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尚珂
(100081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北京)
股東表決權制度
韓尚珂
(100081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 北京)
公司股權是基于現(xiàn)代公司資本民主而內生的權利基石,是現(xiàn)代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權力源泉?,F(xiàn)代公司往往被大股東所控制,小股東的權益在其股權小而分散的情況下常受到侵害。但無論如何,保持公司作為一獨立法人順利地在市場中運行,股權的行使不僅必要而且至關重要。大股東可親自行使股權,也可將股權授予他人行使:小股東不但可主動授權他人行使其股權,也可被委托征集,以保障自身權益或對抗大股東。由此可見,股東表決權代理行使在整個公司治理運行過程中具有“輸血”功能,能不時地有效地保證公司整個運行中的股東權益平衡。
股東表決權;代理;征集;表決權信托
1.股東表決權制度的概念
股東表決權(shareholder’votingright),又稱股東決議權,是指股東基于其股東地位而享有的、就股東大會的方案作出一定意思表示的權利。[1]股東表決權的主要功能及意義,即是透過民主程序,使得身為公司所有者的股東,能適當監(jiān)督公司的人事布局與經營策略,始能確保自己對公司的投資不致落空。
有學者認為股權的諸多權能可做如下劃分:根據其行使的目的和內容為標準,劃分為自益權和共益權。自益權是指股東以自己的利益為目的而行使的權利。共益權是指股東以自己的利益并兼以公司的利益為目的而行使的權利。根據股權的重要程度為標準進行劃分,分為固有權和非固有權。固有權是指公司法賦予股東的、不得以公司章程或股東大會決議予以剝奪或者限制的權利。非固有權是指公司法賦予股東的,在未經股東本人同意或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不得以公司章程或股東大會決議予以剝奪或者限制的權利。根據股權的行使方法為標準進行劃分可分為單獨股東權和少數股東權。單獨股東權是指可以由股東只要持有一股就可單獨行使的權利。少數股東權是指持有已發(fā)行股份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東才能行使的權利。[2]這里我們要說根據上述劃分標準股東表決權的性質是股東固有的可單獨行使的共益權。
首先股東表決權是一種共益權。股東行使表決權的目的是為了使股東的要求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以期實現(xiàn)自身的利益。但由于公司的意思表示以股東大會的決議形式出現(xiàn)是以多個股東的表決權的行使匯集而成,沒有每一個股東的參與,公司的意思是無法形成的。而股東在行使表決權時必然會影響到其他股東或公司的利益,可能表現(xiàn)為對公司或其他股東利益的尊重或促進,也可能表現(xiàn)為對公司或其他股東利益的限制或壓抑。故股東表決權當屬共益權之范疇。
其次股東表決權是一種固有權。表決權是基于股東地位而行使的一種權能。沒有法律的規(guī)定,在同種類型股東的情況下,公司章程或股東大會決議都不能直接剝奪或限制股東的表決權,因此股東表決權是固有權。
再次股東表決權是單獨股東權。只要是股東,不論其持股比例有多少,都可以獨立行使股權,這是對股東履行了出資義務的確認。
上市公司股東表決權是組成股東表決權制度的核心基礎。上市公司股東表決權制度是指由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范的與上市公司股東行使表決權、決定公司重大事項有關的實體與程序方面的制度。[3]國家立法對上市公司股東表決權的行使進行規(guī)范,其首要目的是確保眾多的股東都有機會參與公司的管理。股東雖然獻出其財產所有權,但依然與公司密切相關,時刻利用手中的投票權影響公司的走勢。需要注意的是,股東表決權對公司的經營權的影響是一種存在于其背后的潛在意義上的控制權。[4]
2.股東表決權制度的基本原則
(1)一股一權原則。股份公司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其資合性,這種資合性決定了股東的投票表決權只能是一股一票,而不是一個股東一票。[5]由公司的資合性特點所決定,多數國家的公司立法都確立了股東行使表決權的基本原則,即一股一表決權原則。例如美國《示范公司法》第7.21條規(guī)定,發(fā)行在外的股份,不論屬于何種類,每一股對股東會議上要求表決的事項都擁有一個表決權。[6]我國現(xiàn)行的2014年修訂版《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條第l款也規(guī)定:股東出席股東大會,所持每一股份有一表決權。一股一表決權原則一般為強行性法律規(guī)范中的效力規(guī)定,除非公司法另有規(guī)定公司不得以章程或股東會決議設立這一原則之例外,如限制或剝奪某種股份或股東的表決權。
