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盈盈[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漳州363000]
論林語堂的北京情懷
⊙蘇盈盈[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福建漳州363000]
林語堂在多數(shù)作品中表達出對北京這座古老城市的喜愛,他創(chuàng)作《輝煌的北京》一書向讀者詳細介紹北京文化。此書讓讀者了解北京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作者對北京文化的推崇。林語堂先生之所以鐘情于北京文化,與北京所散發(fā)的獨特魅力密不可分。北京別具一格的人文山川、博大深厚的歷史文化、閑適和諧的生活格調都深深吸引著語堂先生,促使他揮毫潑墨為北京向世界遞上名片。
林語堂《輝煌的北京》北京文化
林語堂一生足跡所至之處甚多,卻對北京情有獨鐘。他曾兩度生活于北京,即大學畢業(yè)后于清華大學任教的三年(1916—1919)和留學歸國后于北京大學任教的三年(1923—1926)。雖只有短短六年時間,卻被北京獨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字里行間都流露著對這座古老城市的喜愛。他形容北京是“動人的”、是“輝煌的”、是“迷人的”,甚至覺得在那邊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以及每一座橋都是一段歷史和一個神話??傊?,林語堂對北京的一切都飽含贊美之情,還寫出《輝煌的北京》一書專門介紹北京豐厚的文化,大到歷史悠久的宮廷建筑,小到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胡同,再到走街串巷的叫賣聲,在林語堂的眼里都顯得妙趣橫生,被他贊不絕口。
相較林語堂居住了近十年(1927—1936)的另一座城市上海,顯然沒有得到這份厚愛,相反的卻是厭惡、憎恨。他在文章中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對這座城的反感,更是在《上海頌》的開篇直截了當?shù)卣f:“上海是可怕的,非??膳?。上海的可怕,在它那東西方的下流的奇怪混合,在它那浮面的虛飾,在它那赤裸裸無遮蓋的金錢崇拜,在它那空虛,平凡,與低級趣味。”名為上海寫頌,實則是諷刺上海那種紙醉金迷毫無歷史感的文化氛圍。值得一提的是,林語堂在上海時有著很豐厚的經(jīng)濟收益,他先后創(chuàng)辦《論語》(1932)、《人世間》(1934)、《宇宙風》(1935)等雜志,憑借《開明英文讀本》(1928),更是贏得“版稅大王”的稱號,收入豐厚程度可想而知。這樣一座居住時間長,又讓他收益頗豐的城市并沒有贏得林語堂的好感,他反倒青睞于北京這座居住時間短、收入平平的城市。北京城的魅力對林語堂的吸引不言而喻。
另一位生長于北京的作家老舍,在作品中描繪的北京又是另一幅畫面,所流露的情感也明顯有別于林語堂先生。老舍作品中對北京文化批判較多,對那些塵垢陋習更是不留情面地揭露。他在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中直言道:“百多年積下的歷史塵垢,使一般旗人既忘了自譴,也忘了自勵。有錢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生命就這么沉浮在有講究的一汪死水里?!痹谒难劾?,這是一座沒有生命力的城市,無論是城市本身還是城里的人與事。
“外鄉(xiāng)人”林語堂不僅能感受到北京特有的文化魅力,還能在踏遍千山萬水后如對待人生信仰般,虔誠地書寫北京文化。其中緣由讓人深思,究竟是北京的哪些獨有的魅力使他魂牽夢繞,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唯獨對北京充滿崇拜之情。筆者認為林語堂之所以選擇中國文化中的代表——北京文化作為心靈的棲息地,是在他接觸不同文化碰撞后,在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都市與農(nóng)村之間、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取舍和選擇,是對個人素養(yǎng)的修剪凝練,是經(jīng)過對比、甄選后沉淀在心中的個人文化觀,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
溫和的地理氣候和優(yōu)美的山水田園,是自然對北京的饋贈。在林語堂看來,北京的自然景象不僅美好動人,而且氣候宜人,適合人類居住。北京冬季天藍得讓人無法置信,陽光燦爛,卻又干燥寒冷;夏季雨水充足,涼爽??傊本┑臍夂蚪o人舒適怡人,溫和的感覺。就連他寫北京的沙塵暴都不忘帶著欣賞的語調,“漂亮的女人坐在黃包車中,用美麗的絲巾蒙著臉,絲巾隨風飄動著”,讓人暫時忘了沙塵帶來的煩惱,而是轉向欣賞沙塵給人們帶來的別致風景。當然這也與林語堂一貫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有關。然而同樣的風景在老舍的筆下卻不盡然。他說:“北京的春風似乎不是把春天送來,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寒風卷著黃沙鬼哭神號地吹來,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青天變成黃天,降落著黃沙。”同是一片天,卻與林語堂先生所述大相徑庭。林語堂一直提倡“幽默”,在遇到壞天氣時他能很好地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并把“壞”天氣幽默一番。既有環(huán)境的客觀因素存在,也有林語堂先生本人的主觀情感投射,所以北京在他筆下只能是如此明媚美好的天氣。
