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廣西書院鉤沉(三)

2017-01-28 01:02鄧敏杰
廣西地方志 2017年1期
關鍵詞:知縣書院乾隆

鄧敏杰 鄧 韜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西 南寧 530007;2.廣西人民出版社,廣西 南寧 530021)

廣西書院鉤沉(三)

鄧敏杰 鄧 韜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西 南寧 530007;2.廣西人民出版社,廣西 南寧 530021)

香殞專制桎梏

書院在廣西主要歷經(jīng)宋元明清四朝,恰巧間隔兩朝為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初始因開放、寬容風氣得以生存的書院,多游離于主流教育體制之外,或作為主流教育的補充,似乎難以適應崇尚金戈鐵馬的政權(quán)的控制,抑或其宿命為專制體制的殉葬品,最終為清末專制收編而香殞云消,或更張易轍于無形,或茍延殘喘于荒野,無數(shù)體制外書香聚集、近千年的人才高地,已不堪回首。

清初朝廷因慮及人們利用書院作為反清基地,對書院采取抑制政策,曾規(guī)定“不許別創(chuàng)書院”,導致書院無大的發(fā)展。雍正時(1723—1735)統(tǒng)治者對書院的禁令才逐漸放開。雍正十一年(1733)諭令各省只準在省會設立書院,并各給銀1000兩作為開辦經(jīng)費。桂林設立的秀峰書院和宋明舊有的宣成書院獲得2195兩辦學經(jīng)費。乾隆年間,秀峰書院等一改延請院長多系上官同僚互相推薦遂致有名無實等陋習,明確要求務須延請文行兼優(yōu)者擔任院(山)長、掌教①參見國家清史檔案編纂委員會數(shù)字圖書館存朱批奏折“奏為查明秀峰書院院長劉定逌等敦品力學并設有書院飭各屬慎選院長事”,乾隆四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廣西巡撫熊學鵬。,對書院學生的擇錄亦有嚴格規(guī)定。隨后書院逐步發(fā)展。據(jù)粗略統(tǒng)計,清代全國一度有書院1900多所,廣西有據(jù)可查確認的新建書院207所,另有可能包括宋代至清代始建具體時間不詳?shù)臅?7所②李彥福等編《廣西教育史料》稱廣西在清代有書院184所,《廣西地方志》2004年第2期刊發(fā)陳業(yè)強《廣西書院研究》認為“清朝歷時268年,建立書院258所,占南宋至民國廣西建書院347所的74.4%。《廣西通志·教育志》《廣西教育史》則認為廣西在清代有書院221所)。其中,新建書院205所,興復前代書院16所。。書院不僅遍及府縣,且逐步西移覆蓋全境。

同治十年(1871),護理廣西巡撫、廣西布政使康國器對桂林三大著名書院即宣成書院(創(chuàng)建于宋理宗景定三年,院址在今桂林市內(nèi))、榕湖書院(又名經(jīng)古書院,院址在桂林城麗澤門內(nèi),道光十四年廣西布政使鄭祖琛創(chuàng)建)及秀峰書院(雍正十一年奉旨建立,院址在疊彩山腳下)進行重修。八月先后落成,清帝于八月二十一日分別頒給“道德陶鈞”“經(jīng)明行修”“書巖津逮”匾額。

清代廣西書院向西發(fā)展,與清政府推行的“改土歸流”有直接關系。桂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基本上是在雍正年間以及乾?。?736—1795)初完成改土歸流的,流官進駐這些地區(qū),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減少一些剝削層次,客觀上有利于各族人民經(jīng)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如鎮(zhèn)安土府于雍正七年(1729)改土歸流后,鎮(zhèn)安知府、順天(今北京)大興縣舉人陳漠即購地籌辦秀陽書院。泗城府云峰書院、歸順州道南書院等都是當?shù)馗耐翚w流后建立的。

清代廣西書院分官辦和民辦兩種,其經(jīng)費來源,一是由官府撥田或由私人捐田,書院再將這些田租給農(nóng)民耕種,靠收田租供給書院一切費用;二是靠官府或私人捐錢,書院用這些錢做生意生息,或存典生息,所得用于開支。書院山長的延聘,講究真才實學。書院制定學規(guī)、院約,對生徒進行嚴格管理,教學內(nèi)容主要有讀書、寫作、練字三方面,讀書以四書五經(jīng)、二十四史、詩賦、策論、文選為主,強調(diào)學生自學,并在自學中互相切磋,使之有所收獲。但隨著書院官學化,這些好的教學傳統(tǒng)逐漸消失。清代廣西考中進士(文科)587人(含恩賜)。另外清代廣西文科鄉(xiāng)試共100科,共中式舉人5075人。