(2)資本多數決原則。資本多數決原則,是指公司的決議按照股東大會持有大多數股份的股東的意思作出。[7]其主要表現(xiàn)在,股東所持有的股份數與表決權的多少成正比關系,股東所持有的股份越多,享有的表決權也越多。公司決議則根據多數股份的意思作出,這樣持有公司多數股份的股東就在公司處于支配地位。根據資本多數決原則股東擁有的表決權數與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成正比,股東持有的公司股份越多,其所擁有的表決權數就越多。同時,在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中,公司的意思表示基本上是以擁有多數股份的股東意思表示為主,并對其他少數股東產生約束力(預示少數股東通過犧牲自身的利益訴求來與多數股東一致,既有少數服從多數,同時也認為多數決定全部)。[8]我國《公司法》第一百零三條第2款規(guī)定:“股東大會作出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過半數通過。但是,股東大會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的決議,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變更公司形式的決議,必須經出席會議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三分之二以上通過?!?/p>
資本多數決原則是上市公司股東大會股東表決權制度發(fā)展的必然產物,充分體現(xiàn)了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資合性,既可以調動股東投資和議事的積極性,又可以分擔公司風險,現(xiàn)代公司制度發(fā)展的必然選擇。[9]資本多數決原則得以有效運作的前提是股東(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利益同質以及股東與公司之間利益同質。只有在具備這兩個前提的情況下,大股東在股東大會上投票時才會促成公司利益并顧及中小股東利益。[10]
1.股東親自行使
作為股東,通常系指持有股票,因而應有出席股東大會并依法行使表決權的法定權利,親自行使是股東行使表決權最基本形式。股東基于股東身份,親自出席股東大會,現(xiàn)場聽取公司經營階層報告有關公司重大事務,經過提問、討論等集思廣益的過程后,對于議案表示贊成或否定的意見就是股東表決權的直接行使。[11]我國《公司法》第一百零二條規(guī)定:“召開股東大會會議,應當將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和審議的事項于會議召開二十日前通知各股東;臨時股東大會應當于會議召開十五日前通知各股東;發(fā)行無記名股票的,應當于會議召開三十日前公告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和審議事項。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三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在股東大會召開十日前提出臨時提案并書面提交董事會;董事會應當在收到提案后二日內通知其他股東,并將該臨時提案提交股東大會審議。臨時提案的內容應當屬于股東大會職權范圍,并有明確議題和具體決議事項。股東大會不得對前兩款通知中未列明的事項作出決議。無記名股票持有人出席股東大會會議的,應當于會議召開五日前至股東大會閉會時將股票交存于公司?!?/p>
由于股票具有極強的流通性,一旦股東要轉讓其所擁有的記名股票,則須依法將受讓人的名稱記載于股票之上,同時還要將受讓人的名稱及住所記載于公司的股東名冊上,否則公司不承認其股東身份,該受讓人無法行使其表決權。[12]但是也有例外,在上市公司增資發(fā)行新股時,股東如果持有記名股票,即使其依法取得股票是在停止過戶期間獲得,即使尚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xù),其表決權不禁止行使。在有限責任公司,由于法律對投資人數有最高限額的規(guī)定,公司股東人數相對較少,并且股東大多數直接參與公司經營管理,親自行使表決權的程度較高。[13]而在股份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股票日益稀疏,股東人數日益增多,居住地分散,且持股者的形態(tài)多樣化,法人持股和機構投資成常態(tài),要求每位股東出席股東大會并行使表決權不現(xiàn)實,加上一些投機股東缺少價值投資的信心,只關心買賣股份收益,不關心公司日常管理經營,因而股東親自行使表決權的情形減少,其他行使類型如代理投票、委托征集和表決權信托應運而生。[14]
2.代理人受股東委托行使
