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平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博士論壇】
唯物辯證法與語文教育相結合的路徑研究
羅文平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語文教育與唯物辯證法之間可架起一座橋梁,彼此有機結合以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育。兩者結合的路徑主要有 :語文教育內(nèi)容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分別從識字教育、文學教育和語言的運用方面展現(xiàn)其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語文教育過程的唯物辯證法規(guī)律,揭示語文教育過程中對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運用;語文教育反思中的唯物辯證法;語文教育研究中唯物辯證法的運用。同時,要避免唯物辯證法與語文教育結合中的兩種錯誤傾向。
唯物辯證法;語文教育;結合路徑;內(nèi)容與過程;反思與研究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觀察社會、思考問題的有效方法論基礎,它可以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語文教育是一種復雜的教育活動,需要有效的方法論做指導。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試驗用)就指出 :“語文教學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1]。那么,這兩者能否結合呢?又該以何種形式結合呢?本文擬就兩者結合的路徑做一個深入的探討。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批判、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從大的方面來看,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特征及其方向;從小的方面來看,它對于人們的實際工作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也是研究社會歷史現(xiàn)象的根本立場和方法論原則。從方法論角度分析,唯物辯證法至少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是它的實踐性。它告訴我們,人類是在不斷實踐中逐步改變了世界,人類的認識也伴隨著實踐的深化而發(fā)展。其次是它的歷史性。它告訴我們,真理總是相對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沒有絕對的永恒的真理。最后是它的思維特點。它告訴我們,思考問題、研究事物要遵循從具體到抽象再回到具體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把邏輯與歷史有機統(tǒng)一,為客觀、深入地認識事物奠定了基礎。
語文教育是我國的母語教育,其地位極為重要,然而,長期以來,語文教育的效果卻不甚理想。如何進行語文教育的實踐?如何進行語文教育的研究?諸如此類的問題就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雖然人人都能在語文這個話題上發(fā)表一些高見,但它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長期以來蓄積、關系到方方面面的復雜問題。何況對于任何事物來說,摧毀起來容易,要建設就困難重重。語文教育也正處在這么一個尷尬的境地。語文教育的內(nèi)容非常龐雜,文史哲交融于一體,給教師和學生都造成了不小的壓力。語文教育的過程又無定法,因人而異、因內(nèi)容而異、因環(huán)境而異,有時讓教師們感到不知所措。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漸進過程,有時大家都付出了不少努力卻收效甚微,這讓教師、學生、家長都頗感困惑……以上列舉的只是冰山一角,要想解決這些難題,我們就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論的利器,這件利器非唯物辯證法莫屬,因為唯物辯證法是歷史證明了的有效的方法論工具,把它與語文教育相結合,將會使語文教育教學和研究走進一片新天地。
唯物辯證法與語文教育相結合有其必要性,也具備了可行性。從語文教育的內(nèi)容到語文教育的過程再到語文教育的研究,兩者在許多方面都具有契合點,這就為兩者的結合提供了可能性。
(一)語文教育內(nèi)容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語文教育內(nèi)容一般包括文字的識寫、文學的閱讀以及語言的運用等,這些內(nèi)容有著豐富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如果在語文教育中,教師能使之相結合,對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內(nèi)容,更好地運用內(nèi)容,更快地提高語文能力都有積極作用。
1.漢字教育
識字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識字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學生的語文基礎。能認識更多的字,能運用更多的字,這對于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至關重要。我國的許多漢字中就包含著辯證法思想?!独献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之中的“沖”字,兩點水,上面一點為陰,重濁而降;下面一點為陽,輕清而上浮,陰陽二氣于中交匯,而為中和之氣,即為“沖”字的解釋。再如“忌”字,“心”被“己”完全占據(jù),哪里還容得下他人?“忌”字的排他性內(nèi)涵就出來了。還有像“夯”“貪”“功”等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這不僅使?jié)h字更形象地呈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而且讓學生們領悟了其中的意味,具有了思想教育意義。
2.文學教育
