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曼荻
赴美求學的中國小留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初到美國時,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全新的語言環(huán)境、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慣、差別很大的學習教材。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他們需要在適應中成長,在掙扎中求生。仿佛他們只有完成學業(yè),順利考上美國的大學,才能一償當初與至親分離、兩地牽念之苦。來美之初,大多數(shù)小留學生有過一段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
勇勇來美國讀書,完全是自己的選擇。初中剛畢業(yè)時,他參加了赴美夏令營,在美國上了兩周課,便喜歡上了這個國家。次年,父母幫他辦理了留學簽證,他正式加入小留學生大軍。
勇勇當初不過十幾歲,父母終究放心不下,趕緊辦了旅游簽證,一路護送勇勇抵美,隨后還參觀了學校和寄宿家庭,一切均順其意,心里才踏實。父母雖依依不舍,然而歸期已定,不便陪讀,只能含淚離開,留下勇勇獨自面對在美國的留學生活。
對于勇勇來說,在美國的生活突然變得簡單起來。上學不用挑衣服,穿校服即可;早上校車會在家門口準時接他,所以他絕對不能睡懶覺;在校車上,美國孩子嘰嘰喳喳地談論著電視節(jié)目和書,他感覺自己像一個局外人,插不上話,孤獨感不時襲來。不過他答應了父母,要堅持下去,只好默默獨自承受。好在讓他感到溫暖的是,寄宿家庭的夫婦待他如自家的孩子,讓他感受到了真正的美國生活。
寄宿家庭的主人杰夫和米歇爾是典型的美國白人夫婦,他們育有兩個孩子,早年曾在亞洲居住過,對亞裔兒童感覺很親切。他們夫妻倆心地善良,而且是基督徒,臉上每天都洋溢著笑容。
雖然他們對勇勇體貼照顧,但在教育的細節(jié)上也不曾忽略。他們要求勇勇做些簡單的家務,平時要清洗自己的餐具和衣服,打掃自己的房間和使用過的衛(wèi)生間。勇勇在自己家里從沒做過家務,生活起居都由父母和阿姨照料。起初,他對這樣的美國生活有些不適應,但如今他已經(jīng)把做家務當作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勇勇還學會了餐桌上的文化。晚餐為寄宿家庭一天中的要事,18點準時開飯,食物很簡單:沙拉、意大利面和一盤每天不重樣的菜,外加面包。
不挑食的勇勇很快發(fā)現(xiàn),在這個美國家庭里,吃飯并不重要,談話才是重點。當每個家庭成員取好各自的食物時,“餐談”時間便開始。大家講起一天的經(jīng)歷,分享開心之事,也談論自己遇到的難題。分享后,每個人都覺得心情暢快了許多。晚餐結束時,勇勇會記得先說一句“請原諒我離席”再離開餐桌。
在勇勇的眼中,美國的老師“嚴肅不足,活潑有余”,但他很喜歡這種自由、活躍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勇勇也樂于加入討論小組,他甚至很期待上課,老師們不拘一格的授課風格和思路讓他大開眼界。
學校的啟發(fā)教育,讓離開父母的勇勇花了更多的時間思考,并懂得了自律。在國內(nèi)他曾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像是一種青春期的叛逆和宣泄。到了美國,對家的思念使他開始理解父母的不易,對網(wǎng)絡游戲反而不再感興趣了。
勇勇也開始學習社交的學問。以前在國內(nèi),老師和家長只關心他的學習,放學后他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似乎從來沒有真正接觸到社會活動。見到外人,他常常感到拘束,不知如何打招呼,也不知怎么開始一個話題,多數(shù)時候他會選擇保持沉默。
在寄宿家庭的主人帶領下,勇勇還參加了義工活動——每周日在教堂分發(fā)午餐。上教堂做禮拜是很多美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勇勇把教堂當成了解美國的重要窗口,開始主動開口與他人交流,英語口語水平突飛猛進。
時間過得飛快,一個學年結束了,勇勇趁著暑假回到父母身邊。勇勇的父母覺得他有些陌生了:不是模樣的改變,而是他變得穩(wěn)重了,能侃侃而談,且有了自己的主見??吹窖矍暗膬鹤樱掠碌母改附K于放下心來,只是不知道下次勇勇回國,又會給他們帶來什么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