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山
由上海博物館編輯、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精裝本《兩涂軒書畫集萃》,在海內外引起了轟動。畫冊中精選的136件書畫精品,是菲律賓外籍華人莊氏家族的家珍。
三年前,莊氏家族慨然捐贈上海博物館233件書畫作品。此為外籍華裔人士首次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大量珍貴文物的壯舉,表達了莊氏家族兩代人熱愛中華文物的拳拳之心。
南洋謀生 癡迷書畫
最早擁有書畫珍品的是莊萬里先生。1899年,莊氏出生于福建晉江青陽鎮(zhèn)三光天鄉(xiāng)。16歲畢業(yè)于鄉(xiāng)立學校,學績超群,曾任義務教師。兩年后告別故土,隨父遠涉重洋,南渡菲律賓謀生。勤勞儉樸,負荷艱巨,勞怨弗辭,白手起家,五十年如一日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先后創(chuàng)辦了多家工商企業(yè)。所創(chuàng)最早之經營機構——莊萬益公司,迄今已逾80余年。由于經營出色,莊氏成為菲律賓僑界的巨富。
莊萬里視財富為身外之物,而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卻很癡迷,視收藏物非一己之私,把它看作中華淵浩文化的一部分,希望有朝一日把家藏書畫、古籍等文物送回祖國,完整保存。自上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莊萬里不惜重金,在海外搜購失散在異域的華夏歷代名家繪畫、書法等古董文物,致使收藏書畫之精之富在東南亞僑界首屈一指。在浩瀚的岷海之濱——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郊,建一座林木蔭翳、修竹叢圍的別墅,榜曰“涂園”。庭園一隅筑一幢寬敞的廳堂,取齋名“兩涂軒”,作為休閑時品茗讀書、觀賞書畫、會友切磋書畫藝術之所,沐浴中華文化的光輝?!皟赏寇帯眱膳载Q立竹刻鄭板橋墨跡對聯:“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軒門對面一片修長的婀娜翠竹,高風亮節(jié),象征著主人的志趣、品格、風范,一代儒商的愛好一覽無遺。
莊萬里收藏豐富,吸引了許多文化藝術界、教育界人士和中外賓客。家賢禮士,謙恭好客,賓朋們都喜歡到“兩涂軒”作客。一次,友人看到堂門懸掛的匾額“兩涂軒”三個大字,不解其意,好奇地問道:“莊先生,‘兩涂軒何意?是否取鄭板橋難得糊涂之意所定的書齋名?”莊萬里笑答:“我自號‘兩涂,其意有二:一是治學不求甚解糊涂;二是交友不慎糊涂……古人名物志其喜,以示不忘。然余之以‘兩涂名軒,非為喜也,聊志吾過,而資警惕云爾……”軒主自解,誠符日新自強之旨,其謙德堪為后世之師、子女楷模。他對子女說:“做生意講誠信,做學問、玩收藏非為謀利。搜羅中華文物國粹,樂此不疲,是我生命中最大的享受!”庭訓甚嚴,耳提面授,諄諄誘導,教以做人基本守則,使莊長江、莊良有等子女受益匪淺。
莊萬里身為億萬富翁,場面應酬很多。別人的西裝都是十幾套,常換常新,但莊氏卻是“老三套”,襯衣的領口時常是破了再補,子女們常因此而取笑他,但他一本正經地說:“這是惜福。節(jié)儉并非吝嗇?!彼洺=逃优f,花錢要花得有價值、有氣度,花得正當有益。
莊萬里花錢花得有氣度,皆用在刃口上。他的錢除了用來購買古董,保存“國粹”外,對社會、文化、教育機關也不斷解囊,貢獻不少。他曾捐給晉江家鄉(xiāng)錢款,創(chuàng)辦了三所學校。又在菲律賓發(fā)起建立中正學院,在臺北建設中國文化學院,并捐巨款建“萬里樓”,此樓至今仍屹立在臺北市郊的華崗之上。
歸國訪古 東瀛覓寶
上世紀30年代,莊萬里回國訪古。一天,火車駛到秦皇島站,停車已是午夜。時間倉促,莊萬里急匆匆下車,快步趕到山海關城門下,仰頭觀看城門上方。未料,城門樓上那塊巨大匾額全無蹤影,令他失望唏噓。聽當地人說,日本鬼子占領東北后進關,到處搜索中華古物,山海關城樓上嚴嵩寫的橫額“天下第一關”也被那些強盜強行鑿下,運往東洋。莊萬里聞言,氣憤之極,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心想:山海關城樓上笨重的石刻尚在剽攘之列,則其他文物國粹更不知被搶竊多少??蓯?!無恥!日寇丑惡面目暴露無遺。莊氏感慨萬千,激憤莫名,不知何日得遂珠還合浦之愿,心中始終牽掛著祖國的文物。后來漫游東瀛,他格外注意流失在該國的中華文物。發(fā)現不少中國名家真跡淪落在那里,遂不擇綿薄,廣事搜求,更不惜以重金購買。此為萬里先生夙愿之機會,亦為他最初收藏中國書畫之舉。多年來往于香港、臺灣等地,頗費心力。其妻見他每次回來總要抱著一批古物,開玩笑說:“你是文物購買狂??!”
