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軍
風清氣正應成村級換屆的鐵律
◎徐曉軍
選風選紀事關村級換屆選舉成敗,直接關系到今后三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村里的團結和發(fā)展。選好“領頭雁”,能讓村莊騰飛發(fā)展,選不好“當家人”,則會讓村莊很受傷:不僅聚不起人心,還停滯乃至倒退了村里的發(fā)展。這是經過幾輪的選舉歷練后,廣大農村黨員干部群眾逐漸形成的共識。
但共識是一回事,實踐又是另一回事。就像“五根手指有長短”,在具體選舉中,依然有不少人抱有一些片面思想、短期效應,使人情關系、宗族觀念、個人私利影響了選情,為一些打歪主意的候選人有了可乘之機。一些參選人大打親情牌、宗族牌,甚至背地里拉關系、亂承諾,暗地里送錢物。不可否認,即使在高壓態(tài)勢下,也有混蒙過關的。因此,我們在評判換屆成效時,不僅要看是否順利選出了人選,更要看選擇的人選是否群眾公認,選擇的過程是否風清氣正。
回顧往屆,這樣的現(xiàn)象在各地時有發(fā)生:換屆前候選人發(fā)短信、找人說情、公開請吃請喝、推薦會上吵吵鬧鬧,有的黨員故意避會攪局,還有的送錢送物賄選。今年的形勢如何?筆者在鄉(xiāng)鎮(zhèn)村調研了解到,這些情形極少發(fā)生。分析原因,主要有這幾方面:自上而下的示范作用好,深入末梢的教育到位,各級“兩代表一委員”推選前所未有嚴格產生的震懾效應影響大。
以風清氣正的選風,選出清風正氣的人,的確是事業(yè)所需,百姓所盼。各地正想方設法探索實在有效的做法,務求破繭成蝶。比如溫嶺等地探索建立村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清單”,通過“先定事后定人”的辦法,倒逼參選者“三思而后行”;有的地方嚴格坐班制、績效考核制等各類村級工作運行機制,用制度來約束權力尋租,讓參選者知難而退;有的地方嚴格執(zhí)行“九嚴禁、十不準”,加大巡查力度,增大賄選等非正常手段當選的成本;有的地方加大對可能影響換屆的重點組織和人員,如村老年協(xié)會、原擔任村干部的人員的管理。這樣就能形成換屆選舉的清風正氣,為圓滿選出新一屆百姓滿意的村級班子加分增色。
村級換屆選舉風氣折射出的是一個地方的民風民意,是一件實實在在的民生實事。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全國兩會審議時指出,一個地方要實現(xiàn)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我們也要在村級換屆中,把風清氣正擺在首要位置,以此打造最基層、最基礎,與廣大人民群眾最貼近的村級政治生態(tài)。
溫嶺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