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宗利
“世界硒都” 恩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地處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長江之南的清江中游,是鑲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絢麗多彩的土苗韻味,孕育著這片巴文化發(fā)源地豐厚的民族文化沃土,它不僅擁有享譽世界的《龍船調》,而且還有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儺戲。
恩施
儺戲是湖北民間戲劇種類之一,其行當有生、旦、凈、丑四行,劇目分正邪八出,其表演形式豐富多彩,儺面具種類眾多,造型各異,一般采用楊柳木和香樟木,敷彩上漆,粗獷樸拙,莊典華麗。儺戲面具主要用木材雕刻或用獸皮、紙制作而成,其表現(xiàn)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剽悍、兇猛、猙獰、威武、嚴厲、穩(wěn)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傲、奸詐、滑稽、忠誠、正直、剛烈、反常、和藹、溫柔、妍麗、慈祥等性格的形象塑造。演員戴上面具,儼然就變成了一個個能與諸神交流的角色。這些角色有陰陽太、斗口靈官、判官、土地、常昊、方弼、山神、風佰、南極星翁、開山大將等。土家人希望借助"儺"的神秘力量來表達對祖先的崇拜、對鬼神的敬畏和對美好未來的祈求。其表演難度大,表演功力深。表演時呈現(xiàn)給觀眾的是一個面具猙獰、服飾奇特、動作凝重,神秘的場景中,舞者附和著晦澀的唱詞蹁躚起舞,夸張而不失幽默,熱鬧而不吝莊重。現(xiàn)在,恩施儺戲表演已成為恩施地區(qū)一道必不可少的民族文化大餐,每遇重要節(jié)慶假日,恩施儺戲團必到場助興,展示技藝。2008年, 湖北恩施儺戲及儺戲面具制作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儺戲”等被學術界視為民族文化奇珍。
早在140多年前,一個叫曹仁山的湖南人,將儺愿戲帶到恩施石灰窯。經(jīng)過百余年的繁衍發(fā)展,恩施儺戲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傳代方式有嚴格的排行譜,以排行譜取法名來“論資排輩”,生息繁衍,如今已傳至第28代。傳承人張永明老師及他的儺戲團隊演出范圍已覆蓋恩施、鶴峰、宣恩、建始等市縣。
組圖里另一個主人翁儺戲面具制作人汪老師,恩施三岔人,1975年生,從藝20余年,潛心研究儺面具制作,創(chuàng)作了千余張儺面具,栩栩如生,被人稱為“儺面汪” 。他雕刻的儺面具在第六屆中國民間藝人節(jié)上展出,被中國民間藝人節(jié)組委會和中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授予“中國十佳民間藝人”稱號,他將傳承400多年的儺戲面具制作絕活,不斷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