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杉
自古以來,鏡臺前就是女子們打理容妝、遐想沉思的地方,就連巾幗英雄花木蘭返鄉(xiāng)之后,也要“當戶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鏡臺作為一種架設(shè)銅鏡的裝置,是我國化妝史上頗具代表性的妝具之一,其作用是使梳妝操作更為方便。梳妝完畢,銅鏡、梳篦、鏡刷等理容工具和胭脂、唇脂、妝粉、眉黛等化妝品又需收納起來,以備下次使用。承擔(dān)這項功能的物件兒有“鏡臺”、“妝臺”、“鏡奩”、“妝具”、“嚴具”、“鏡匣”、“鏡箱”、“套奩”、“妝奩”、“寶奩”、“妝盒”、“梳妝匣”、“梳妝臺”等多種稱謂,分為儲物型和不可儲物型兩種形制。
“鏡臺”的稱謂最早見于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溫嶠)下玉鏡臺一枚”。宋元時期流行一種金屬質(zhì)地的鏡架,雖然不具備儲物功能,卻可任意折疊,攜帶方便。由北周人庾信《鏡賦》中“暫設(shè)妝奩,還抽鏡屜”之句,可知帶抽屜的儲物型鏡奩在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唐代鏡臺的制作工藝已十分精湛。據(jù)時人牛肅所作傳奇《馬待封》中的描寫:“待封又為皇后造妝具,中立鏡臺,臺下兩層,皆有門戶……有木婦人手執(zhí)巾櫛至……至于面脂妝粉,眉黛髻花,應(yīng)所用物,皆木人執(zhí)……其妝臺金銀彩畫,木婦人衣服裝飾,窮極精妙焉。”在五代后蜀人顧復(fù)《酒泉子》詞中,明確道出它們的使用功能:“掩卻菱花,收拾翠鈿休上面,金蟲玉燕鎖香奩,恨厭厭?!?/p>
五代以后,垂足坐姿漸成風(fēng)氣,高足家具興盛起來。從宋人傳世繪畫中,可見當時已使用置于高案上的金屬質(zhì)地鏡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繡櫳曉鏡圖》,是北宋王詵的代表作之一,這幅畫作后來由“吳門四家”之一的晚明著名畫家仇英進行了臨摹,該摹本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仇英本與原作在配色上多有差異,色彩更為明快。原作中支撐菱花鏡下部的白色花牙式托被改為青綠色長方形簡易托;原作子母奩盒中的子奩均為剔犀黑漆粉盒,在仇英本中變成紅、黑、茶葉沫綠和孔雀藍四色;原作中侍女手持托盤內(nèi)的黑漆粉盒,變成黑色和棗皮紅色兩種;原作中照鏡仕女的青色絲絳變成棗紅色。原作中兩名女子的長裙素地?zé)o紋,而仇英本中為長裙添加了暗紋,取盒的雙鬟髻侍女的長裙是團花紋,照鏡的流蘇髻仕女的長裙為龜背紋。
椅式鏡臺從宋代至明代一直流行,在湯顯祖所撰傳奇《牡丹亭還魂記·驚夢》一折中,開場即是麗娘在春日清早梳妝,對鏡傷懷的情景。明天啟年間吳興閔氏刊刻的朱墨套印本為此情節(jié)配刻了版畫,麗娘在窗前對鏡理妝,丫鬟受她吩咐,手捧衣服正向她走過來。庭院已是春意盎然,草木出芽吐綠。麗娘面前的鏡臺放在條幾上,應(yīng)是不可折疊的椅式。從“椅背”的寬條和工藝風(fēng)格來看,木質(zhì)感很強,其上架一面碩大的五角菱花鏡。架下有臺座,一般這種臺座設(shè)對開雙門,內(nèi)有幾個存放妝具的小屜,旁邊還擺著疊層式粉盒。
