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偉 梁文琴 祝 婧 于 歡 葉喜德*
(1江西景德鎮(zhèn)市中醫(yī)院藥劑科,景德鎮(zhèn)333000;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南昌330004)
天麻炮制研究概況※
葉 偉1梁文琴1祝 婧2于 歡2葉喜德2*
(1江西景德鎮(zhèn)市中醫(yī)院藥劑科,景德鎮(zhèn)333000;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南昌330004)
本文基于天麻炮制研究現(xiàn)狀,綜合分析了其炮制研究的基本概況。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姜汁炮制天麻,為建昌幫特色制法,天麻經(jīng)姜制后,不僅可減少因硫磺熏制后的毒副作用,而且可以增強其抗眩暈、止嘔等作用,提高天麻臨床安全用藥范圍,希望本文能為深入研究天麻提供基礎。
天麻;建昌幫;炮制
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1.)的干燥塊莖[1]。味甘性平,具平肝息風止痙之功。臨床主要用治頭痛、眩暈等多種病證,天麻主含天麻素、天麻素苷元、對羥基苯甲醛、檸檬酸、派立辛、天麻醚苷、β-甾醇、香草醇、琉拍酸等[2-4],其中以天麻素為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其在天麻中的含量相對較高,達0.33%~0.67%。此外,天麻還含有鉻、鐵、鋅、錳、銅和硒等多種微量元素成分[5]。本文將從天麻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炮制研究,以及“建昌幫”提出的天麻特色炮制方法進行探討,希望為天麻深入研究提供基礎。
1.1 歷史沿革天麻最早見于秦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6],其炮制方法始載于《雷公炮炙論》[7]:“修事天麻十兩,用蒺藜子一鎰……”。唐《銀海精微》記有“天麻炒至存性”[8],首次見于《顱囟經(jīng)》載有:“酒浸一夜”的炮制方法[9],“曝干”制法見于《補輯新修本草》[10]。天麻炮制,在宋代已有較多文獻記載,有酒制法,也有“去蘆頭”、“去蒂”等凈制炮制品。如《太平圣惠方》、《普濟本事方》、《圣濟總錄》等。最早提出提出“剉”和“搗羅為末”的炮制方法,始載于《太平圣惠方》。《洪氏集驗方》曰“細剉”[11],而不加輔料炮制見于《圣濟總錄》,為直接加熱。也有加熱加酒炮制,如《圣濟總錄》有“酒浸,切焙”、以及《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酒浸,炙”等。金元時期,常采用酒炙法,如金·《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酒浸三日,曝干”[12],元·《衛(wèi)生寶鑒》“酒浸三日,曬”[13],以及《丹溪心法》“酒浸三日,焙干”[14]等。明代則在前期基礎上,增加了“麩炒黃,酒煮”等一些新的炮制方法,如《本草綱目》“若治肝經(jīng)風虛,惟洗凈以濕紙包于糠火中煨熟,取出切片,酒浸一宿,焙干用”[15],《證治準繩》載有“酒煮”[16]。在清代,天麻炮制方法日益多樣,主要還是以加輔料炮制為主,如《握靈本草》提到“酒浸一宿烘干”[17],而在《幼幼集成》記載有“姜制法”[18]。
可見,天麻古法炮制,主要以潤軟切片和蒸制為主,在現(xiàn)有2015年版《中國藥典》炮制法中,主要還是沿用以前炮制方法,很少涉及姜制法。