投資者購買公司股份后即成為公司股東,同時也擁有與其持股數量相對應的股東表決權,并有權隨意處分自己享有的表決權:股東可以親自行使,也可以不行使,當然也可以委托他人行使,如果股東選擇委托他人代理行使表決權,則受托人就以代理人的身份出席股東大會,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股東表決權。[15]特別是上市公司股權分散性,中小股東也不愿意為出席股東大會行使表決權而支出大量成本,根據實際需要,表決權代理制度因此產生,該制度是對股東不能親自參加股東大會并行使表決權而設計的補救性質的措施,使得股東更方便參加股東大會以及對公司的經營管理,另一方面,表決權代理行使制度也為中小股東聚集足夠表決權數,制約大股東提供了可能。[16]
我國《公司法》第一百零六條規(guī)定:“股東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股東大會會議,代理人應當向公司提交股東授權委托書,并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表決權?!蔽写碇贫瓤梢栽谝欢ǔ潭壬辖鉀Q股東不出席股東大會而行使表決權的問題,股東可以在委托書上記載其對股東大會議案的贊成或否定意見,或間接明確代理人所行使權利的范圍,以確保其表決權行使的意思決定能夠反映到股東大會上。[17]
3.征集人征集股東表決權行使
(1)代理人征集表決權概念。代理人征集表決權,指當股東不能或不愿出席股東大會,亦未能選任代理人行使其表決權時,公司及公司外的人將記載必要事項的空白授權委托書交付公司股東,勸說股東選擇自己或第三人代理行使其表決權的民事行為,又被稱為“委托書收購”、“代理權競爭”、“委托書勸誘”。[18]
(2)表決權代理征集的作用。表決權代理征集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①滿足“法定份額”而使得股東大會得以召開。②可以提高中小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的程度。參與決策往往需要有調查費用、出席費用及機會成本等各項成本,但中小股東又很難僅以自身的投票權來決定最后結果從而獲得收益。所以基于最簡單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小股東往往選擇理性漠視。而表決權代理征集則可以讓中小股東搭便車,轉嫁成本于征集人并享受收益(表決權的共益性)。③改善大股東侵占中小股東權益的局面。表決權代理征集為中小股東表決權的積少成多提供可能性,從而得以與大股東抗衡。④保持公司控制權。
(3)表決權代理征集的弊端。表決權代理征集的弊端主要有:①公司大股東可能長期把持公司。因為大股東在征集制度的使用上有優(yōu)勢,一則是大股東享有股東名冊,二則是因為與公司休戚相關而更易被信任。②表決權代理征集會帶來公司控制權之爭,而許多爭奪其實只是股東之間的利益博弈,屬于無益損耗,不利于公司穩(wěn)定和發(fā)展。[19]
(4)征集表決權與代理委托行使表決權的區(qū)別。征集表決權不同于代理委托行使表決權,前者是由股東主動授予代理人行使,后者是被勸說交出表決權,被動行使,與自身意愿可能不同。表決權征集是在表決權代理制度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但在其制度目的及法律規(guī)制上卻存在很大的不同。[20]在適用范圍上,表決權征集是在公開發(fā)行股份的公司和上市公司中運用,這類公司以大眾投資者為對象,集團性地勸誘授權委托書。[21]
4.表決權信托制度
信托制度,特指財產所有人將其財產交由受托人處理,并將收益交付受益人,且財產所有權沒有發(fā)生轉移,只轉移使用權、處分權的制度。[22]該制度起源于英國的衡平法,信托通常被理解為受托人和受益人分享信托財產所有權。[23]表決權信托,是指委托股東根據設定的信托協(xié)議將其持有的表決權股份委托給指定受托人,受托人持有該股份,并最終以行使表決權為目的信托形式。[24]其中,將其股份轉讓出去的股東成為受益所有人,或表決權信托證書所有人,受讓股份的受托人為表決權受托人。表決權信托合同合法性必須由三方面支撐:一是書面形式,美國《示范商事公司法》和州立法都對此硬性要求,這完全是決定于表決權信托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二是明確委托的有效期限,美國法律一般規(guī)定沒有超過10年期限的合同。若表決權信托合同規(guī)定沒有期限,這使得表決權委托股東無法收回其表決權,但應保證約定合同期限延長。三是明確信托目的,表決權信托只要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設定信托目的,做到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就可以。[25]
1.代理人委托股東行使制度方面