而在一件明崇禎風(fēng)塵三俠故事圖筆筒中,描繪了紅拂女臨門對鏡梳妝的細節(jié)。紅拂女所用的卻是這種椅式鏡臺的簡易版,“椅背”細窄,上架一面圓鏡,臺座很薄,僅為一塊寬木板,無法安裝小屜,下承四矮足。按“風(fēng)塵三俠”故事中李靖、紅拂夤夜逃離楊素府邸的情節(jié),這件鏡臺應(yīng)是可拆卸、組裝或折疊的便攜式。
其實元代已有一種交椅式鏡臺,也是可折疊的便攜式。梳妝時將銅鏡斜倚在“交椅靠背”上,不用時折合收攏。名品見于1964年出土的元末張士誠母曹氏墓中的純銀錘揲交椅式鏡臺,現(xiàn)藏于蘇州博物館。該鏡臺“搭腦”頂端立一朵葵式團花,其下為對鳳穿牡丹紋,“椅背”為團龍紋,托架為芝草瑞兔紋,“腳踏”為瑞雀紋,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彰顯著擁有者的高貴身份。
將上述版畫中麗娘昕用鏡臺的臺座裝上更多、更大的抽屜,再將椅架精工細作,就升級為豪華版的寶座式鏡臺。王世襄舊藏一件明黃花梨寶座式鏡臺,有五個抽屜,抽屜前瞼由上至下分別浮雕折枝牡丹紋、折枝菊花紋和纏枝梅花紋。兩側(cè)及背面裝板,一側(cè)板刻石榴樹果紋,其下臺座板為松林走獸紋;另一側(cè)板刻桃樹果紋,其下臺座板為松鼠葡萄紋;后身背板開光內(nèi)刻鳳牢牡丹紋,雙鳳顧盼回首,立于牡丹花枝之上;下部臺座后板為卍字不到頭斜錦地紋。臺座上的后背和扶手均裝板透雕,雙面工。搭腦中間拱起,兩端下凹后返翹,出頭圓雕成龍首形。扶手出頭處亦圓雕相同龍首,扶手內(nèi)側(cè)安俯身仲覷的雙螭形角牙,臺面正中原有鏡托,已失。從造型及雕飾風(fēng)格來看,此器是明代中期產(chǎn)品,因體積略大、不可折疊,當屬閨房幾案上的梳妝用品。
到了明代晚期,在寶座式鏡臺的基礎(chǔ)上,又出現(xiàn)了一種體積更大、似小型戲臺的屏風(fēng)式鏡臺。有五屏風(fēng)式和三屏風(fēng)式,前者更為常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黃花梨五屏風(fēng)式龍鳳紋鏡臺,臺座對開雙門,中設(shè)三個抽屜。臺座上安五帛小屏風(fēng)。中帛最高,兩側(cè)依次漸低,向前兜轉(zhuǎn)。搭腦高挑出頭,絳環(huán)板全部透雕龍紋、纏枝蓮紋,唯有正中一帛圓形開光透雕龍鳳紋。外留較寬的板邊,不施雕刻,至四角再鏤空透雕。臺面四周有望柱,鑲透雕龍紋絳環(huán)板,使用時將銅鏡豎掛于屏風(fēng)懷中,這種豪華大鏡臺屬于閨房家具中的“大件兒”。
在明代黃花梨鏡臺中,不僅有寶座式、屏風(fēng)式等體量較大的家具型鏡臺,也有便攜式“旅行裝”。如王世襄舊藏一件折疊式鏡臺,上層邊框內(nèi)為支架銅鏡的背板,可放平或支成60度的斜面。背板用攢框制成,分界為三層八格。下層正中一格安荷葉式托,可上下移動,以支托大小不同的銅鏡。中層方格安角牙,斗成四簇云紋,中心鏤空,系在鏡鈕上的絲絳可由此處垂到背板后面。臺座雙開門,中設(shè)三個抽屜,屜上裝如意云頭紋銅活,四足為內(nèi)翻馬蹄式,造型低扁。設(shè)計嚴巧、雕刻精美、用料考究。