1937年春,莊萬里遠赴祖國寶島海南考察,計劃在那里開辦制糖廠。嗣又趕回福建老家,擬訂通盤計劃,打算投資家鄉(xiāng)事業(yè),報效國家,造福桑梓,這一行動當時尚屬華僑回國投資的創(chuàng)舉。同時搜購當地文物,充實“兩涂軒”藏品。詎料“七七”事變,日寇侵華,戰(zhàn)火紛飛,海路中斷,莊萬里投資的事及搜購文物頓成泡影??箲?zhàn)軍興,國難救亡,莊萬里不遺余力。菲律賓淪陷時期,他冒著生命危險,參加抗敵會活動。日軍到處通緝,幾被逮捕喪命。他說:“敵能毀我之業(yè),殺我之身,而不能奪我之志!”表現了愛國僑胞忠心祖國、肝膽照人的民族氣節(jié),誓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1965年,莊萬里應邀飛赴美國紐約,參加“世界博覽會”,途經波士頓訪友時,不幸突發(fā)心臟病,溘然長逝,享年66歲。
專家鑒定 認定真跡
如何處理父親留下的大批書畫文物?莊萬里的子女始終將這個問題掛在心上,等待著專家鑒定,圓滿的歸宿。三女莊良有說:“30多年來,沉在我心胸里的一塊大石頭是如何處理父親留下來的文物遺產。”
上個世紀80年代,莊良有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時,經常到鄰近的大英博物館去查找資料??吹皆擆^東方陶瓷部的展品都是英國著名收藏家捐贈的。這些瑰寶讓市民觀賞,供學者研究,藏品憑籍博物館的多元化功能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莊良有從中擷取了不少靈感,萌生了捐獻身家藏品之意:“將父親生前珍藏的中國字畫捐獻給世界級博物館,不失為明智之舉!”
放眼世界,思考幾年。莊良有在美國參觀了聞名世界的紐約大都會藝術館,受到啟迪:該館展品大多是民族藝術精品,西方人的學術精神令人仰慕。中國古代書畫兼青銅器研究專家方聞教授在該館東方藝術部任職,同時在常春藤盟校普林斯頓大學授課,影響力很大。一次,莊良有赴紐約拜訪方聞教授。方教授友好熱情,親自陪同莊良有到普林斯頓大學參觀本系研究室。走到沿墻一排櫥柜,他一只只打開,讓莊良有觀看懸掛得井井有條、用特厚的膠紙封住的許多中國傳統書畫的復制品,面帶笑容地說:“這些中國字畫都是研究生的參考資料?!鼻f良有越看越感動,為祖國能產生如此博大精深的藝術品而感到自豪。從紐約回來,莊良有對于“兩涂軒”藏品的歸宿,作了慎重的思量。在學生時代以至婚后,她經常隨同父親左右。其父奔波世界,四處搜羅華夏國粹文物的往事一幕幕重映腦際,耳邊又響起了父親激動的話語:“華夏文物是屬于我們的,價錢再高也得把它買回來!”父親生前的愿望,使莊良有大徹大悟:“父親煞費苦心,將散失在海外的中國文物匯集于一堂。藏品傳到我們手里,難道再把它們外流?不能!要讓它們回到祖國懷抱,在中華大地發(fā)揚光大!”