公司股東通過代理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表決權,是當代公司法理論的原則性規(guī)定。[26]現(xiàn)代各國有關股東表決權代理制度雖有相似之處,卻也明顯地表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模式:大陸法系模式和英美法系模式。[27]前者又以德國銀行寄托代理制度1791以及法國、韓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qū)等為典型;后者則以英美委托代理制度為典型。
一般地,大陸法系各國對表決權代理進行立法時,會充分考慮大陸法系的立法體例而作適當的安排。[28]在大陸法系,不論是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還是采取民商分立的制度,都認為民法是一般法,商法是特別法,對于商法沒有規(guī)定的可以直接適用民法的相關規(guī)定,所以,對于表決權代理的一般性問題可以溯本求源,在各國的民法中找到相應的規(guī)定。[29]而為了避免立法的重復,在商法中就不再對表決權代理的一般性問題作規(guī)定,只針對表決權的特殊問題作了明文規(guī)定,即只針對表決權代理的一些具體制度作了安排,如表決代理人是否應是股東、表決權代理的形式、表決權代理的期限、代理人代理的人數和表決權權數、表決權代理人行為無效或被撤銷的確認等等。這可以從幾個表決權代理制度較為典型國家的法律規(guī)定中予以了解。[30]
德國股份法是世界上對表決權代理制度規(guī)定得最為詳細的法律之一,而且是典型的寄托代理制度。在其第一百三十四條第3款規(guī)定,“表決權可以由代理人行使。對于代理權,需要采取書面形式,并且采取書面方式即可。授權書應向公司出示,并由其保管”;其第一百三十五條第2款規(guī)定,“代理權只能向一個特定的金融機構、并且只能對最長為15個月的期間授予。代理權可以隨時撤回。授權書必須是在授予代理權時完整地填寫,并且不得包含其他的表示。授權書應包含簽發(fā)的日期。第l款的期間,至遲自簽發(fā)之日開始。金融機構自愿承擔代理的,其應指明其他的代理可能性”。另外,該法第一百三十五條第4款、第9款第3項就股東向同一銀行繼續(xù)再授予代理權和代理人排除等作了規(guī)定。[31]法國《商事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一條規(guī)定,“股東可由另一名股東代理或由其配偶代理。每個股東可接受其他股東為讓人代理出席會議而委托的權力。除來自法律或章程的確定同一人以其自己的名義和作為代理,可擁有的最高票數的條款限制外,沒有其他的限制”。韓國《商法》在其第三百六十八條第3款明文規(guī)定允許表決權代理行使,并且確認只在記名股票的情形下產生。日本《商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第2款、第3款規(guī)定了股東可委派代理人行使表決權,代理人應向公司提交代理權證書,而且每次股東大會均要提交為該次大會的代理權證書。我國臺灣地區(qū)《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條規(guī)定,“股東得于每次股東會,出具公司印發(fā)之委托書,載明授權范圍,委托代理人,出席股東會。除信托事業(yè)或經證券主管機關核準之股務代理機構外,一人同時受兩人以上股東委托時,其代理之表決權不得超過已發(fā)行股份總數表決權之3%,超過時其超過之表決權,不予計算。一股東出具一份委托書,并以委托一人為限,應于股東會開會五日前送達公司,委托書有重復時,以最先送達者為準。但聲明撤銷前委托者,不在此限”。
在英美法系,也往往有一般代理法。[32]所以,公司法對表決權代理的規(guī)定也是不同于一般代理的特殊規(guī)定。此外,在美國,由于其采取聯(lián)邦制,規(guī)制代理人的法律也可以相當均勻地分為兩個領域。[33]一方面,是鮮見的——幾乎不存在的——有關任命代理人的法律要求和期限的州法。在州法中,也許最有活力的問題是,被聲稱為不可撤回的代理人任命是否在事實上不可撤回。[34]另一方面,聯(lián)邦政府規(guī)制公開招股公司的代理人的法律。這是正在形成中的法律,它受1934年《證券交易法》的約束。[35]英國的委托代理制度較為單純,1948年英國公司法已規(guī)定股東的投票權得由代理人代為行使,代理人不以股東為限,非公司股東,只要具有行為能力即可成為代理人。[36]
2.征集表決權制度方面
各國公司法都允許股東委托他人行使投票表決權,但對是否允許征集代理權,則規(guī)定不一。[37]許多國家在原則允許的情況下,采取嚴格規(guī)范、嚴格限制的態(tài)度。①美國。在世界各國的立法中,征集股東委托書制度最為成熟的是美國,它既有州法律的規(guī)定,也有聯(lián)邦證券法的規(guī)定,其立法的內容突出規(guī)定在《1934年證券交易法》第14(a)節(jié)授權證券交易委員會制定有關征集授權委托書的規(guī)則。特點是具體、詳細,操作性強。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無論對公司的管理層還是公司股東,投票委托書都是至關重要的,他們都能成為投票委托書的征集主體;第二,具體規(guī)定了征集股東委托書時征集主體應當附上相關材料,為股東提供判斷依據;第三,空白的投票委托書設計要合理,內容要具體;第四,投票委托書是有期限的;第五,投票委托書通常是可以撤銷的。