工物料,不僅嚴重擾民還使鄉(xiāng)民受到官吏的刁難勒索,民眾苦不堪言,而物料采辦不全,最終造成了河工修守的延誤。潘季馴指出這些縣官視民命如草芥,毫無同情憐憫之心,更“視河務(wù)如贅疣”,如若不從重處罰,必被他縣效仿,“著為定例,日久官更未免弛惰”。
潘季馴在向朝廷薦獎官員的同時,敏銳地發(fā)現(xiàn)地方“治水權(quán)”既不明晰,又不統(tǒng)一。根源在于明代地方官制復(fù)雜,據(jù)《明史·職官志》記載,全國總計約有二百余“道”,許多行政職權(quán)在管理范圍上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在《申明職掌疏》中,潘季馴指出河道、水利事宜原歸兵備道兼理,后朝廷專設(shè)水利道,河道與水利道在地方行政職權(quán)上互有交叉、分工不明,“職掌未明,事權(quán)亦未歸一”,為“專責成,嚴修守”,只有“庶職掌明,而舉刺自當”,方能“事體定,而責成亦易矣”。他建議朝廷將漕河事務(wù)歸入水利道,將河道、水利道的行政職權(quán)進行細分,這一建議在《工部覆前疏》中得到了朝廷的肯定答復(fù)。
潘季馴主張通過遵循黃河獨特的水性和水沙關(guān)系規(guī)律來治沙治河,提出了“筑堤束水,束水攻沙”的觀點。潘季馴的“束水攻沙”理論體系,不只包括束水攻沙,還包括蓄清刷黃、淤灘固堤等治河思想,而這些理論的現(xiàn)實實用性都要依靠堤防的修守來得到實踐、驗證和保障[3]。
在《申明河南修守疏》中,潘季馴指出黃河北岸大堤形成后,黃河下游南向分支越來越多,導致河流的泥沙攜帶能力減弱,河道逐漸淤高,“較之故道河底高出三丈有余,漫流平地,無渠可歸,深者不過數(shù)尺,淺則尺余耳”。在修守堤防時,潘季馴以治黃保運、防止黃河北決為最終目的,大力修補加筑黃河南北岸堤防,堵塞決口,借助水力帶走泥沙,有力地延緩了黃河河道泥沙淤塞的歷史進程,真正實現(xiàn)了“束水攻沙”。
在《停寢訾家營工疏》中,潘季馴深入探討了是否要在訾家營新開一支河,以此分殺黃河之水勢。潘季馴認為,訾家營地處“平陸易淤之地”,若新開一支河,導引支河水入海,則必勞師動眾,“功力巨艱,舉動匪細,鳩夫役必至數(shù)萬,奏成功須待經(jīng)年”。同時,他指出“河性喜深廣,而避淺隘”,新鑿支河與主流相比,無論河身寬度還是河水深度都相差甚遠,若兩河同流并驅(qū),支河水淺流緩,河道難保不淤。在潘季馴閱示訾家營河堤的同時,還對鮑家營決口形成的支河進行了考察和研究。他認真分析了鮑家營決口的位置、水道經(jīng)行之處是否殃及漕河、是否損害民田等因素,最終指出鮑家營支河是借助自然力量形成的河道,遠離漕運水道,既不費民力、不淹民田,又能分殺黃河水勢,是新開支河的最好選擇。因此,在《工部覆前疏》中朝廷最終允準停開訾家營支河。可以說,訾家營支河的停開,也是一次對“束水攻沙”思想的靈活運用。
“蓄清刷黃”思想是潘季馴在三任總河時形成的?!靶钋逅ⅫS”是潘季馴解決黃河泥沙問題的又一措施,也是“束水攻沙”理論的又一次實踐,主要用于解決清口(今江蘇省淮陰市)以下至入??诘狞S河尾閭的淤積問題[4]。
在《河工告成疏》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潘季馴“蓄清刷黃”不僅僅是要借淮之力,更要靠淮之“清”,以清釋黃,降低黃河含沙量,減少下游淤積的可能性?!逗庸じ娉墒琛分杏羞@樣的描述:“高堰一堤,尤為二河關(guān)鍵。隆慶初年淮水從此潰入,黃亦隨之而東,??跓o水沖刷,因之堙塞,而淮揚興、鹽、高、寶之間,則一望彌漫,桑田為海矣?!被春优c黃河在清口交匯,高家堰(即洪澤湖大堤)的作用是迫淮水入黃河攻沙,高家堰的潰決,使淮河水勢不敵黃河水勢,淮水無力攻沙,清口以下無水沖刷,漸致淤墊。因此,《河工告成疏》中明確指出:“清口乃淮黃交會,而淮黃原自不敵,然清口所以不致壅淤者,以全淮皆從此出,其勢足以敵黃也。若分之,則必致壅淤。先年淮決高堰,而清口遂成平陸,可覽矣?!币嗉矗艋春铀畡荽筮^黃河,固然可刷黃,而水勢過盛則堤防就會不穩(wěn);若淮河勢弱于黃河,黃河水又有倒灌的危險。因此,高家堰大堤的穩(wěn)固是發(fā)揮“蓄清刷黃”作用的關(guān)鍵,這也是高家堰大堤能夠歷經(jīng)興廢,決而復(fù)修,毀而復(fù)建的根本原因[5]。