還有一種便攜式鏡臺,就是通常昕說的“官皮箱”。由箱體、箱蓋和箱座組成,早期有插門式官皮箱,后來被雙開門式取代。內(nèi)設(shè)若干小屜,箱蓋和箱體可扣臺,門前有拍子,兩側(cè)安提環(huán)。揭開箱蓋,蓋下有深約10厘米的平臺,內(nèi)藏折疊式鏡支。蓋下的平屜適臺存放銅鏡、油缸、粉盒等,下面抽屜可放梳篦、簪、釵等首飾。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官皮箱,打開上蓋,內(nèi)有一淺盤。正面對開兩門,內(nèi)分三層,上兩層每層裝抽屜兩個,下層裝大抽屜一個。箱外兩側(cè)安銅提環(huán),箱門正面有銅面葉吊牌鈕頭,可上鎖。在上述明崇禎風(fēng)塵三俠故事圖筆筒中,紅拂女在鏡臺旁放置的就是“官皮箱”,箱蓋呈打開狀,可見側(cè)面的提環(huán)。在《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故事中,杜十娘投江所抱之匣,就是這種收納功能強大,既可儲放妝具和化妝品,又可收藏珠寶首飾的官皮箱。
除不可折疊和可折疊兩種鏡臺之外,還有一種使用悠久、造型簡約的支架式鏡臺。據(jù)明萬歷間刊刻的元人高明昕撰南戲《琵琶記》內(nèi)文插圖趙五娘“對鏡梳妝”,菱花鏡支在一個較矮的架子上;又有萬歷三十八年起鳳館刊、白棉紙初印本,由元人王實甫撰、關(guān)漢卿續(xù),明人李贄、王世貞評的雜劇《北西廂記·妝臺窺簡》內(nèi)文插圖,盡管版畫中的菱花鏡被擋住一半,但仍能看出插在一個矮架上。
矮座鏡臺的實物資料,可見同時代明定陵出土的金漆鏡臺。鏡座邊框和鏡托用紅、綠、黑漆描繪紋飾,下部為方框形座,邊框兩端呈抱鼓形,抱鼓內(nèi)外兩側(cè)繪繡球紋;邊框內(nèi)釘二橫撐,后端兩抱鼓中心貫一根帶支柱的活軸,支柱呈扁方形,下部兩側(cè)嵌花牙;邊框上部及內(nèi)外兩側(cè)繪趕珠龍紋;支柱繪升龍戲珠及壽山福海紋,橫撐及支柱活軸繪八寶紋和云紋;前端兩抱鼓中心貫一根帶鏡托的活軸,鏡托下部為月牙狀,上繪壬字云紋;中間有凹槽放銅鏡,上部為圓形鏡靠,鏡靠正、背面均繪二龍戲珠、壬字云紋和壽山福海紋(二龍一紅、一綠),鏡靠背后中部有階梯狀凸起,用以調(diào)節(jié)鏡面高低。鏡托繪二龍戲珠和壬字云紋,邊緣繪卷草紋。
該鏡臺出土于孝端皇后棺內(nèi)西北角頂層,同時出土的還有一面銅鏡和一套漆奩。銅鏡是圓鈕、圓座、寬緣的仿漢式規(guī)矩鏡。鈕座外有一雙線方欄,內(nèi)有十二乳丁紋,欄外八乳,其間飾卷草紋和走獸紋,邊緣為鋸齒紋和變形云紋,出土?xí)r銅鏡背面貼在鏡臺上。皇后所用是最高等級的女性妝具,民間不可用帶爪龍紋和鳳紋器,而晚明競尚豪奢的社會風(fēng)氣,使民間閨秀妝具在精致程度上不輸皇家。