這充分說明,美國對征集委托書的主體和目的都沒有做過多限制,而對征集行為規(guī)定得很具體、很詳盡,操作性強,利于維護股東的合法權益。[38]②韓國。在韓國,上市公司雖然廣泛進行委任狀的勸誘(即征集股東委托書),但至今,該制度設計的目的主要是為確保股東大會表決權足數進行的,與控制權的確保無關。韓國委任狀勸誘制度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勸誘主體可以是公司的大股東、董事等特定人,也可以是公司本身;第二,勸誘的方式是采取書面形式;第三,勸誘人向股東發(fā)送委任狀勸誘委任;第四,勸誘人在作出勸誘之前,應向被勸誘人送金融監(jiān)管委員會規(guī)定的參考資料,公開必要的事項;第五,韓國法律上沒有規(guī)定委任狀勸誘的有效期,而是規(guī)定每次股東大會都要授予并證明代理權。也就是,一次勸誘,一次授權。[39]③我國臺灣。我國臺灣地區(qū),不僅在《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條、《證券交易法》第二十五條第l款對股東委托書作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40]而且,1995年證管會頒布了修訂后的《公開發(fā)行公司出席股東會使用股東委托書規(guī)則》,這是依據《證券交易法》授權而出臺的專門規(guī)范公開發(fā)行公司及上市股東委托書制度的規(guī)則,其內容主要有:第一,對于征求委托書主體資格予以限制,要求委托書征求人持有公司己發(fā)行股份總額1%以上且不低于10萬股者或持有公司已發(fā)行股份60萬股以上者,并且要求,征求股東委托書之代理人,其代理股東不得超過已發(fā)行股份總數的3%;第二,規(guī)定發(fā)行公司附送資料的義務;第三,規(guī)定了股東委托書征求人應履行信息披露的義務;第四,對違反管理規(guī)則者,依其情形,有三種效果:一是代理的表決不予計算,二是行為人負刑事責任,三是如行為人因故意、過失,對委托人為虛偽表示,以取得股東委托書者,依侵權行為或委任的法理,受托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41]
3.表決權信托制度方面
美國對股東表決權信托采取嚴格解釋的做法,但上市公司的實踐增多,股東數量龐大,大型上市公司擁有的股東數量驚人,這些股東多數只關心自身股權利益可否實現(xiàn),并不過多專注于表決權的行使,只要有人愿意保證其股利收益,就會爽快地信托交出其表決權。[42]因而為了能夠影響上市公司決策或便于控制上市公司,一些股東愿意成為受托人來集中行使受托的表決權。借鑒英美國家信托法的大陸法系建立符合本國國情的信托法,現(xiàn)階段日本、韓國制定的信托法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財產信托,日本法律基本規(guī)定設定信托不能包括人身權、投票權、表決權等,同時規(guī)定無效信托是指規(guī)避公司法以設定經營管理權的信托。[43]
在上市公司股東大會上,受托人行使股東信托的表決權,并保證委托人的權益不受損害,在一定期間內利于受托人不持有公司股份而容易實際控制公司經營之目的。同時應在可查公開資料上注明“表決權信托”的字樣于受托人名義記載的股東名冊及其持有的公司股票上。信托協(xié)議應約定受托人行使權利的范圍。如果受托人違反信托協(xié)議,應承擔相應的法律的懲罰。我國目前的公司法沒有關于表決權信托的規(guī)定,是源于大陸法系國家規(guī)定權利不能信托,但筆者認為我國公司法應參考美國的做法,指導信托可以解決上市公司發(fā)展中決策受困的難題,有必要引進國外股東表決權信托制度、設置股東表決權信托規(guī)范條款。[44]
1.我國在股東表決權代理制度方面的立法現(xiàn)狀
股東表決權的代理立法歸納起來有兩方面:一是對一般的表決權代理行使之法律規(guī)范;二是對表決權代理征集之法律規(guī)范。[45]
(1)股東表決權代理行使方面的立法狀況。相比我國現(xiàn)行立法中涉及到表決權代理的征集的法律規(guī)范很不完善,我國在股東表決權代理行使方面的法律規(guī)范比較全面、具體,如《公司法》第一百零七條:“股東可委托代理人出席股東大會,代理人應當向公司提交股東授權委托書,并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表決權?!薄渡鲜泄菊鲁讨敢返谖迨艞l規(guī)定:“股東可以親自出席股東大會,也可以委托代理人代為出席和表決。”該《指引》第六十條~第六十三條對此也做了進一步的規(guī)定。[46]《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九條規(guī)定:“股東既可以親自到股東大會現(xiàn)場投票,也可以委托代理人代為投票,兩者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p>