聯(lián)珠書院

康熙二十四年(1685),合浦縣在龍門圩創(chuàng)建①聯(lián)珠書院的創(chuàng)辦時間,一說光緒二十三年(1897)。此處從乾隆《廉州府志》和合浦縣廉州鎮(zhèn)中心小學校簡介。。道光十九年(1839)知縣韓鳳翔重建,改名龍門書院,是廉州府著名書院之一。書院課程的設置旨在應考,每月初二為官課(由地方長官授課),每月十六日為師課(由本院師儒授課),作制藝(即八股文)一篇,試帖詩(考生按命題、按定韻發(fā)揮的一種應考詩)一首。光緒三十年(1904),廉州府改龍門書院為合浦縣官立高等小學堂。1951年改為廉州鎮(zhèn)中心小學。

西靈書院

康熙二十六年(1687)靈山縣知縣遲維城創(chuàng)建。舊址在今靈山縣靈城鎮(zhèn)第二小學。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縣黃元基增建東西學舍10間,院后余地建松風亭1座,日久板瓦剝落。嘉慶十九年(1814)知縣于潛修率縣紳梁惠祖、鐘煥基等捐修。分3座,前座大門3間,中座大講堂3間,后座為師生宿舍5間,又后為松風亭。講堂東面為廚房,四周有圍墻,惟東西學舍尚未修復。書院有田產(chǎn)作為經(jīng)費,是靈山縣科舉取士的搖籃。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為善仁學堂。20世紀80年代尚存遺跡,后因?qū)W校建教職工宿舍樓而拆除。

秀林書院

乾隆四十年(1775),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郭景儀創(chuàng)建郭公講院的舊址上興辦②《廣西通志·教育志》載秀林書院原為義學,乾隆四十年(1775)知州宋思仁增膏火田租,改為秀林書院。。舊址今屬橫縣中學。嘉慶間廣西巡撫謝啟昆下令書院祭祀秦淮海(秦觀),改名淮海書院,后改為秀林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師范傳習所。民國十二年(1923)改設橫縣縣立中學,后定名為橫縣中學。

繡江書院

康熙二十九年(1690)容縣知縣李瑞徵興建,舊址在今容縣北門街人民會堂右側(cè)。道光八年(1828)知縣項國楠偕邑紳增建。有屋4座,內(nèi)座為尊經(jīng)閣,兩旁為書舍,中座為講堂,前建二長廊作為考試場所,椅桌齊備。同治六年(1867)重加修葺,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為容縣師范學堂。

東坡書院

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舊址在今欽州市第一中學(原欽州城外平南古渡頭)。嘉慶二十四年(1819),以建萬壽宮余資重建書院堂舍,建筑面積為1066平方米。道光《欽州志》詳盡記載東坡書院建設發(fā)端、沿革、學田分布及書院建筑格局圖。光緒十六年(1890),欽州知州李受彤將書院遷至鎮(zhèn)龍樓(該樓系馮子材倡建于1885年,1889年落成),易名綏豐書院③《欽州市志》載,東坡書院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易名綏豐書院。此處從《廣西通志·教育志》。。三十二年(1906)改為欽州中學堂。此后相繼改稱廣東省立欽州中學、廣東省立第十二中學、欽州縣縣立中學、欽縣縣立第一中學,1984年起改為欽州市第一中學。

茶山書院

康熙三十五年(1696),蒼梧縣知縣劉以貴在縣城東門內(nèi)義學舊址建茶山書院,以其地舊稱茶山(今北山)而得名。舊址今屬梧州市萬秀區(qū)文化路小學(一說梧州市第十一中學一帶)??滴跛氖辏?707),梧州府知府李亨時建緇林閣。四十九年(1710),梧州知府李世孝捐資復建文昌閣、魁星樓,擴建講堂3間、宿舍10間,并修建圍墻等,因書院距茶山遠,而離江水近,故取韓愈“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詩意,更名為回瀾書院。五十一年(1712),李世孝再捐銀450兩,為該書院置田產(chǎn),將稅米、地租永作士子經(jīng)費。雍正三年(1725),梧州知府徐嘉賓捐俸修葺書院,延請名師講學,并請廣西巡撫李紱為書院題額。李紱以江南研習儒經(jīng)始于邑人《左氏春秋》,遂更名傳經(jīng)書院。十二年(1734),梧州知府徐德秩在閣樓旁增建學舍30間,復名回瀾書院。乾隆三十四年(1769)講堂損壞,梧州知府吳九齡重建,復更名傳經(jīng)書院。光緒二十二年(1896),梧州士紳集資在院址創(chuàng)辦中西學堂,為廣西最早建立的一所中西學堂。同年康有為來到梧州,曾在書院設壇講學,宣傳變法主張,影響頗大。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李濟深早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即就讀于梧州中西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在書院內(nèi)設立法政講習所,是梧州最早的法政學校。