此外,北京的山川也使林語堂駐足忘返。在他眼里,北京的山丘、樹木、宮殿構成了一組迷人的景色,色彩之組合神奇美妙,任何人看到都會感到心曠神怡。這樣的喜好與林語堂兒時的生長環(huán)境息息相關。他出生于山川連綿的福建漳州,家鄉(xiāng)的大江大山使他習慣傾向于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在《回憶童年》中,他驕傲地寫道:“生長在高山,怎么看得起城市中的高樓大廈?如紐約的摩天大樓,說他‘摩天’,才是不知天高地厚,哪里配得上?”在這個古稀老人的心中,家鄉(xiāng)自然形成的高山才能稱得上“摩天”,而人工建造的高樓不過是一根根呆板的雕塑,滿是鄙夷與不屑。所以時尚之都上海在他的筆下是可怕的,是充斥著現(xiàn)代污垢的地方。北京多山多水,與兒時的生活環(huán)境相似,給常年漂泊在外的林語堂一種游子歸鄉(xiāng)的感覺。他所秉持的“高地觀”使自己很容易沉醉于北京的汩汩山泉、太液池的清澈溪水、景色淳雅的什剎海、避暑勝地瓊華島,還有覆滿荷花的湖面、栽滿柳樹的堤岸,這些醉人雅致的景色就如一幅自然伸展在林語堂眼前的風景畫卷,讓人流連忘返。人與自然達到高度和諧的北京自然讓林語堂欣然向往,這種和諧理念也正是林語堂先生畢生所追求的。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林語堂認為正是北京溫和的氣候培育了北京人敦厚恬靜的品性,是北京大氣的山川教給北京人寬容和忍耐。正因為生活于這樣心曠神怡的環(huán)境中,北京人才具有很好的教養(yǎng)。他們談吐謙恭有禮,相互間的問候也是禮貌周到、笑容可掬。就連北京保姆都極其溫柔,服務員、黃包車夫雖會偶爾找點小麻煩,但平時仍然會“循規(guī)蹈矩,溫和有禮,無償?shù)貏?chuàng)造快樂”,他們善良熱情,幽默又彬彬有禮,是天生的“樂天派”。全然不似老舍筆下的北京人,不務正業(yè),坐吃山空,“寅吃卯糧,賒賬度日”,總是帶著“天子腳下”人的傲慢和狂妄,雖自詡貴族后裔,卻“債臺高筑”,甚至不惜把房契抵出去,“過個肥年”。林語堂不加掩飾地贊美北京人身材高大又體質健壯,不像白臉蘇州小伙和纖細腰肢上海小姐那樣帶著南方人特有的慵懶。他說身高六英尺的滿族人“強壯、淳樸,具有北方人土生土長的幽默感”,與上?!坝颓换{、略帶女人氣的男子和嬌弱的女子”明顯不同。北京人的性格在林語堂和老舍筆下呈現(xiàn)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tài)。對作家而言,林語堂的喜愛溢于言表也是一種愛,老舍的“恨鐵不成鋼”也是一種愛,只是他們表達喜愛的方式不同而已。林語堂以自身所堅持的“幽默”來審視這座文化古都,滿含仰慕崇拜的情感來攝取自己鐘情的北京因素,至于北京城的污垢穢言都被林語堂剔除在外。
北京特有的地理氣候讓林語堂感到身心愉悅,北京怡人的山水不僅給他賓至如歸之感,還滿足了讀書人寄情于山水的樂趣,溫和有禮的北京人更是讓他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友善與溫暖。北京外在的環(huán)境符合林語堂對和諧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又占據(jù)地利人和,自然被林語堂格外偏愛。
北京以它博大的胸襟顯示了其在歷史變遷中,對各種文化藝術及三教九流人群的包容。每談及北京的歷史,林語堂總懷著崇拜又肅穆的情感。他曾在《八十自敘》中直言:“我對一切古老的東西,古老的風俗、衣著、語言,都極其愛好,極其著迷?!北本┥詈裼凭玫臍v史底蘊,讓他感到由衷的欽佩和自豪,他更是發(fā)自心底地喜愛北京。
北京城始建于公元1270年,距作者生活的年代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它由忽必烈汗下令修建,永樂皇帝統(tǒng)治時期達到它的鼎盛時期,經(jīng)歷了元、明、清三個不同民族的政權,每代帝王都曾繼續(xù)鞏固、改進城市。北京城可謂凝聚了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血,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沉淀,才使北京城這壇陳釀更加香醇醉人。這座城見證了中國王朝的更迭和變遷,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刻下屬于每個朝代的印記,每一次更名易主都給北京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是中華璀璨文化的融合。