1.2 現(xiàn)代炮制研究現(xiàn)代炮制對天麻主要采用潤制和蒸制切薄片方法[19-21]。有些地方《炮制規(guī)范》,還收錄了加輔料炒法。如烘法炮制[22],該法對天麻素含量的影響較潤悶切制法小,具有加工時間短,有效成分損失少等優(yōu)點。也有人比較了冷、熱和醇浸出物中天麻素的含量,發(fā)現(xiàn)天麻素以蒸切制法含量較高,但損耗較大。對采用硫磺熏蒸和未經(jīng)硫磺熏蒸天麻中的天麻素含量進行檢測時發(fā)現(xiàn),硫磺熏蒸后的天麻有效成分含量大大降低,且天麻飲片所含硫磺中的砷的含量高[23]。因此,從臨床應用角度,硫磺熏蒸后的天麻,盡管片形美觀,但藥效降低,以及增加了天麻的毒副作用,不利于臨床用藥。研究表明[24],蒸法比自然干燥法的炮制品種天麻素含量要高。此外,孫靜等[25]認為天麻多糖也是天麻有效活性成分之一,在對天麻進行炮制加工時,應注意其成分含量的影響。
研究表明[26],考察天麻炮制工藝,應注重指標成分選擇,目前常以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炮制前后含量變化為檢測指標。以天麻素含量變化為指標,適合以蒸制工藝考察;真空冷凍干燥考察,常以天麻多糖為指標;選擇損耗率為考察指標,烘法炮制較好。天麻經(jīng)不同方法炮制后,雖然不同炮制品各藥效之間變化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不同炮制品臨床療效存在差距,這可能是由于其藥性變化差異相關[27]。在采用RP-HPLC法[28],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對天麻素含量影響時,發(fā)現(xiàn)經(jīng)硫磺熏蒸比未經(jīng)熏蒸的炮制方法,對天麻素含量影響較大。也有選擇天麻素、天麻醇溶性浸出物和天麻多糖等生物活性指標,對其炮制工藝進行研究[29]。說明不同炮制方法,對其所含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到藥物性能。而從生物熱力學角度來看[30],依據(jù)RP-HPLC法[31],測定不同干燥條件下天麻素的含量,發(fā)現(xiàn)低溫真空干燥法,比傳統(tǒng)水煮烘干法中天麻素含量要高,說明加熱干燥對天麻素含量影響較大。在不同水火共制條件下,比較了不同炮制品天麻素和天麻苷元的含量,結果發(fā)現(xiàn),隔水蒸30 min天麻素含量較高,說明在水火共制條件下,加熱時間和溫度的不同對天麻素含量產(chǎn)生影響。
建昌地處江西撫州南城縣,簡稱“建昌幫”。為我國南方古藥幫和中藥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是我國十三大藥幫之一。在醫(yī)療實踐發(fā)展中,曾以樟樹藥幫合稱之為“江西藥幫”,位列與我國十三大藥幫之一[32]。建昌藥幫傳統(tǒng)以中藥飲片加工方法和集散經(jīng)營而聲名遠揚[33]。在中醫(yī)藥界當中,素有“藥不過樟樹不靈,藥不過建昌不成”之說。
“建昌幫”的起源,得益于東晉著名醫(yī)藥學家葛洪和唐代一些道教人士在南城從事醫(yī)藥實踐活動。素有葛仙丹并相傳,洪于此煉丹故而得名[34]。其發(fā)展經(jīng)歷過不同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并其影響。由唐朝蘇敬《新修本草》和雷斅《雷公炮炙論》,就記載了許多炮制方法。至宋代袁燮等人為建昌主持編寫了《建昌軍藥局記》,詳細記錄了中藥炮制技術及當時醫(yī)藥在建昌的發(fā)展狀況。使“建昌幫”所制備的中藥飲片,不僅片型精美,而且工具獨特。飲片無粘連卷翹、光亮不碎、清爽整潔,易于人服用;潤注重用水量及潤藥過程。如檳榔宜少浸多潤、黃琴宜沸水搶水洗,自芍宜涼水浸泡等。它素以精湛的炮制技術,獨特的操作工具和形、色、氣、味、療效好而載譽東南亞,如附子煨制、炆制熟地黃、姜制天麻和半夏藥汁制等。這些炮制方法,在我國中藥炮制史上實屬罕見。由于缺乏現(xiàn)代研究,“建昌幫”中藥傳統(tǒng)炮制技術,已瀕臨失傳和湮沒之危。因此,探討“建昌幫”對傳統(tǒng)中藥炮制技術的影響,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文獻研究可知,目前天麻炮制方法,多采用蒸制和切制法,對于輔料炮制天麻涉及內(nèi)容較少。然而“建昌幫”卻提出了姜制天麻特色制法,并建立起獨特的炮制工藝技術。也就是,天麻經(jīng)姜制后,可增強其祛風止痛、抗眩暈作用,尤其是增強天麻抗眩暈嘔吐等作用。在臨床應用中,許多人習以為天麻是一種補品,臨床經(jīng)驗證實,在高于一定劑量情況下,天麻具有較大的毒副作用。采用辛溫生姜炮制后,不僅可提高天麻臨床療效,而且可降低其毒副作用。從這一角度上說,建昌幫對天麻的這一獨特炮制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天麻安全用藥范圍,方便了臨床應用。