銅陽書院

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一說1709年),北流縣(今北流市)知縣把城東的銅陽義學改建為銅陽書院。雍正十二年(1734),銅陽書院遷至舊學宮(今北流市博物館)。咸豐七年(1857),銅陽書院毀于戰(zhàn)火。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計建有頭門1座3間,旁舍31間,講堂1座,夾室2間,講堂上有藏書樓。書院有捐置的田租糧米692石7斗,有店鋪12間,攤位1處,年租息四萬九千文,作為教學和獎學之用。光緒三十二年(1906),銅陽書院改辦為蠶業(yè)學校①《廣西通志·教育志》記載銅陽書院原為銅陽義學,康熙四十八年(1709)重修,改稱銅陽書院。何時由義學改稱書院,各志記載不一。雍正十二年(1734)知縣劉瓚重修,改名抱樸書院(據(jù)嘉慶《廣西通志》)。后仍稱銅陽書院。宣統(tǒng)三年(1911)改辦蠶業(yè)學堂。此處主要采自《北流縣志》。。民國十六年(1927),中共廣西早期黨員寧培英在此開辦北流市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屬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西早期農(nóng)民運動的活動中心之一。其后多作各種用途。1981年該舊址被收歸市文物管理所使用。1986年在牌樓外建成一幢三層水泥鋼筋結(jié)構(gòu)的文物展覽及倉庫樓,建筑面積為840平方米。銅陽書院舊址今屬北流市博物館。

湄江書院

康熙十九年(1680)永安州知州丁亮工建義學。四十八年(1709)永安州知州陳大輦重建于州署右,祀徽國公朱熹,題“湄江書院”。前為大門3間,中為講堂3間,后為宿舍3間,左右兩廊舍各10間。舊址在今蒙山縣太平天國封王地和蒙山中學一帶。雍正二年(1724)知州吳琦重修,九年知州陸埰再修。咸豐元年(1851)太平軍攻取永安州,書院改作講道場所。同治六年(1867)知州劉深倡導募捐,依原址重建,將書院、文廟、文昌閣陸續(xù)修復。書院四旁為學舍,講堂居其中,另有藏書室。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成達學堂,次年改為永安州兩等小學堂。民國二年(1913)改為蒙山縣立高等小學堂,十三年(1924)改為蒙山縣辦初級中學。1951年改為廣西省蒙山初級中學,1956年改為廣西蒙山中學。1974年,更名為蒙山中學。

李公書院

康熙五十八年(1719)在慶遠府署西轅門右(原宜州市武裝部院內(nèi)北側(cè))創(chuàng)建,祀知府李世仁。后任知府曾捐俸置田3畝,為葺祠膳士之費。乾隆二十一年(1756),慶遠府知府李文琰在李公書院舊址擴充改建成慶陽書院,其范圍即原宜州市武裝部大院全部,與今宜州市慶遠鎮(zhèn)政府同街相鄰。地方人士捐款置田收租,為延師養(yǎng)士之費。乾隆三十八年(1773),慶陽書院改建成慶遠考棚,從此慶遠府各屬子弟可以就近附考取進,無須再赴柳州府趕考。在此之前,慶遠府無考棚,歲科試生童均需赴柳州就考,自書院建成后,兼作試院之用。