(2)表決權代理征集方面的立法狀況。相比之下在表決權代理征集問題上我國的法律規(guī)定相對較少。[47]但2015年4月全國人大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修訂草案)》第一百七十條對此作出規(guī)定:“上市公司董事會、獨立董事、持有百分之一以上有表決權股份的股東、國務院證券監(jiān)督管理機構認可的投資者保護機構可以作為征集人自行或者委托證券經營機構、證券服務機構,公開請求上市公司股東委托其代為出席股東大會,并代理行使提案權、表決權等股東權利。依照前款規(guī)定征集股東權利的,征集人應當按照國務院證券監(jiān)督管理機構的規(guī)定披露征集文件,上市公司應當予以配合。禁止以有償或者變相有償的方式公開征集股東權利。公開征集股東權利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國務院證券監(jiān)督管理機構有關規(guī)定,導致上市公司或者其股東遭受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2002年國家發(f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十條也規(guī)定:“上市公司董事會、獨立董事和符合有關條件的股東可向上市公司股東征集其在股東大會上的投票權。投票權征集應采取無償的方式進行,并應向被征集人充分披露信息?!边@一條款明確了征集股東委托書的主體、方式以及信息披露等事項。
從上述法律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有關表決權代理征集的立法還主要是建立在民法代理理論的基礎上,2006年3月16日證監(jiān)會新發(fā)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也只是在第七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符合規(guī)定的相關主體,[48]可以進行征集,但并沒有做進一步深入的規(guī)定。在實際操作中,難以起到約束代理征集人,保護中小股東的作用。這是目前我國立法上的一大缺陷。
2.完善建議
(1)對表決權代理制度的完善建議。首先,明確表決權代理制度應可以在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責任公司共同適用。其次明確代理權授予期間。按臺灣公司法的規(guī)定,代理權于每次股東大會前分別授予,不得一次為長期的授權,以免產生代理人長期控制代理權直至控制公司的弊端。股東于每次股東大會前出具委托書,于股東大會召開前送達公司以便于公司登記。再次,關于代理人表決權限制的規(guī)定代理人表決權限制,即一人受多人委托時,其表決權不得超過已發(fā)行股份總數的一定限額,否則,超過部分不予計算。最后,關于代理人資格的規(guī)定。我國《公司法》第一百零七條對于行使表決權的代理人資格并未作出規(guī)定。由于行使表決權的事務比較繁雜,在解釋上可認為凡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均可作為各該股東的代理人出席股東會。
(2)對股東表決權征集制度的完善建議。我國應當借鑒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在法律層面公司法或證券法中確立表決權征集制度。具體明確的內容可以在證監(jiān)會的規(guī)章制度中規(guī)定包括首先,委托授權代理的征集者應當向證券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主管機關對不合格的征集行為應當予以取締。其次,征集者在征集委托書的同時或在此之前,必須將與表決權的代理行為相關的參考文件提供給被征集者,參考文件中必須載明法定的必要事項,以便被征集者在信息靈通的情況下作出是否同意征集、如何決定授權范圍的決策。征集者是公司經營者的,還應當充分披露公司經營活動及經營背景、資格的信息征集者是其他股東,并與公司經營者展開投票委托爭奪戰(zhàn)的,應當充分披露為股東作出慎重決策所必須的信息。第三,征集者對被征集者提供的委托書用紙,必須使得被征集者可以就決議事項中的各個項目明確表示贊成、反對或棄權的意思表示。第四,原則上應當允許股東在委托書用紙上記載提案的內容,從而與其他股東進行交流。第五,征集者在征集過程中向被征集者提供虛假或誤導信息的,既應當向被征集者負損害賠償責任,也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等規(guī)定。