我國的語文教育主要是借助文學作品展開的,在大量的文學作品中,有著更豐富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語文教材里的文學作品,課外讀本中的文學作品,古今中外的都有,它們大都文質兼美,即不僅給人形式上的美感,而且,內(nèi)容也是有深度、有積極意義的。作品的內(nèi)涵里就滲透了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思維方法。雖然,這其中也是各顯神通、各具特色,但,唯物辯證法無疑是一條主線,從古至今,概莫如此。我國古代就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尤其以道家學說最為顯著,比如老子的名言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短短一句話就把兩個概念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清楚地描繪出來了?!抖Y記·學記》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此“學”、“教”都意味著暫時的平衡,“知不足”、“知困”意味著不平衡,“自反”、“自強”則意味著新的平衡[3]42?!秾W記》還說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苯處熡斜匾爸湫摹?,即要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tài)和接受程度,就是說從學生年齡特征和學習實際出發(fā),這是唯物主義的[3]44。還有王充的《論衡》等,都有著破除唯心臆想、追求客觀的唯物主義精神。雖然,在人類文學的百花園中,各種唯心主義思想流派也是其中的朵朵小花,但唯物辯證法的正確思想無疑是主流。在語文教育中,教師更應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對各種思想流派進行有效甄別。
3.語言運用
這包括口語交際和書面寫作。無論是說還是寫,都需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唯物辯證法就顯得必不可少,否則,說話時容易漏洞百出,寫作時也容易缺乏說服力?!罢Z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弊鳛檎Z言表達的說話和寫作都是思維運作的結果,而思維是在一定思想方法指導下的腦力活動。可見,在口語交際以及寫作訓練中,教師對學生加強唯物辯證法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我國的語文教育進程中,古代的語文教育內(nèi)容是文史哲不分家的。近現(xiàn)代以來,雖然各學科越分越細,但也絕非涇渭分明,仍是相互滲透的。所以,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想依然和語文教育有著寬廣的結合空間。
(二)語文教育過程的唯物辯證法規(guī)律
語文教育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必須遵循科學規(guī)律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唯物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科學規(guī)律,其中的三大規(guī)律,如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都將對語文教育過程的優(yōu)化、高效起到促進作用。
1.語文教育過程中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語文教育過程中會遇到不少矛盾,比如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水平與語言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矛盾;學生理解能力與文學作品內(nèi)涵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有的是當前能解決的,有的只能留待日后才能完全解決,面對這些紛繁復雜的矛盾,教師該怎么辦?這時候,教師就有必要運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來加以分析和解決。在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找到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教育內(nèi)容中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懊珴蓶|同志講得很清楚,事物的本質,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尤其是主要矛盾的主要的矛盾方面決定的?!盵4]這樣,教師才能有針對性地、高效地處理語文教育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如果在某個階段,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之間的矛盾最突出,教師就把它當作主要矛盾。這個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欠缺,如果不是因為個體成熟階段方面的原因,那就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正確的閱讀理解方法和相應的訓練。教師就要加強閱讀理解方法的指導,通過閱讀實踐使學生掌握這些實用的方法,并把課內(nèi)與課外結合起來,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假以時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將會有較大提升。這個主要矛盾也將迎刃而解了,教師又可以騰出功夫來解決另一個矛盾。
2.語文教育過程中的質量互變規(guī)律
語文教育的過程主要是提高學生各項語文能力的過程,而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某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的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實現(xiàn)一定階段上的質變,由此,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向更高層次邁進。就拿寫作能力來說吧,學生起初只能寫一小段話,通過有效的訓練,能寫出一篇由幾段話構成的短文,再進一步發(fā)展,能寫出更長的文章,而且,詞匯也豐富了,語句表達也精彩了……這些“質變”的取得離不開“量”的積累?!百|變本身帶有突然性,我們通常把質變表述為突變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它的發(fā)生也并不是偶然的、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經(jīng)過量變的不斷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而合乎規(guī)律的發(fā)生的?!盵5]如何讓學生在寫作能力方面更好地進行積累呢?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積累優(yōu)美詞句,學會各種謀篇布局的方法。教師還應對寫作方法進行有效地指導,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寫作,并且持之以恒。有了扎扎實實地積累的功夫,還愁學生在寫作能力上不能提高嗎?因為這是質量互變規(guī)律下的一種必然。