林語堂異常喜愛富有歷史縱深感的文化都市,如文化都市巴黎和米蘭,歷史和藝術使得這些承載著人類文明進程的城市璀璨生輝,讓后人心向往之又充滿敬畏之情。正如林語堂所說,“北京代表了中國的一切,能夠追溯到大約四千五百年前的偉大文化精髓,世界上最源遠流長、完整無缺的歷史傳統(tǒng)的頂峰,是東方輝煌文明栩栩如生的象征。”林語堂給予北京如此高的評價,是別的城市所不能及的。經(jīng)過幾百年歷史沉淀的北京,藝術文化自是豐厚燦爛。無論是本國的滿族漢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還是西方民族,他們帶來本民族的信仰和習俗,北京城都以其海納百川的度量吸收并包容。北京有藏式建筑風格的白塔,有受耶穌教會影響的觀測臺和北堂,有孔子的神像,也有鑄鐘娘娘、高梁橋的美麗傳說,北京人還會將自己的個性滲透到外來文化中,“慈悲女神”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就是外來文化本地化的有力代表。每一種文化交匯于北京都能融于其中的同時,也能得到其自身的發(fā)展。強大的文化融合力使北京能夠容納不同的文化景觀與思想,從而具有寧靜的田園都市景象、和諧的生活格調;吸收異種文化,并使其變成自身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北京是個珠光寶氣的城市,并不是指金錢財富,而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書畫雕塑等,是北京特有的文化遺產(chǎn)所散發(fā)出的藝術魅力,使這座古老的城市自內(nèi)而外都顯得光彩照人,在中國這塊廣博的土地上熠熠生輝。
北京是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及各式各樣人物的聚集地,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貧民乞丐,他們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落腳于此地的各類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樂子,哪怕是車夫服務員,哪怕是歌伎舞女,人人有自己的活法,人人有自己的幸福。正如林語堂所述,“老北京不在乎:和尚、道士、太監(jiān),都來承受老北京的陽光,老北京對他們一律歡迎?!北本┏且云洳┐蟮男貞寻輥碜运拿姘朔礁魇礁鳂拥娜宋铩1本掗煹拇蠼趾托蹅サ慕ㄖ粌H使人心情舒暢,還能給人開闊與肅穆之感,由于官府規(guī)定臣民建筑不得高過皇宮,亦不得高到能窺視鄰人私院,這樣一來建筑的規(guī)劃方式讓北京人視野開闊,可以隨時仰望頭頂?shù)奶炜?。不像上海、美國那樣大樓高聳,讓人心情壓抑。習慣于家鄉(xiāng)開闊風景的林語堂,對北京這種極目之處一覽無余的暢快感自是鐘情。
無論是中華民族的政權更替,還是外敵的侵略欺辱;無論是八國聯(lián)軍的槍林彈雨,還是共和國的隆重禮炮;無論是漢族,還是蒙古族滿族,北京城都以它博大的胸襟和超強的忍耐性接納了這一切,它既能承載榮譽,又能忍辱負重。北京滿是瘡痍的古老城墻,如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歷史巨人,目睹著這座城市的變遷和進步。林語堂正是被這種歷史厚重感所折服,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代,他自是有義務將北京文化傳遞給世界。他帶著這種民族自信心,化身傳播民族文化的使者,攝錄優(yōu)秀的文化因素展現(xiàn)給西方讀者。這種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無論身處何地都能飽含深情地贊美自己的國家。
林語堂認為“和諧”是一種美,是文化的最高境界。他曾評價《秋林鹿群圖軸》“精妙地傳達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并說這種精神歷來被中國人視為最高境界。北京的自然環(huán)境、文化藝術與人們的生活協(xié)調地融合在一起?!八呛椭C的代表,代表著古老中國的靈魂,代表著文化和溫和,代表著優(yōu)良的人生和生活,代表著一人生的協(xié)調,使文化的最高享受能夠跟農(nóng)村生活的最高美點完全和諧?!彼凇遁x煌的北京》一書中直言自己對和諧建筑與生活節(jié)奏等方面的推崇,還向讀者詳細解釋了中國建筑的美學理念。拱形屋頂與平直的基礎和下面的柱子形成和諧的整體,完美純凈的宮殿和天壇線條讓人震驚,這些都直接源于中國書籍中的美學指示。他甚至認為“不論是建筑,抑或人的形象與性格”都應兼得“剛韌和柔和”,由此可見林語堂對和諧美學觀念的推崇。他始終認為“人類既要追求與大自然、宇宙的和諧,又要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要追求人自身的和諧”。和諧的觀念構成了林語堂文化思想的重要方面,所以林語堂先生筆下的北京城都是一派和諧的景象。