(3)表決權信托制度的引進。首先是設立表決權信托只能書面約定,包括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要有明確的規(guī)定。這是由于信托受托人行使表決權,涉及對股東利益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必須以書面的形式設立表決權信托。其次是明確受托人資格,表決權信托涉及股東的重大股權收益,因此選定適合的受托人極其重要,建議明確規(guī)定信托投資公司為第一選擇的受托人。再次是明確信托期限,為了維護原信托股東股益,應對信托期限作出明確規(guī)定。[49]最后是堅持表決權信托登記公示原則。[50]鑒于表決權信托成立的前提條件是股權轉讓,所以應該對表決權信托進行登記和公示,以使其取得社會公信力和法律效力。
隨著我國股份制改革逐步深入的實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與股東權己經逐漸被人們所熟悉,但與此同時在股東權保護的實踐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公司董事會操縱股東大會、大股東濫用表決權、公司經營管理層營私舞弊等,這些都嚴重傷害了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利益。我國證券市場上的中小投資者大多是公眾股的持有者,所持股份有限,單從個體來講,他們的力量弱小,在市場中處于不利地位,加之個體之間缺乏有機聯(lián)系,這些分散的中小股東無法形成一個有組織的群體,無法達成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意志。另外,由于我國股民從上市公司中獲得的回報一直很少,因此他們熱衷于二級市場的炒作,投機意識非常強烈,而對參加股東大會缺乏興趣,寧愿做消極股東。而世界上證券市場比較發(fā)達成熟的國家在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訂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股東表決權制度即為其中之一。
表決權行使制度解決的是什么樣的人可以行使表決權和如何行使表決權的問題,對保障股東管理公司的權利和預防股東會決議的不公正意義重大。我國的有關規(guī)定非常薄弱且很不完善,如對表決權的限制、表決權代理行使制度、股東提案制度、累積表決權制度、委托投票協(xié)議、表決權信托等制度均無明確規(guī)定,這些缺陷不僅容易造成廣大股東無從行使表決權,而且也極易造成大股東濫用表決權和公司經營者妨礙公正表決,因此我國應當參考國外成功的案例和立法,在今后制定和修改公司法律、法規(guī)過程中,充實和豐富我國的股東表決權有關規(guī)定,盡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股東表決權制度,這樣才能真正喚醒我國的“股東意識”,保護廣大股東的合法權益,同時有利于我國股份制改革及股份公司的正常發(fā)展。
[1]劉俊海.《股東諸權利如何行使和保護》,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頁.
[2]趙旭東主編.《公司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頁以下.
[3]任秀芳.《論股東表決權》,《法制與社會》,2011年3月8日.
[4]唐文娟.《論股東的表決權制度》,《知識經濟》,2011年第21期.
[5]趙迪存.《股東表決權制度若干問題研究》,《法律適用》,2008年3月8日.
[6]美國《示范公司法》第7.21條規(guī)定: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規(guī)定,每股已發(fā)行售出的股票,不論其種類如何,都有權對股東會議上要求表決的事項有一個投票權。只有股票才有投票權.
[7]張青懷.《股東表決權代理公證的思考》,《中國公證研究》,2010年8月21日.
[8]前引[7].張青懷書,第108頁.
[9]馬萬洪.《我國上市公司股東表決權制度研究》,《法制與社會》,2015年8月15日.
[10]前引[9].馬萬洪書,第321頁.
[11]王懷勇,紀夢.《股東表決權的比較法研究》,《貴州社會科學》2009年3月3日.
[12]-[14]前引[9].馬萬洪書,第321頁.
[15]王勇.《股東表決權制度研究》,《南都學壇》,2009年1月10日.
[16]前引[15].王勇書,第73頁.
[17]-[18]前引[9].馬萬洪書,第321頁.
[19]鄧卷卷.《股東表決權代理制度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20]王新繩.《論股東表決權代理征集制度》,《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9期.
[21]前引[9].馬萬洪書,第321頁.
[22]萬建華.《證券法學》(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71頁.
[23]前引[22].萬建華書,第271頁.
[24]-[25]前引[9].馬萬洪書,第321頁.
[26]王洪強.《我國股東表決權行使方式研究》,《商業(yè)文化》,2011年11月8日.
[27]-[30]前引[9].馬萬洪書,第321頁.