3.語文教育過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緩慢而曲折的過程,在我們這個追求速成的時代,語文教育的這個特點讓許多人困惑不已。因為語文能力提高起來慢,有的學生就干脆放棄,轉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別的見效快的科目。就連有些教師也為此喪失信心,對于那些在語文學習方面久不見效的學生,也是聽之任之,內(nèi)心已把他們打入“不可救藥”之列。之所以會有這些錯誤的想法、做法,主要還是不懂得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所致。這個規(guī)律告訴我們,“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上升性和回復性的統(tǒng)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運動。這是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的實質。”[6]語文能力的提高過程也如此。如果懂得了這個道理,他們就會堅信,只要堅持付出就會取得進步;如果懂得了這個道理,他們就會知道,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曲折的過程。這樣,他們就不會因一時的困難而放棄了對未來成功的追求。所以,語文教師要自覺地拿起這個有效的工具,也要讓學生掌握這個有效的工具,它不僅僅是在語文學習方面,而且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語文教育反思中的唯物辯證法
語文課上完并不意味著語文教師工作的結束,及時反思語文教育的全過程是語文教師應扎實去做的額外工作,而且這是進一步提升自己語文教育能力的必經(jīng)之路。如何進行語文教育反思?這也離不開唯物辯證法。
語文教育反思需要運用聯(lián)系的觀點。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語文教師就應通過教育過程中的種種聯(lián)系來反思自己的教學。首先是語文教育系統(tǒng)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huán)境是四個基本要素,一次教學就是這個系統(tǒng)的一個循環(huán)。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是否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比如,備好課、了解學生以及其他相關準備。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恰當、有效?有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文教師在利用和影響教學環(huán)境方面是否到位?等等,通過這種種聯(lián)系,總結經(jīng)驗、教訓,從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這也是語文教師深化對語文教育認識的過程。其次是語文教育系統(tǒng)外在的聯(lián)系。比如,學校的學習風氣、學生的家庭狀況、周邊的社會環(huán)境等,這些是更難控制的因素,要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積極因素加以利用,找到其中的消極因素盡力克服。語文教育反思應以內(nèi)在聯(lián)系為主,兼顧外在聯(lián)系,語文教師應在聯(lián)系中反思自身教學的得失,從中悟出語文教育的真諦。
語文教育反思需要運用發(fā)展的觀點。唯物辯證法認為絕對靜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總是在發(fā)展變化之中。所以,語文教師在教育反思中也應有發(fā)展的觀點。運用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教學,既看到教學中的閃光點,又不回避教學中的缺點,而且把克服這些缺點作為繼續(xù)前進的墊腳石。語文教師也應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學生,應把他們看成獨特、鮮活的生命體,應相信他們將不斷進步,即使這一過程伴隨著一些過失,也不應失去對他們的信心,因為這些過失是他們成長道路中必不可少的經(jīng)歷。有了這種發(fā)展的眼光,語文教師就不會因為學生一時一事的不如自己意而失去理性的判斷,做出情緒化的反應。語文教師還應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待教材、看待教學理念、方法,不讓自己停滯、僵化,而是與時俱進,根據(jù)變化了的環(huán)境進行適度的調整,使自己的教學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
可見,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觀點對于語文教師進行教育反思是多么重要。語文教師只有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才能從中獲得真知,才能為自己的不斷提升筑牢根基。
(四)語文教育研究中的唯物辯證法運用
語文教育研究比起語文教學來應是更高層次的精神活動。如果說語文教學是解決如何做的問題,那么,語文教育研究則是回答為什么這么做,要揭示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需要有正確、有效的方法論做指導,唯物辯證法就是語文教育研究中非常有用的指導方法。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凡事都要從實際出發(fā),從各種現(xiàn)象以及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中揭示其中的本質,從種種偶然性中發(fā)現(xiàn)其中的必然性,并把這些發(fā)現(xiàn)上升為理論加以闡釋。為此,語文教育研究者要深入語文教育第一線,或親身體驗,或現(xiàn)場觀察,或與師生交流,借此了解語文教育現(xiàn)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在對這些問題作詳細、深入分析之后,結合有關理論和個人的思考,做出總結性的論述,形成一套理論話語,但這并不是研究的終點。唯物辯證法還告訴我們一條正確的探索路線,即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無限循環(huán)的。當研究者已有了一定的理論創(chuàng)見之后,還要用語文教育的實踐去檢驗,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新問題再對理論作補充、修改。這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良性互動,推動理論和實踐都向前發(fā)展。“在這方面,我們通常稱之為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方法,這種方法不僅解決了科學的開端問題,而且直接把邏輯和歷史在歷史辯證法的基礎上統(tǒng)一起來,為辯證地、理論地掌握認識對象的整體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盵7]語文教育研究者只有遵循這條正確的方法論路線,才能真正研究出有用的成果。脫離了這條研究路線,只是從國外拿來一些所謂新理念,然后嫁接到虛幻的語文教育現(xiàn)場,最后形成一套奇談怪論,這只能帶來研究的虛假繁榮,對于語文教育沒有半點益處。因此,語文教育研究應植根于我國深厚的文化土壤,緊密聯(lián)系語文教育實踐,深入地研究、分析,運用我國獨特的話語,作出客觀的、恰如其分的表述。這樣,語文教育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一)回避、忌諱唯物辯證法