柳江書院

柳江書院初建時間和地址均不詳,又稱羅池書院??滴跷迨辏?714),提督張朝午捐款重建于城東門外,再廢為駐兵房舍。乾隆七年(1742)右江道臺張人驥下令學官每月在柳、劉二公祠(今柳州柳侯公園內(nèi)之柳侯祠)講學考試學生,擇有志于學者在內(nèi)肄習,柳侯祠遂為書院①《柳江縣志》《柳州市城中區(qū)志》稱,柳江書院于乾隆十年(1745)搬到柳侯祠內(nèi),又稱羅池書院。。十年(1745)右江道臺楊廷璋查清祭田收入,于祠內(nèi)建書舍,將每年結(jié)余田租銀69兩作為書院經(jīng)費。柳州知府成貴又于祠內(nèi)擴建講堂3間、書舍3間,書院稍具規(guī)模,文風漸起。后又廢,僅存講堂3間。二十六年(1761)右江道臺王錦和柳州知府等官員捐款重建掌教書室7間、書房20間,廚房、耳房各1間,又以修志結(jié)余銀1200兩置產(chǎn)生息,作為書院經(jīng)費。清末,書院遷至龍角街。光緒三十三年(1907)馬平縣知事丁立群奉令改設馬邑兩等小學堂。

麗江書院

雍正九年(1731)太平府知府屠嘉正在崇善縣義學基礎上改建。生員不多,肄業(yè)者七八人而已。乾隆二十年(1755)知府商盤重修。二十四年(1759)知府查禮遷建于崇善縣城東拱辰門右,即今崇左中學。次年落成,用錢267萬文。建屋3座,即前座、正座、后座,正座前面兩旁有書屋14間。購置田產(chǎn)收租,作為辦院經(jīng)費。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建太平中學堂,原書院各處田租均歸學堂。1944年改為崇善縣初級中學。1949年后,相繼改為崇左縣中學、崇左縣第一中學。今為崇左中學。

秀峰書院

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下令在桂林城東建秀峰書院,因“傅疊彩、面秀峰”而得名。雍正皇帝賜銀1000兩作為開辦經(jīng)費。乾隆四十年(1775)劉定逌掌教秀峰書院,制訂《秀峰書院學規(guī)》,成為書院學規(guī)范本。嘉慶四年(1799),御賜書籍千卷。次年立漢朝經(jīng)師陳元木像于書廳之中,旨在通經(jīng)致用,以為生徒效法。同治十年(1871),護理廣西巡撫、廣西布政使康國器奏請御書“書巖津逮”匾。書院面向全省招收生員,設正課生員50名,額外正課生員15名,附課生無定額,以應鄉(xiāng)試。光緒十九年(1893年)另附設“遜業(yè)堂課”,招選“郡邑之奇者”60人,以通經(jīng)致用為主。書院設山長1人,主持教學和院務。歷任山長者有翰林8人、進士6人、舉人2人、拔貢1人,其中臨桂籍9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書院改辦育才館。后幾經(jīng)城建改造,舊址在今桂林市直屬機關疊彩路辦公大樓一帶。

秀峰書院的傳世書香不僅來自劉定逌親手制訂的著名的《秀峰書院學規(guī)》,更重要的是其與“省志楷?!苯Y(jié)緣。嘉慶四年(1799),調(diào)任廣西巡撫的謝啟昆(1737—1802)在入桂之前即有修纂《廣西通志》的意向,載書八船以備使用。上任后即延聘人才,籌集款項,在秀峰書院成立廣西第一個修志機構(gòu)——廣西通志局,主持纂修《廣西通志》,兩年修成印行,凡280卷,以體例完善、資料翔實、內(nèi)容博洽而受到名家的推崇。阮元贊其“載錄詳明,體例雅飭”。馬丕瑤稱其“為二百余年來官書創(chuàng)體”。梁啟超更盛贊“其志為省志楷模,雖以阮蕓臺(即阮元)之博通,恪遵不敢稍有出入,繼此更無論”。

臨江書院

雍正十三年(1735),賀縣知縣馬世煥創(chuàng)建。舊址在今賀州市八步區(qū)賀街鎮(zhèn)。乾隆三十八年(1773)①關于臨江書院的增修時間,《賀州市志》稱為乾隆二十八年(1763)。此處從《廣西大百科全書》。,賀縣知縣徐大夏捐資增修,建泉西學舍及大門。民國《信都縣志》記載,“臨江書院額租收一百七十八石,山租銀二十四兩”;“光緒八年知縣黃玉柱由義倉抽谷項暫提二百余金為山長束修”;“光緒十三年知縣李昶稟請以前任移交罰款四百零二兩三錢三分撥入書院發(fā)商生息,又裁去春秋丁祭紳士胙肉,撥銀二百兩歸書院”;“經(jīng)費既裕,講學二十余年”。民國元年(1912),在院址辦第一高等小學。十年(1921)改為賀縣中學。