姜制天麻中所使用的生姜,為辛溫之品,具有溫中止嘔、溫中散寒之功,可用治各種嘔吐,素有“嘔家圣藥”之稱[35]。天麻常用治頭目眩暈,抗驚癇等病證,并能緩解惡心、嘔吐癥狀,這在與生姜止嘔之功存在一定關聯(lián)。因此,“建昌幫”提出天麻經(jīng)姜汁制后,可增強其抗眩暈、止嘔,并減少天麻對機體的損害所帶來的毒副作用,是有其理論依據(jù)。由于基于“建昌幫”姜制天麻炮制原理,缺乏現(xiàn)代科學研究依據(jù),姜制天麻在臨床推廣應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可見,天麻炮制方法雖然多樣,但明清以前常見酒制、姜制、麩制、蒸制、切制等炮制方法,明清時以酒浸和煨制相結合為主,但工藝相對復雜。隨著對天麻炮制加工技術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其炮制方法也逐步日趨簡化,至今常以蒸、潤、切為主。由于輔料炮制天麻工藝現(xiàn)代文獻研究相對較少,致使天麻臨床應用受限?!敖ú龓汀碧岢龅慕铺炻椋c傳統(tǒng)天麻炮制方法相比,不僅優(yōu)勢獨特,而且療效顯著,值得深入研究。
通過對“建昌幫”和天麻炮制等方面的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建昌幫”炮制出的地方特色中藥飲片,工藝獨特,可謂是祖國醫(yī)學寶貴遺產(chǎn)。天麻常用蒸制、潤制或切制方法,輔料炮制臨床使用較少。雖然硫磺熏蒸天麻后,飲片外觀光滑平整,但由于該法易致天麻素含量減少,且砷含量增加而引發(fā)毒性等弊端。“建昌幫”則把明確提出了姜制天麻、附子煨制、熟地黃炆制和半夏藥汁制等列為了其四大特色炮制[36]。依據(jù)實踐經(jīng)驗,提出天麻經(jīng)姜制后,可增強其抗眩暈、鎮(zhèn)靜鎮(zhèn)痛等作用,并降低毒性,但對于其發(fā)揮這些療效的藥效物質基礎,以及炮制前后變化作用機理等內(nèi)容,缺乏科學實驗研究基礎。因此,為弘揚和傳承地方特色中藥炮制技術,開展特色飲片炮制研究,擴大臨床用藥范圍,以便更好的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可靠的科學理論依據(jù),探討“建昌幫”炮制天麻特色品質與優(yōu)勢,對于深入研究天麻具有重要意義。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2]畢榮璐,倪兆武,劉祥義.不同炮制方法對天麻素及天麻苷元含量的影響[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2015,38(1):34-37.
[3]劉瑋,曹燕滔,艾國.天麻最細粉對帕金森病大鼠腦內(nèi)神經(jīng)遞質及環(huán)磷酸腺苷/環(huán)磷酸鳥苷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5,12(24):22-29.
[4]李峰,朱潔平,王艷梅,等.天麻多糖對小鼠免疫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5(1):111-113.
[5]仲瑞雪,鐘戀,萬軍,等.天麻飲片分級的研究[J].中成藥,2014,36(1):135-140.
[6]盧進,丁德榮.天麻的本草考證[J].中藥材,1994,17(12):34-36.
[7]劉宋·雷敩.雷公炮炙論(輯佚本)[M].上海:上海中醫(yī)學院出版社,1986:67.
