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凱凱
1926年,林語堂到廈門大學(xué)任文學(xué)院長,業(yè)余時間常寫一些雜文,并結(jié)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文友。其中,一個年輕人家境比較貧寒,但他思想深刻、文采出眾,林語堂很欣賞他,常常給他生活上和文學(xué)上的幫助。
有一次,林語堂身染小疾,連續(xù)幾天臥床不起,文友們自發(fā)地去探望。那個年輕人卻很苦惱:他想去看望林語堂,但手頭拮據(jù),拿不出像樣的禮品。文友們聽說他的心意后,就主動借了些錢給他。年輕人毫不猶豫地跑到菜市場,買了一只老母雞,盡管他一年也難得吃一次。
看到年輕人帶著老母雞來看望自己,林語堂高興地說:“謝謝你,看到你來,我的病好像一下子好了?!蹦贻p人開心地笑了。林語堂接著又說:“你來看我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為什么還要買禮物呢?而且我根本不需要母雞補身子,倒是你,那么瘦弱,需要好好補一補?!?/p>
林語堂的朋友得知后,不解地問:“人家可是借錢給你買的雞,你怎么忍心辜負他的心意呢?”林語堂答道:“正因如此,我才要讓他拿回去。告訴他我不需要,才能讓母雞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蹦莻€年輕人得知這番話后,感動地?zé)釡I盈眶。
我們常常為了維護別人的面子,為了不辜負他人的心意,勉強收下他人的禮物,然后又不免棄之一旁。與其如此,倒不如直接告訴對方“不需要”,讓物品發(fā)揮到最大的價值,也是給對方最大的關(guān)懷和尊重。
(薦自李富勝《生命時報》)
責(zé)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