龍川書院

乾隆元年(1736)建于灌陽縣城東門外。二十四年(1759)灌陽縣知縣宦儒章移建于城內(nèi)舊文廟左,以境內(nèi)有龍川水命名。嘉慶四年(1799)以縣軍需剩銀遷建于城西文廟右(今灌陽高中內(nèi))。有頭門、講堂各1座,教室3間,亭1座,另有谷倉、居室、學舍、廚房等共28間。其主要功用:一是藏書,二為供祀,三作講學之所。光緒三十二年(1906),書院改為灌陽縣縣立高等小學堂。民國二十六年(1937)改為灌陽縣縣立國民中學。三十五年(1946)改為灌陽縣立初級中學。1956年8月,改為灌陽中學。1980年7月,更名為灌陽縣高級中學,今教學區(qū)內(nèi)有一座“龍川亭”。

書院設山長和教授、副講、典謁、伙夫、門斗等員。經(jīng)費收入主要靠田租,龍川書院每年可收田租3414桶,學田征銀8.619兩,供教學、生活和春秋二祭開支。

暨南書院

乾隆三年(1738)太平府通判楊仲興偕紳士捐資創(chuàng)建,以其地在南荒,并取《禹貢》“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之義命名。有前、中、后3座,各3間;后有樓,上祀文昌,下為院長住所。院址在今龍州縣城仁義街5號的新華幼兒園內(nèi)。歷任官員捐白銀440兩,充作書院經(jīng)費。同治十年(1871)太平府知府兼龍州廳同知徐延旭新建書院后座。清末改辦高等小學堂。

環(huán)玉書院

乾隆十年(1745),博白知縣南宮秀帶頭捐獻薪俸創(chuàng)建,國學生朱景博捐獻縣城東門外一塊長83.3米、寬46.6米的土地供建書院之用,同年冬落成。書院有講堂、書屋各3間,兩廊小書屋10間,周圍是垣墻、門樓,整個建筑方若棋局,周密完固,結(jié)構(gòu)美觀大方。南宮秀不僅多方延聘教習前來任教,還親自到書院給諸生講解《四書》《五經(jīng)》,以培養(yǎng)人材。后書院傾廢。嘉慶八年(1803),博白知縣顏樾用歷年所積公款,合眾紳之力,將環(huán)玉書院移建于博白縣舊城北2里處(今博白縣中學內(nèi))。

書院正座上為崇文堂,次為講亭,中座養(yǎng)正堂,下座正廳,門外懸掛著“環(huán)玉書院”匾額。上、中、下3座共有肄業(yè)房6間,左右?guī)麖d6間,肄業(yè)房12間。在遷建環(huán)玉書院時,全縣捐資創(chuàng)建考棚,約可容納童生1500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科舉后,環(huán)玉書院改為博白縣立高等小學堂。民國十三年(1924),改為博白縣立初級中學。三十一年(1942),改為博白縣立中學。1956年改為博白縣第一中學。1969年,改為博白縣中學?,F(xiàn)為縣內(nèi)10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以字祖廟為其遺存精華。

秀陽書院

乾隆八年(1743)鎮(zhèn)安知府陳謨創(chuàng)建,是天??h(今德??h)第一間專為藏書和供私人講學之所,為應考府學的生員補習、修業(yè)的地方。十二年(1747)春,鎮(zhèn)安知府張光宗建成。五十九年(1794),鎮(zhèn)安知府汪為霖重建,有講堂數(shù)間,寢室3間。咸豐間(1851—1861)毀于兵火。光緒十四年(1888)署知府林苑生移建于城內(nèi)東隅。十六年(1890)改建于城外試院東側(cè),建正學堂3間、實學齋5間、實用齋3間等,頭門、儀門、龍門、照壁齊備,周圍建土墻。廣西巡撫馬丕瑤奏準春秋祭祀王守仁。王文成公祠在書院正學堂東偏3間。次年,光緒帝親書“教衍云巖”匾額。馮子材曾為書院大門題聯(lián)“不看破義利關何須講學,要認識忠孝字才是讀書”。廣西歷任巡撫劉長佑、徐延旭、馬丕瑤、黃槐森等均捐贈書籍甚多,以應諸生閱讀之需。有田租充作書院經(jīng)費。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設鎮(zhèn)安府師范傳習所。宣統(tǒng)年間(1909—1911)改為兩等小學堂。民國時為天??h模范小學。舊址在今德保縣政府大院東側(cè)。