[8]金世元,王琦.中藥飲片炮制研究與臨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148.
[9]孝濤.歷代中藥炮制匯典(古代部分)[M].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5-26.
[10]唐·蘇敬.補輯新修本草(上冊)[M].尚志鈞輯校.蕪湖:皖南醫(yī)學院,1979:148.
[11]宋·洪遵.洪氏集驗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9:31.
[12]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M].鮑曉東校.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8:87.
[13]元·羅天益.衛(wèi)生寶鑒[M].北京:商務印書管,1959:81.
[14]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王英,竹劍平,江凌圳校.北京:商務印書管,1959:81.
[15]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33-334.
[16]明·王肯堂.證治準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26.
[17]龔惠明.天麻的產(chǎn)地加工[J].中藥材科技,1982:34-35.
[18]清·陳復正.幼幼集成[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8:131.
[19]柳永青.天麻炮制工藝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09,3(24):123-124.
[20]唐德華,廖文菊.天麻蜜環(huán)菌研究綜述[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5,43(13):31-32.
[21]張友波,孫秀梅,趙延棟,等.中藥天麻古今炮制方法研究綜述[J].齊魯藥事,2006,125(1):38-40.
[22]楊順強,武婷,吳珊珊.不同包裝方式對鮮天麻保鮮效果的比較[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5,54(13):3222-5.
[23]尹珉,毛克臣,陳志峰,等.不同炮制方法對天麻中天麻素含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2010,17(7):49-50.
[24]彭尹宣,王興,楊娟,等.天麻多糖對天麻鉤藤藥對效應成分吸收的影響[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5,8(12):1452-1454.
[25]孫靜,王昌利,杜鵑.不同炮制方法對天麻飲片中多糖含量影響的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11):2273.
[26]樊啟猛,陳朝銀,林玉萍.天麻的炮制研究與規(guī)范[J].中成藥,2013,35(8):1737-1741.
[27]劉紅,陳燕芹,羅樹常,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天麻中天麻素和3種核苷[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7):81-83.
[28]尹珉,毛克臣,陳志峰.不同炮制方法對天麻中天麻素含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7):351-352.
[29]王海燕,梁利香,楊俊杰.多指標綜合評價天麻炮制工藝的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5(7):199-200.
[30]寧子琬,毛春芹,陸兔林.不同加工方法對天麻有效成分及SO2殘留量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15):2814-2818.
[31]沈肖晶,金傳山,許鳳清.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不同加工工藝天麻中天麻素和天麻苷元含量[J].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3(6):70-72.
[32]劉明平,毛禹康,韋品清.川芎一天麻不同比例配伍藥效成分含量變化的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5,31(1):54-57.
[33]何曉暉,傅淑清.旴江醫(yī)學形成醫(yī)學探討[J].中華醫(yī)史雜志,1998,28(2):100-103.
[34]時式敷,廖連,朱輅.道光南城縣志[M].建昌:江西南城縣檔案館藏道光刻,1826,卷二十五,一.
[35]康廷國.中藥鑒定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4:12-13.
[36]上官賢.“建昌幫”四味中藥的傳統(tǒng)制法[J].中成藥研究,1985(4):19-20.
The Processing Research Situation of Gastrodia Elata
YE Wei1,LIANG Wenqin1,ZHU Qian2,YU Huan2,YE Xide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Jingdezhen Municip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angxi Province,Jingdezhen 333000,China; 2.College of Pharmacy,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4,China)
The study wa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basic situ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astrodia elata.It was found that gastrodia elata processed by ginger juice was the feature method of Jianchangbang,and put forward the gastrodia elata after ginger system.It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side effects after sulfur smoked,and enhance its resistance to stun and anti-nausea effect,improve the scope of gastrodia elata clinical safe drug use.The paper w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a further study of gastrodia elata.
gastrodia elata;Jianchangbang;process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7.01.067
1672-2779(2017)-01-0146-03
李海燕 本文校對:鐘凌云
2016-08-16)
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省級課題【No:JXJG 14-12-19】
*通訊作者:5523767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