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進化的密碼
文/本刊編輯部
自從大熊貓披著黑白分明的皮毛,搖擺著笨拙的身姿,從中國西部茂密的山林走出來,高調(diào)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就集人類萬千寵愛于一身。這個在50萬年前曾和劍齒象一樣處在食物鏈頂端的兇猛動物,如今卻變得呆萌可愛,柔軟慵懶,讓人一望而生親近之感。我們無法想象,它是經(jīng)歷了怎樣的進化過程,經(jīng)歷了怎樣漫長的遷徒,才能穿越800萬年的歷史,度過讓絕大多數(shù)史前物種滅絕的第四紀(jì)冰期,頑強地存活到今天。
在成都的大熊貓繁殖基地,我看到過剛出生的大熊貓,光禿禿粉紅的皮膚,就像一只剛出生的小老鼠,和毛茸茸、健壯呆萌的大熊貓媽媽相比,感覺完全不是親生的。熊貓幼仔要完全離開媽媽的保護獨立生存,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這和很多叢林動物出生后幾個小時就能在母親的幫助下站立相比,大熊貓要在弱肉強食的野外山林將幼崽撫養(yǎng)長大,不知要付多少倍的努力,歷經(jīng)多少的風(fēng)險,稍有不慎,幼崽就會死于非命,這也正是野生大熊貓越來越稀少的原因之一。
大熊貓也許明白,要把只有自己體重千分之一的幼崽撫養(yǎng)大,需要借助人類的智慧。經(jīng)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和遷徙,它們選擇了山清水秀、竹林茂密的山林為家,褪去了叢林之王咆哮山林的霸氣,變得小心安靜,并以青脆的竹子為主食。據(jù)稱,竹子占了它全年食物總量的90%。在無數(shù)次抓取細竹為食的過程中,它的腕骨部份竟然進化成了一根大拇指,有了這根拇指,它手握竹子不僅方便,還有了“擬人”的效果,讓人類一看便心生親近。
也許高處不勝寒只是人類錯覺,動物與人交流的語言其實就藏在進化的密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