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曉婧[北京語言大學,北京100083]
院校平臺·北京語言大學
淺析王維山水詩中的禪意
⊙薄曉婧[北京語言大學,北京100083]
王維的山水詩中有著禪意和佛理,具體表現(xiàn)在靜、空和無我這三個方面。靜是指以一顆清凈之心來看待周圍的事物;空是指緣起性空,看到的事物是沒有定性的;無我是指事物有屬于它自身的世界,這個世界沒有詩人,詩人置身其外,客觀地來看待事物的變化發(fā)展。
王維禪意無我
唐朝佛教的規(guī)模極盛,各大宗派日益發(fā)展壯大,佛經的整理、手抄、刻印等工作也興盛一時。許多崇尚佛經的詩人作品中也滲透著禪意。在“詩佛”王維的山水詩中,禪意佛理意蘊豐富,不僅讓人領悟到佛禪的意境,還能從中品讀到詩人沖淡的心境。
王維的山水詩很多都是突出“靜”的,無論是本身對靜態(tài)景物的描寫,還是以動態(tài)景物襯托靜態(tài)景物以及靜態(tài)景物與動態(tài)景物相結合,都是一種“靜”的意境。
維摩詰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其名字的含義是凈名、無垢塵。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便源于此?!毒S摩詰所說經》是佛教大乘經典之一,亦稱《維摩詰經》《維摩經》及《不可思議解脫經》,主要闡發(fā)了般若性空、絕思議、無法別的不二法門。“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自見本性清凈,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薄皯缡巧鍍粜?,而無所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币簿褪钦f,人應該有一顆清凈心,心凈自然心靜,不受外物干擾,以清凈的心來觀察外物,外物也是清靜的。
《鳥鳴澗》這首詩刻畫的景物是寧靜幽美的?!叭碎e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痹娙艘砸活w清凈心來觀察周圍的景物,看到的是一幅靜夜春山圖,這幅圖中有飄然而落的桂花,有慢慢移出的月亮,有寂靜的春山,有潺潺的山澗。詩人耳中聽到的是無聲的花落、鳥兒的鳴叫、山澗的流淌之聲,四周沒有人的嘈雜聲音,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突顯了夜的靜謐。全詩中“驚”字用得最好,山里的鳥兒們想必是習慣了孤寂,偶然看到月亮的出現(xiàn),也會受到驚嚇,不停地鳴叫出聲。
《山居秋暝》這首詩描寫了山間秋天的月夜寧靜之美?!翱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的首聯(lián)寫了晚間的山中景色,正是一場新雨過后,洗刷了無數(shù)塵埃,留下的是清新幽靜的環(huán)境。頷聯(lián)中既有松間明月,又有石上清泉,月光是皎潔的,被雨水沖刷過的松林也是潔凈的,這是因為詩人此時的心是清凈的,所以他看到的景物也是清凈的。頸聯(lián)中寫到了采蓮女和漁夫,他們是生動的,“竹喧”“蓮動”不僅是景物在動,人也在動,這就打破了之前的靜謐。雖然這一切是喧囂的,可是詩人的心依然是清凈的,因為他認為這一切都是純潔美好的,所以這個場面依然是“靜”的,雖然是在寫動,實為寫靜。尾聯(lián)是寫詩人已經陶醉在靜謐的環(huán)境中不可自拔,同時也表明了詩人想要長期保持一顆清凈之心。
《過香積寺》描寫了香積寺的幽深靜寂?!安恢惴e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边@首詩并沒有詳細地描述香積寺是如何的幽靜,而是寫了香積寺周圍的景物是何等的清幽,從而襯托了香積寺的清幽。詩人前往香積寺卻不知地點,就來到了高聳入云的山峰下,深山老林杳無人跡,他無法尋人問路,這時他聽到了鐘聲。本來已經是靜到極致了,這鐘聲卻更加襯托了此地的寂靜。旁邊有許多危險嶙峋的石頭,還有深不可測的潭水,使詩人想到了曾有得道高僧用高深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它離開深潭,不再禍害他人,這令詩人那顆清凈之心又領悟到了許多禪意。
王維的山水詩中有許多“空”字,這其中包含了許多禪意?!吧词强?,空即是色?!薄笆枪士罩袩o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鄙侵敢蚓壎娜f物,并不是本來就有的,所以它本來就是空??諞]有實體,卻依附于心的認識,所以空也是色。而心的認識是有所變化的,所以空無定性。要想真正地認識到“空”,必須沒有受想行識。
王維開元二十九年曾隱居于終南山,寫下了《終南別業(yè)》這首詩?!爸袣q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边@首詩具有“緣起性空”的禪意。緣起的意思是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而成,此理即為緣起。任何事物都因為各種條件的相互依存而處在變化中,這是佛陀對世間現(xiàn)象的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要怎么才能做到緣起呢?“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币簿褪钦f詩人心中沒有邪見,所以能遇到緣,詩人看到了流水并且有了順著流水的方向走下去的心思就是緣起。詩人的心性是豁達的,雖然發(fā)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他卻能依靠他所見到的由緣起形成的“色”達到一種“空”的境界,從而到了水的盡頭后悠然愜意地坐看云的自在飄蕩,并沒有因為前方無路而心情郁悶。