藏品很多,每件字畫雖有父親親筆批注,但他畢竟不是鑒定家,對有些作品的出處和藝術價值辨別不清,成了懸案。莊氏兄妹決定重整全部中國字畫藏品,請國內專家鑒定。1993年,莊氏兄妹去往北京,誠邀故宮博物院資深書畫鑒定家、劉九庵先生赴菲律賓鑒定書畫。劉翁欣然應允,不顧高齡,帶領攝影師、金石研究學家羅隨祖,專程飛往菲律賓馬尼拉市,來到莊氏的“涂園”。整整半月,劉翁每日全天仔細鑒閱一幅幅、一卷卷中國古代字畫。每閱一件,他都用毛筆在目錄上批注,并讓羅隨祖拍下照片。工作態(tài)度極其認真細致,不辭辛勞,讓人感動。劉九庵坦誠地對莊氏兄妹說:“北京故宮博物院大名家的作品多的是,中名家的作品反而稀少,其實他們是中國書畫史上不容忽視的藝術家,是中國書畫發(fā)展脈絡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因為他們的作品反映著不同流派的風格。你們莊家收藏的歷代書畫作品,有大名家真跡,更多的出自中名家之手,且存世不多,很有藝術價值、研究價值,建議你們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收藏展覽?!眲⑽讨钢鞔嫾宜嫷乃姆肚倨鍟嬋宋锿ピ浩痢氛f:“此畫兩屏上蓋有‘詒晉齋印跡,這是清乾隆第十一子永成親王用的印章,很有收藏價值?!北本┕蕦m博物院曾邀請莊長江、莊良有兄妹去北京商討展覽一事,后因故而沒有結果。
1998年的一天,香港友人、“翰墨軒”主人許祖平先生打來越洋電話:“中國最負盛名的書法家、鑒定大師啟功先生即將從美國訪問歸來,路過香港要小住幾天。若有意請他鑒定你家書畫,切莫錯過機會?!鼻f長江聞訊,喜出望外,遂偕同其妹莊良有、其妻唐碧華和女兒碧如,每人手提幾件中國古代字畫,從菲律賓飛赴香港,向啟功先生請教。啟功先生是清代王孫,看到過不計其數的書畫精品,更精通書法藝術,當時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并在北京師范大學執(zhí)教,講授中國古典文學。他是大書家、大學者,這次由他鑒定,認定了一些真品,屬國寶之列。明代朱佑檳《草書五律詩》軸、吳文華《草書唐皇甫曾奉寄中書王舍人詩》軸、董其昌《行書手札九通》卷、張瑞圖《引書五律詩》和清代宋曹、查士標、黃慎、劉墉等人的書法真跡,都經啟功先生鑒閱過。此后,又經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館長林業(yè)強先生介紹,請來國家級文物鑒定家、遼寧省博物館名譽館長、時年84歲的楊仁愷老先生,為“兩涂軒”藏品研究、鑒別有疑難的一部分作品,其時一同去往菲國的資深書畫鑒定家傅熹年先生也一同助楊翁鑒別。莊萬里先生生前喜愛的四幅《琴棋書畫人物庭院屏》、《十八學士圖屏》,每幅都鈐有明代唐伯虎印章,但無署款,不知是否唐伯虎的畫作?以前雖有人鑒定過,尚無定論。楊仁愷憑藉多年鑒定經驗,認為“筆墨屬明代中前期,比唐伯虎還要早。唐伯虎是晚明嘉靖年間人,畫作可能被唐伯虎收藏。觀其畫風,應為唐伯虎老師周臣所作”。后來,另兩位上海書畫鑒定家則認為出自明初人物畫名家杜之手。盡管南北鑒定家見解不同,莊氏兄妹仍感到欣慰:唐伯虎的老師周臣也好,杜也好,兩位大畫家的作品流傳不多,彌足珍貴?!肚倨鍟嬋宋锿ピ浩痢贰ⅰ妒藢W士圖屏》畫技都非常精湛,畫面很有氣勢。各位鑒定家都視這些畫為重要作品,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就夠了。
經過京滬兩地和東北遼寧書畫鑒定專家的鑒別,“兩涂軒”藏品的面目、身價更加明朗。莊氏兄妹對這些藏品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倍加珍惜父親珍藏的國之瑰寶,更加堅定了讓國寶回歸祖國的信念。
揮手含笑 淚別家珍
1996年10月,秋高氣爽,金桂飄香。在這美好的季節(jié),上海博物館新館在市中心人民廣場落成。遠在異國菲律賓的莊良有,接到寄自上海的鴻鱗,邀請她作為嘉賓出席落成慶典。那一天,出席上海博物館落成慶典的有全國文化藝術界的元老,各地博物館的領導、專家,祖國香港、臺灣和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qū)文化界的朋友。大英博物館館長、蘇富比、佳士得拍賣的總裁,亦千里迢迢自倫敦飛滬赴會祝賀。莊良有躊躇滿志,躋身嘉賓行列,倍感榮幸和自豪。
莊良有參觀了古樸典雅又有新意的上海博物館,看到各種文物藏品,不由興奮異常。那些文物中,有歷代書畫作品、陶瓷、青銅器、玉器、珍寶、雕塑、家具、錢幣、印章、少數民族工藝品等21個門類共達12萬件,無論建筑物還是藏品,均堪稱世界一流。陪同人員向莊良有介紹說:“新中國重視文物保護,許多國寶是在上海首任市長陳毅的鼓勵支持下收買進來的。二三十年來,馬承源與汪慶正正、副館長深具慧眼,繼續(xù)購藏,形成了今日之規(guī)模。”莊良有最關心繪畫、書法作品的保護,她仔細參觀了繪畫館、書法館。莊良有步入地下室書畫庫房,只見庫內干干凈凈、一塵不染,藏品收放得有條不紊,溫度與濕度都有適當的調節(jié)。博物館里處處有電腦控制和防盜安全設備……參觀完畢,莊良有感慨良久,贊嘆地說:“上海博物館的設備極其講究,不但國內絕無僅有,即使歐美也很少有博物館能與之媲美,真是一座足以雄視世界的博物館!”從那時起,她就下定決心,勸說哥哥、姐姐、妹妹將父親傳下來的中國歷代書畫等文物全部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莊萬里有10個子女。莊良有從上海返回菲律賓,與家族成員商量捐贈之事。1997年,由次子莊長江、莊良有帶頭,經過討論,最后莊氏家族決定把“兩涂軒”所收藏的國粹遺珍捐獻給上海博物館,作為永久的歸宿。他們說:“這批書畫就像我們家的女兒,如今找到了一個好婆家,我們也放心了。”“捐贈自是上策,父親他老人家若九泉有知,能不欣然?”