在“束水攻沙”的理論實踐中,潘季馴深深體會到堤防修守的重要性,他把堤防變成治河的積極手段,而不僅僅是單純的防御洪水,他賦予了河道堤防新的意義和內(nèi)涵。
萬歷十八年夏天,潘季馴第四次總河兩年以后,千里黃河沿線和淮河、運河的修守工程終于初有所成。他在《恭報三省直堤告成疏》中闡述了堤防修守的重要性,對于自萬歷十六年以來南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直境內(nèi)的堤防修守工程完成情況作了全面總結(jié),指出河道堤防經(jīng)歷數(shù)年的洪水沖刷和歲月剝蝕,再加上修補不及、人為破壞等原因,修守尤為必要,要求每年都要用真正的老土加高五寸。他在奏疏中指出,應(yīng)以束水攻沙為目的,充分發(fā)揮以遙堤為主,以縷堤、月堤、格堤為輔的河工建筑群的功用。他在奏疏中點明了這些堤防的真正作用:“創(chuàng)筑遙堤,約攔水勢,取其易守也。而遙堤之內(nèi)復(fù)筑格堤,蓋慮決水順遙而下,亦可成河,故欲其遇格即止也??|堤拘束河流,取其沖刷也。而縷堤之內(nèi)復(fù)筑月堤,蓋恐縷逼河流,難免沖決,故欲其遇月即止也?!?/p>
除創(chuàng)筑堤防、加固修守外,在《申明修守泗堤工完疏》和《會勘徐城鎮(zhèn)口疏》中,潘季馴又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措施,如長期設(shè)專人專事堤防修守和河道疏浚;砌筑石堤,防止黃流內(nèi)灌;制定法令,定時啟閉閘壩,以防淤塞;重要閘口設(shè)置專官,統(tǒng)一調(diào)度管理等。
除此之外,潘季馴還特別強調(diào)了堅持堤防長期修守的重要性,“倘能歲守不失,則河流自無沖決之患,河不沖決,則故道晏然,翕由順軌,而運艘自無阻滯之虞矣。但畚土成堤,原非鐵石,稍不修葺,便至傾頹,歲歲修之,歲歲此河也,世世守之,世世此河也。”他認為,唯有如此才能保證河道安瀾。
四百多年前的明代,“浮言”盛行,浮言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無稽之談”。當治河官員們不辭勞苦地奔波在治河一線,傾盡心力、焦頭爛額之時,朝堂上乃至民間百姓中,各種質(zhì)疑言論不絕于耳。潘季馴深知“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他不得不在研究治河方略、領(lǐng)導治河活動的同時,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來面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詰難和誹謗。
如在《河上易惑浮言疏》中,潘季馴奏報朝廷,許多人不明就里,只看到朝廷每年為治河付出高昂的代價,而河道卻常年淤塞的表象,大肆發(fā)表“治河無用論”的負面言論。為平物議,潘季馴客觀地分析了河道淤塞的主要原因是“黃強清弱,倒灌入漕”,而歷年挑浚河道正是由于“清黃交接之處,難免淤灌,故不得已而為易浚之計”,并指出歷任河官們創(chuàng)筑了內(nèi)華、古洪、鎮(zhèn)口三閘,有力地阻止了黃水內(nèi)灌造成的運道淤塞,這些理性的分析和客觀事實有力地駁斥了社會上那些“不察水勢”之人毫無根據(jù)的揣測和質(zhì)疑。
同樣,在《報銷泗水疏》《并勘河情疏》中,潘季馴也通過合理、嚴謹?shù)氖聦嶊U述,義正辭嚴地抨擊了那些毫無根據(jù)、空穴來風的謠言和議論。
這些奏疏中所體現(xiàn)的水利思想并不只是“束水攻沙論”,還包含著潘季馴本人對常年奮斗在治河一線的河官,乃至最底層修守民夫的人文主義關(guān)懷。