此外,林語堂先生筆下的北京既是一幅田園風景圖,又是現(xiàn)代都市的代表,充分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理念。北京城寬展開闊,給林語堂一種居住鄉(xiāng)下的錯覺,特別是看到秀木繁蔭的庭院,聽到清晨的鳥雀啾啾時,這種感覺更加強烈。曲徑通幽的小胡同,連名稱都充滿鄉(xiāng)土氣息,關起大門便可自成獨立天地的四合院,院內(nèi)可植樹種菜,亦可養(yǎng)花逗鳥,鄉(xiāng)趣十足。他同時也寫了“三英尺長”“七十英尺寬”“如同箭桿一樣筆直”的哈德門大街,聞名世界的便宜坊烤鴨店及琳瑯滿目的西洋商店,讓人置身于現(xiàn)代城市的海洋中,卻又有別于淺薄且又低級趣味的商業(yè)城市上海。北京城讓人既能享受到現(xiàn)代文明帶來的繁華便捷,又能滿足人們對鄉(xiāng)村閑趣的向往,可靜可動的北京可謂兼得都市的喧囂與鄉(xiāng)村的幽靜。這對于兒時生長在大山中,后又輾轉于歐洲大都市的林語堂先生來說自然是絕好的去處。
林語堂選擇田園都市北京寄寓自己的文化理想,又著迷于北京悠閑自得的生活狀態(tài)。北京的生活方式增添了它的可愛,能夠使人獲得和平與安靜。人們的生活方式、貧富狀況等決定了城市生活是“舒適、閑逸、富有朝氣”,還是充斥著“賺錢狂似的商販們的喧囂與粗俗”,在他看來北京自然屬于前者。北京的生活方式?jīng)Q定了北京閑適又和諧的整體格調,正如他本人一直提倡的“閑適體”小品文般,給人娓娓道來、清風拂面的舒適感。北京人打打太極和羽毛球,提籠遛鳥,讓自家的小鳥從其他同類那里學會鳴唱,但又不似傳統(tǒng)旗人那樣走街串巷,不務正業(yè),他們給人一種亦莊亦諧的感覺。他們生活態(tài)度樸實謙遜,基本需求簡單無幾,只求過一種樸素和諧的人生。就連巷子里小商販的吆喝聲都那么悠揚動聽,“用手扣在嘴邊,拉著長腔,又總是富有節(jié)奏的叫賣聲會傳得更遠”,調子如一個個動人的音符,畫面和諧充滿生活情趣。全然不似老舍所言,賣糖的“聲音那么洪亮,那么急切,膽子最大的鬼也不敢出來”。這種從容的生活節(jié)奏使北京人能充分享受生活之樂,看慣都市繁華的林語堂更覺得北京這種閑適、和諧生活情調難能可貴。
恰能在都市與鄉(xiāng)村之間找到平衡的北京,符合林語堂一直追求的“中庸”理想,各持一半,不極端,不對立,即“半半哲學”。他希望都市與鄉(xiāng)村拉近距離,互為借鑒,取長補短,從而為人類創(chuàng)造更合理的生活環(huán)境。所以他會“徘徊于都市與鄉(xiāng)村之間,向往都市,但對鄉(xiāng)村又情絲不斷”。這種理想追求在當時可能會被冠以“不思進取”“消極遁世的罵名,但對于浮躁物質化的現(xiàn)代社會來說,這種各持一半的人生哲學卻被大為提倡。人們在追求物質的享受時回歸精神文化,達到身與心的和諧,林語堂在面對都市與鄉(xiāng)村文化沖突的選擇上,顯示了他超出同時代人的智慧和眼光。
“腳踏中西文化”的林語堂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隨處可見,那么以凝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北京文化自是被他鐘愛。北京特有的地理氣候,以及這種適宜的氣候醞釀的別具一格的人文山川,所謂“地靈人杰”“人杰地靈”正是如此。每個民族于各個歷史階段在北京留下痕跡,北京磅礴復雜的歷史讓這座城既古老悠久,又時新現(xiàn)代。而這種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這種兼容并包的精神勢必使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秉持一種和諧閑適的生活格調。這種既矛盾又合理,既可左又可右,凡事不追求極端的特點恰是林語堂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
①⑦林語堂:《諷頌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頁,第48頁。
②③老舍:《正紅旗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頁,第35頁。
④轉引自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情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頁。
⑤林語堂:《八十自敘》,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89頁。
⑥林語堂:《輝煌的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177頁。
⑧⑨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情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頁,第176頁。
[1]董燕.林語堂與北京文化.[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2).
[2]劉瑩瑩.現(xiàn)代文人筆下老北京日常生活的敘述和想象[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作者:蘇盈盈,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輯:張晴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