莊氏兄妹托人向上海博物館轉達他們捐贈家藏書畫文物的意愿。該館反應熱切,當即表示歡迎。莊良有赴滬與副館長汪慶正正式交談,一拍即合。汪慶正派本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單國霖、國家級書畫鑒定專家鐘銀蘭飛赴菲律賓,鑒賞莊氏家族所藏的全部書畫作品。這兩位專家曾隨鑒定大師謝稚柳、沈劍知(林則徐之婿沈葆楨的曾孫)學習多年,功力深湛,鑒定經驗豐富。兩人都是國內外知名的中國書畫研究鑒定專家、學者,凡經他倆鑒定的書畫,無一“走眼”。
莊氏家族保存書畫作品233件和《四庫全書》部分、《古今圖書集成》、《資治通鑒》、《諸子集成》、《續(xù)藏經》等古版本珍籍,呈現了瑰麗繽紛的藝術世界。除了名震大江南北的大名家,尚有宋代無名氏和明清時代的畫家、書法家作品,其中有宮廷畫家、狀元書法家。單國霖指著莊萬里收藏中的宋代佚名山水畫《秋山蕭寺圖》卷說:“這是北宋大畫家范寬的傳派作品。此畫布局宏寬,筆法勁挺,勾筆古樸質實,其筆墨技法具有范寬‘峰巒渾厚,勢壯雄強,槍筆俱勻,人屋皆質的特征。卷后有清代高士奇等人題識,左下角鈐南宋右丞相、太師賈似道藏?。骸苤轮煳暮J印、‘魏國公朱文印等收藏印章。此畫雖未署畫家名款,亦為藝術水平很高的佳作。流傳至今,非常難得?!?/p>
2000年,莊氏家族以莊萬里文化基金會之名,將其父生前珍藏的233件中國字畫和古籍,慷慨捐獻給上海博物館,表達了莊氏家族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心愿。所贈書畫作品涵蓋自北宋至現代800年跨度,包容人物、山水、走獸、花鳥和書法各門派藝術,精品薈萃,比比皆是。除了年代久遠的《秋山蕭寺圖》,另有明代花鳥寫意派先驅林良,大畫家杜堇、謝時臣、藍瑛、陳洪綬和清代著名畫家王鑒、沈銓、華、鄭板橋,近代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名家的精湛之作;書法則有明代董其昌、張瑞圖、王鐸、黃道周,清代劉墉、鄭板橋等人的宏制。此外,還有許多明清之際頗具藝術水準的畫家之作,具有補充畫史、書史的重要史料價值。當他們兄妹送客人和書畫藏品至機場,一路上流露難舍之情。畢竟他們是看著這些書畫“長大”的。父親辭世后,他們如照顧嬰兒般呵護了30多年。這些文物是活在他們心里的家珍,更是懷念父親的源泉。一朝分手,怎不令他們動情、依戀!贈品送上飛機,莊氏兄妹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上海博物館對莊氏家族捐贈的家珍非常重視,在繪畫館內設“兩涂軒”專室,永久陳列書畫作品,公開展出。同時委派權威書畫鑒定家,從莊氏所贈的作品中精選136件,匯編成莊萬里家族捐贈上海博物館《兩涂軒書畫集萃》,交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2002年6月向海內外公開發(fā)行。畫集一出,收藏界人士與書畫愛好者爭相購買,一睹為快。
(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