[31]德國《股份法》第一百三十五條第四款規(guī)定:依據全權,信貸機構可以以股東的名義行使股東名下的表決權。如果全權作了規(guī)定,信貸機構也可以以相關人的名義行使表決權。如果信貸機構以股東的名義行使在該股東名下的表決權,就要向公司呈交,并由公司留存。如果是以相關人的名義行使表決權,那么,只要向公司證明他的表決權,就足以滿足章程對于行使表決權所規(guī)定的要求了;如果章程沒有對此作出規(guī)定,那么出示股票,或者證明在公證人處或一個有價證券匯集銀行提存股票即可。一百三十五條第九款第一項至第八項的規(guī)定原則也適用于由下列團體或個人來行使的表決權:1、股東聯(lián)合會;2、一個信貸機構的業(yè)務領導人和職員,如果那些不屬于他們的股票是由該信貸機構負責保管的話;3、那些向股東表示愿意在股東大會上根據業(yè)務需要行使表決權的人員.
[32]-[34]前引[22].萬建華書,第271頁.
[35]梁上上.《論公司股東表決權——以公可控制權爭奪為中心展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頁。
[36]前引[22].萬建華書,第271頁.
[37]前引[20].鄧卷卷書,第105頁.
[38]前引[20].鄧卷卷書,第162頁.
[39]前引[20].鄧卷卷書,第165頁.
[40]臺灣地區(qū)“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條:股東得于每次股東會,出具公司印發(fā)之委托書,載明授權范圍,委托代理人,出席股東會。除信托事業(yè)或經證券主管機關核準之股務代理機構外,一人同時受二人以上股東委托時,其代理之表決權不得超過已發(fā)行股份總數表決權之百分之三,超過時其超過之表決權,不予計算。一股東以出具一委托書,并以委托一人為限,應于股東會開會五日前送達公司,委托書有重復時,以最先送達者為準。但聲明撤銷前委托者,不在此限.臺灣地區(qū)“證券交易法”第二十五條:公開發(fā)行股票之公司于登記后,應即將其董事、監(jiān)察人、經理人及持有股份超過股份總額百分之十之股東,所持有之本公司股票種類及股數,向主管機關申報并公告之。前項股票持有人,應于每月五日以前將上月份持有股數變動之情形,向公司申報,公司應于每月十五日以前匯總向主管機關申報。必要時,主管機關得命令其公告之.
[41]羅培新.《抑制股權轉讓代理成本的法律構造》,《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7期.
[42]-[44]前引[9].馬萬洪書,第321頁.
[45]戴振華.《股東表決權代理征集制度的法律構建》,《河北企業(yè)》,2015年第7期.
[46]《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五十九條~第六十三條.
[47]前引[22].萬建華書,第271頁.
[48]《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七十八條.第二款公司董事會、獨立董事和符合相關規(guī)定條件的股東可以公開征集股東投票權。征集股東投票權應當向被征集人充分披露具體投票意向等信息。禁止以有償或者變相有償的方式征集股東投票權。公司不得對征集投票權提出最低持股比例限制.
[49]借鑒美國《示范商事公司法》有關規(guī)定,建議將信托期限定為10年,且可續(xù)簽。若出現(xiàn)受托人不履行善意管理職責、惡意侵害股東利益等情形時,應授予股東有通過訴訟方式終止信托關系的權利.
[50]我國《信托法》第十條規(guī)定.設立信托,對于信托財產,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辦理登記手續(xù)的,應當依法辦理信托登記.
韓尚珂,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碩(法學)學生。
股東表決權代理制度在20世紀80年代全球公司收購大戰(zhàn)中發(fā)揮了其強大的“控制力”和契合效應。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該制度引入我國后,為我國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和國有企業(yè)公司化改制,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但實踐表明,該制度在我國的立法中是粗線條式的,可操作性不強,且由于我國國有公司的股權“一股獨大”,股東表決權代理行使的制度功能在我國發(fā)揮得并不充分。運用法史學、比較法學等法學基本理論知識,對股東表決權代理的發(fā)展狀況、基本概念、特征、法律關系以及法律類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股東表決權代理制度是以解決公司股權順利行使為出發(fā)點,以保障公司中小股東基本權益為根本目的的一項商事代理制度,其具有維護股東股權的實際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保護公司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反映股東意志等制度功能和制度價值。依據當前我國股東表決權代理制度不完善的現(xiàn)狀,我國應在借鑒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股東表決權代理制度安排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我國股東表決權代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