在《贈恤河官疏》中,潘季馴歷數(shù)了南河分司羅用敬的生平功績,指出:“因而南河受事,值際河艱,荒度三年,歷寒暑而曾無厭怠,拮據(jù)萬狀。雖纖細而必自身親闕緒奚啻千端。土石堤防若欽工,若歲工,延袤殆將百里。工已報竣,人即云亡?!睆囊粋€側(cè)面反映出,明代中后期河患頻發(fā),治河官員身兼治河重任,整日憂心河務(wù)、四處奔波巡視、疲于奔命的狀況。
潘季馴在日常治河活動中親眼目睹了勞動人民日夜修守堤防的勞苦,在《申明河南修守疏》中他描述修守民夫“終歲勞苦,雖得官給工食,糊口不敷”。因此,他建議把一些田地分給日夜看守堤防的民夫耕種,補充糧食供給,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況。作為封建社會的官員,能夠如此為民著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梢哉f,潘季馴的奏疏中不僅僅記述了自己的治河思想、實踐和成就,還不時折射出人性的溫暖和光輝。
部分奏疏中記述了對河防修守、漕河運輸產(chǎn)生不良影響的一些流弊,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申敕鮮船疏》《官旗攜帶私貨疏》。
在《申敕鮮船疏》中,潘季馴指出向朝廷進獻時鮮貨品的貢船愆期過淮,常常延誤通濟閘筑壩,導致黃水倒灌,內(nèi)河淤墊。在奏疏中,潘季馴分析了原因:通濟閘每年在黃河水位上升之前就開始搶筑攔河土壩,阻擋黃河水內(nèi)灌入漕河,而彼時徐州鎮(zhèn)口閘下板閉閘,可有效防止泥沙沉積,淤塞河道。而鮮貢船涉及朝廷貢品,不同于一般的官船、民船,只能待其過淮后方可筑壩,北入鎮(zhèn)口閘后,方可閉閘。因此,潘季馴指出,只有依靠行政命令,明確規(guī)定鮮貢船過淮入閘的時限,才是保證及時筑壩閉閘的關(guān)鍵。
在《官旗攜帶私貨疏》中,潘季馴指出了漕糧運輸中的另一亂象:押運漕糧的官軍攜帶木板一類的沉重私貨,沿途變賣,獲取私利。這種現(xiàn)象造成的后果是,由于可以獲取私利,官軍夾帶的私貨動輒數(shù)萬斤,體積巨大,堵塞了漕運通道,并且由于可以沿途賣貨,導致漕船行駛遲緩,漕運效率嚴重下降,并有愈演愈烈之勢。潘季馴認為,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盤驗姑息,參罰之例未定,人情狃于因循,相應(yīng)議處”。正是由于盤查不嚴,懲罰機制缺失,才導致了這種流弊的衍生。因此,他建議應(yīng)沿途盤查,所有夾帶私貨一律充公,并追責前沿河段官員盤查不嚴、縱容瀆職之責。他認為,唯有如此,方能“庶例嚴而實效可臻,源清而流弊自絕”。
在對潘季馴奏疏進行系統(tǒng)整理的過程中,筆者進一步了解了明朝中后期黃河水患治理的歷史情形和治河成效,通過這些史實我們窺知,在潘季馴的精心治理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河患明顯減少,河道趨于穩(wěn)定,漕運暢通,扭轉(zhuǎn)了黃河河道忽東忽西沒有定向的混亂局面。對于《河防一覽》而言,這些奏疏是對書中“河議辯惑”“河防險要”“修守事宜”中各種治河思想和治河經(jīng)驗的一一印證和闡釋;對于后世之人而言,這些奏疏向我們展示了潘季馴“束水攻沙論”具體實施的歷史細節(jié),為明朝以后清人治理黃河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1] 郭濤.16世紀的治河工程學——《河防一覽》[J].中國水利,1987(1):44.
[2] 徐慧娟.淺析潘季馴《河防一覽》[D].鄭州:鄭州大學,2015.
[3] 侯起秀.潘季馴束水攻沙理論研究——兼論21世紀“水沙分離、高效輸沙”治黃設(shè)想[J].水利規(guī)劃設(shè)計,2002(2):30-35.
[4] 曹志敏.試論清代“束水攻沙、蓄清敵黃”的治河方略及其影響[J].前沿,2011(2):170-173.
[5] 彭安玉.洪澤湖大壩的建成及其影響[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