洛江書院

乾隆十年(1745),雒容知縣黃德星捐俸創(chuàng)建于縣城東面。因“辟學舍于洛江之滸”,“洛江分派永福,合眾流以匯于邑南,入乎柳水,鏘瑩澄澈,靈淑攸鐘,侯取以名書院也”。其后廢為公廨。道光(1821—1850)初年,知縣李某于縣城西北隅擇亢爽之地,筑室其上,前、后、中為講堂,東、西作齋舍,凡12楹,院后置園地1頃,以備增廓。十七年(1837)知縣翟墨卿蒞任,為使書院不因風化而損壞,兩次商議籌捐“修補膏火之費”。十八年(1838)知縣唐某繼任,自捐養(yǎng)廉銀,共募集捐款1500緡,存入永昌餉典生息,用于修繕。后知縣王某在簿書之暇,攝行山長,弦歌不輟,為書院鼎盛時期。咸豐年間(1851—1861),廣西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事頻繁,書院停辦。同治年間(1862—1874),書院始復,但元氣大傷。迄至清末,因廢科舉而終止。遺址在今雒容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一帶。

武城書院

乾隆十三年(1748)知縣李仲良率邑紳創(chuàng)建①武城書院的創(chuàng)建時間,《平南縣志》載為乾隆十八年(1753)。此處從《廣西通志·教育志》。,至十八年(1753)臘月完工。因平南縣在晉代為武城縣,故名。主體建筑坐西向東,有頭座大門,中座講堂,題額“學海觀瀾”;后建景徽樓,以祭祀宋人周敦頤、程顥,樓下為院長藏書校文之所;東、西兩廊有精舍38間。舊址在今平南縣城東街130號。書院歷置田產(chǎn),以供經(jīng)費。每年收田租、鋪息銀290兩、錢4萬枚??扇萑迳?0余名在院修業(yè)。無學習年限,無統(tǒng)一教學計劃。掌教者稱山長,多由舉人、進士充任。嘉慶二十年(1815)重修。咸豐元年(1851年。一說1856年)太平軍攻占縣城,書院被破壞。光緒六年(1880)知縣王鈵紳和縣紳唐俊勛、歐陽春等籌款修復。后一度為鎮(zhèn)上樂群小學借作校舍。民國二十八年(1939)又借用為農(nóng)本局金庫。20世紀50年代起為平南縣糧食局辦公室所在地。經(jīng)多次改建,至1993年興建招待所,書院的古建筑全部被拆除。

云峰書院

乾隆十四年(1749年。一說1750年)泗城府知府楊纘緒、西隆州知州唐桂生創(chuàng)建。以岑氏官有園地一區(qū)與經(jīng)廳舊址建書院。建頭門3間,中座講堂5間,后座5間,左右各余空地10米,建圍墻。楊自捐俸銀400兩,唐亦捐助,計工料費共用銀500兩。次年六月竣工,定名云峰書院,以城后有凌云山得名,依山勢東西向。以捐銀生息作為書院經(jīng)費。乾隆二十年、三十九年先后重修。舊址為今泗城第一小學。兩廣總督岑春煊少年時代曾就讀于此。嘉慶年間(1796—1820),鄭獻甫曾任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說1907年),云峰書院改稱凌云縣縣立云峰兩等小學堂。民國三年(1914)改稱凌云縣縣立興化小學校。七年(1918)易名為云峰小學。二十二年(1933)改為凌云縣第一小學,次年稱城廂鎮(zhèn)中心國民基礎學校。三十年(1941)改為凌云表證中心校。新中國成立后三易其名為城廂表證校、城廂小學、紅旗小學,1986年改為泗城鎮(zhèn)第一小學。2002年更名為凌云縣第一小學。

紫泉書院

乾隆十六年(1751)知州南宮秀在鬰林州城內(nèi)明倫堂前修建。民國十二年(1923)在此創(chuàng)辦鬰林縣立初級中學,今為玉林市玉州區(qū)古定小學二校舍。

K291/297

B

1003-434X(2017)01-0039-06

猜你喜歡
知縣書院乾隆
朵云書院黃巖店
江南書院
寧波大愛書院樣板間
乾隆眼中的木魚石
藝術品鑒(2019年9期)2019-10-16
《江陰介居書院成立祝詞》
沒頭腦
青石碑
青石碑
乾隆為何對香妃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