《鹿柴》這首詩描寫的是鹿柴傍晚時的幽靜之景?!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痹姷拈_頭就用了一個“空”字,這個“空”字用得極妙。既然是空山,就是很大很冷寂的,詩人卻聽到了人的話語,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越發(fā)顯得山空曠孤寂。最初詩人沒有在山中看到人,所以他所看到的是“色”,很快,詩人又聽到了人的聲音,這說明事物是在變化的,是沒有定性的“空”。
王維的《青龍寺曇璧上人兄院集》這首詩中也有一個“空”字?!案咛幊ㄕ刑?,虛空詎有倪。坐看南陌騎,下聽秦城雞。眇眇孤煙起,芊芊遠樹齊。青山萬井外,落日五陵西。眼界今無染,心空安可迷?!彼^心空,指的是心入空境,領悟到“諸法皆空”,認識到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耙磺杏袨榉ǎ鐗艋门萦?,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边@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切都是虛幻的。詩人同王昌齡、王縉、裴迪來到青龍寺,每個人都因曇璧上人的請求題了詩。首聯(lián)是說從高處看四方,虛空豈是有邊際的?詩人與友人登臨高處,看到的是無邊無際的景物。以下三聯(lián)描寫了詩人看到的景物,有南陌騎、秦城雞、孤煙、遠樹、青山、落日等,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應有盡有。尾聯(lián)贊揚了曇璧上人的“心空”,而非是詩人的“心空”。也就是說詩人自己是凡夫俗子,看到的一切皆是“色”,而曇璧上人看到的皆是“空”。之所以不同,那是因為曇璧上人無欲無求,不受欲念所染,心入空境,自然不受眼前景物所惑。
唐蝸寄題廬山東林寺三笑庭聯(lián):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幅三笑庭聯(lián)包含的禪意是:花葉自成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沒有詩人,詩人應該置身其外,客觀地來看待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這就要做到“無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狈馂楹}埻跽f法印經也講:“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p>
王維的許多詩有“無我”的禪意。例如《萍池》:“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靡靡綠萍合,垂楊掃復開?!本G萍有屬于綠萍的世界,小舟行來的時候,綠萍被蕩開。當小舟徹底離開之后,綠萍又漂浮到一起。當春風一次又一次拂過垂柳,柳枝又將水面的浮萍一次又一次掃開。詩人并不走入綠萍的世界,深入其中,用自己的感受去看待綠萍,而是像一個旁觀者,客觀的無我的看待綠萍。
《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毙烈幕ㄒ沧猿梢粋€世界,詩人客觀無我地看待辛夷花的花開花落?!皾緫艏艧o人”更是突出了辛夷花生長的環(huán)境清幽,沒有人在一旁欣賞它的開落。雖然如此,辛夷花并不受外物的影響,它依然按照自然規(guī)律按時花開按時花落。
王維的山水詩中有著濃濃的禪意和佛理,表現(xiàn)在靜、空和無我這三個方面。靜是指以一顆清凈心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如《鳥鳴澗》《山居秋暝》《過香積寺》??帐侵妇壠鹦钥眨吹降氖挛锸菦]有定性的,如《終南別業(yè)》《鹿柴》《青龍寺曇璧上人兄院集》。無我是指事物有屬于它自身的世界,這個世界沒有詩人,詩人置身其外,客觀地來看待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如《萍池》《辛夷塢》。
①無著菩薩所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1]王維撰,陳鐵民注.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弘一大師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集注[M].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2001.
[3]陳秋平,尚榮.金剛經·心經·壇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董國柱.佛教十三經今譯維摩詰經[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薄曉婧,北京語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部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