子母奩的使用歷史悠久,長沙楚墓569號墓出土一件漆奩,內(nèi)盛兩個粉盒,出土?xí)r還裝有白色粉狀物。北宋王詵《繡櫳曉鏡圖》及仇英摹本中出現(xiàn)的三層子母奩,不僅有漆質(zhì),還有銀質(zhì)。
在張士誠母曹氏墓中,就有類似形制的一套銀奩,奩下托銀盤,出土?xí)r以黃綢包裹。奩身為葵形,蓋面飾牡丹紋,鎏金鏨刻雙鉤團花紋,飾迎春、夏荷、秋葵、冬梅、靈芝、芍藥、牡丹花卉紋,上下單、雙相間排列,托盤鏨刻一周卷草紋。
奩分三層,子口相合,內(nèi)儲成套的妝具,除三層底采用焊接工藝外,其余部位皆錘揲而成。上層奩盒內(nèi)盛大、小兩把用竹片穿結(jié)的黃棕銀柄毛刷;銀剪刀、鎏金牡丹紋銀刮舌各一件;大、小葵形銀碟各一件;錠式鈕素面銀鏡一面,鏡面圓鼓,仍可照人,銀鏡放在前述此墓中同出的交椅式鏡臺上,藝術(shù)風(fēng)格十分契合。中層放盛有化妝品的銀圓盒四件、銀針四枚。粉盒蓋面鎏金,鏨刻團花。一只粉盒內(nèi)殘存粉跡,一只留紅色胭脂,一只放黃綢制成的粉撲。還有大小銀碟各一件、小銀罐一件,蓋下連一柄小勺。下層奩盒內(nèi)裝半月形銀梳一把,梳邊鎏金,梳齒疏朗;銀篦一件,篦齒稠密;銀針六支;銀水盂一件;銀剪刀大小各一,它們在化妝中的用途主要是剪切“花子”,也叫貼鈿,就是用金箔或紙剪出各種花樣,貼在臉上。這種剪刀的樣式非常穩(wěn)定,在明萬歷三十四年浣月軒刊本、楊之炯所作傳奇《玉杵記·云英入夢》版畫中,云英倚靠的幾案上放的剪刀,仍是這種形制。在銀奩包裹旁,就放著那個交椅式鏡臺,與之一齊出土的還有銀碗兩只、銀筷一雙。
從《琵琶記》版畫中的案上陳設(shè)來看,幾案左側(cè)邊緣置一長方形蓋箱,邊側(cè)帶提環(huán),形制與王世襄舊藏的一件明代黃花梨小箱相同。該器是明代同類家具的基本形式,全身光素,只在蓋口及箱口起兩道燈草線,因蓋口踩出子口后,里皮減薄,若外皮不起線加厚,就欠堅實,所以這兩道燈草線不僅是裝飾,更起著加固作用,是小箱制作中常見的工藝技法。立墻四角用銅葉包裹,蓋頂四角鑲釘云紋銅飾件。正面是圓形面葉,拍子為云頭形。以上銅飾件均采用細節(jié)考究的臥槽平鑲法,兩側(cè)安裝提環(huán)。
由版畫中陳設(shè)的布局可知,小箱是閨房幾案上的收納妝具。它旁邊的三層子母奩是一款經(jīng)典造型,從戰(zhàn)國時期一直延續(xù)至清代。奩盒旁放著粉盒、梳子、鏡臺和水盂。因眉黛、胭脂、唇脂等化妝品都需水溶后才能使用,所以水盂在化妝中不可或缺。另《北西廂記·妝臺窺簡》版畫案上陳設(shè)的妝具更為清晰,從左至右依次為粉盒、梳子、蓋盒、鏡臺、奩盒,其中奩盒為葵口形,底部設(shè)隨形臺座,更顯精致,體現(xiàn)出相國小姐鶯鶯的身份。
同時代實物資料見明定陵孝端皇后的漆奩,奩盒內(nèi)裝載盛有各式化妝品的小盒,有金八棱粉盒、青花瓷胭脂盒、金雙連筒盒等。出土妝具23件,有銅鏡、鏡架、梳篦、抿子和圓刷五種,所有物品裹在一件黃色薄絹織物內(nèi)。晚明僭越現(xiàn)象嚴重,皇后妝具雖然使用龍鳳紋,而民間世家望族、乃至富戶也追求精致的生活,器用的品質(zhì)上乘,所以宮廷貴婦的妝具對了解此時民間的閨閣生活仍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