也許是過去在某些方面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恰當?shù)倪^度宣傳,致使有的人對于相關理論產(chǎn)生逆反情緒,對它抱有一種回避的態(tài)度;也興許是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曾幾何時,西方的各種思潮涌入國內(nèi),一些人因此常把某國某理論掛在嘴邊,文章也盡是西方的那一套,在這種大背景下,有的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倒有落伍之感,轉而也把它束之高閣,這些都是不對的。不恰當?shù)匦麄鞴倘徊粚?,但明明是正確的理論、方法也由此忌諱,更是不對。唯物辯證法追求的是客觀、是對真理的探索,我們應該名正言順地加以堅持,并在實踐中大膽地加以運用。在語文教育中,我們應積極地運用唯物辯證法去分析、解決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使語文教育的實踐和理論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二)生搬硬套唯物辯證法
我們說,照搬西方的各種學說是不對的,而照搬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不行的。在我國學術界,也曾有一個時期確實如此,這不只是對當時的研究造成很大損害,而且還產(chǎn)生了很大的后遺癥?!斑@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當代的條件下堅持和深化哲學基本問題的唯物論基礎和辯證法內(nèi)容的統(tǒng)一,而不能離開哲學基本問題去看待辯證法,又離開辯證法去看待哲學基本問題?!盵8]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真正理解唯物辯證法,包括它的內(nèi)容、范疇以及運用的方法。其次,要在語文教育實踐中合理地加以運用,適用的地方就用,不適用的地方再另想他法??傊?,目的不是用不用唯物辯證法,而是能不能找尋到關于語文教育的真理。
以上是在語文教育中容易出現(xiàn)的對待唯物辯證法的兩個極端,它們都不是對待唯物辯證法的正確方法,我們在語文教育的實踐和研究中都應盡力避免。
語文教育是我國的母語教育,它已超越了學科教育的范疇,具有國家的文化戰(zhàn)略層面的意義。語文教育質量的好壞、效率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我國文化未來的影響力。我們倡導把語文教育與唯物辯證法相結合就是要達到使語文教育提質增效的目的。只有這樣,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才會有可靠的基礎。唯物辯證法作為被無數(shù)實踐檢驗了的正確方法一定能擔當此任,我們堅信這點!
[1] 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35.
[2] 黃元吉.道德經(jīng)精義[M].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112.
[3] 高時良.學記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 陳書棟.矛盾基礎論[M].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83.
[5] 李學麗,等.馬克思主義哲學新編[M].哈爾濱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 :149.
[6] 韓樹英.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修訂本)[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170.
[8] 孫正聿.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0.
[責任編輯王銀娥]
OnthePathofCombiningMaterialistDialecticsandChineseLanguageEducation
Luo Wen-pi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 bridge can be built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materialist dialectics so that their organic combination will better serve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aspects has four main paths to follow: 1) literacy education, literature education and language application reflect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ough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ontent; 2) materialist dialectics law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process reveal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the law of mutual change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and the law of affirmative negation in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3)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retrospection; 4)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 Meanwhile, it is necessary to avoid two erroneous tendenc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materialist dialectics;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path of combination; content and process; introspection and research
B02;G633.3
:A
:1001-0300(2017)04-0068-05
2017-01-20
羅文平,男,江西樟樹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文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