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隋唐時期新疆地區(qū)草原石人所佩戴刀劍器名考

2017-01-28 16:35王志煒羅丹
山西檔案 2017年2期
關鍵詞:石人刀劍突厥

文 / 王志煒 羅丹

隋唐時期新疆地區(qū)草原石人所佩戴刀劍器名考

文 / 王志煒 羅丹

新疆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隋唐時期草原石人大多為武士型石人,他們右手持杯型器皿,左手或左腰側佩戴刀劍器。將刀劍器進行準確考辨對草原石人的研究有重要意義,也是識別這些石人身份地位的依據(jù)。文章運用考古類型學、圖像學的方法,將這些刀劍器劃分為四種類型,再結合漢文文獻、考古發(fā)掘實物和圖像材料,以及薩滿遺俗,論證出所佩短刀劍器為餐具刀子,長刀劍器為儀刀和橫刀。

草原石人;刀子;儀刀;橫刀

在新疆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隋唐時期的草原石人中,有不少石人腰間都佩戴了短刀或長刀劍等兵器,學者一般將這些石人稱作武士型石人。這些石人都保持著大致相同的姿勢,均為右前臂微曲于胸前,右手持半圓形杯,左手或左腰側佩戴刀劍器。其中有的石人是左手持短刀劍器或左腰側懸掛短刀劍器,有的是左手豎握或斜握長刀劍器,也有的是左手斜握長刀劍器,且左腰側懸掛短刀劍器。石人身上所佩戴的刀劍器大都呈現(xiàn)出一種規(guī)定性的形態(tài),刀劍器與身體及周圍裝飾物一般也都表現(xiàn)出相同的空間關系。間。有的短刀懸掛于石人左側腰帶正下方,與撫腰帶的左手之間一般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離;有的石人左手握刀于腰部左側或下方。

B型:手豎握的長刀劍器,長度約為70厘米。石人左手豎握長刀劍器,器身豎直垂于腹前及腰下,器柄與石人胸齊。

C型:手斜握的長刀劍器,最長不超過70厘米。石人左手握長刀劍器于腰部中間位置,器身斜于身體左側。

D型:同時佩戴的長短兩把刀劍器,短刀劍器的長度在20-30厘米之間,長刀劍器的長度在50-70厘米之間。石人左手斜握長刀劍器,且左腰懸短刀。

一、發(fā)現(xiàn)與類型

通過查找新疆已發(fā)現(xiàn)的草原石人資料,發(fā)現(xiàn)執(zhí)握和佩掛刀劍的石人全部為墓地石人,都屬隋唐時期,廣泛分布于天山北麓和阿爾泰山南麓沿線,尤以阿勒泰地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最為集中。其中保存完整、形態(tài)清晰的共有二十尊左右,為本文研究的重點對象。它們被俗稱為“突厥石人”,展現(xiàn)的是突厥時期或突厥人的形象。

草原石人身上所佩戴的刀劍器,一方面在堅硬的石料上很難表現(xiàn)出刃的細節(jié),再者刀劍多覆蓋鞘以至刃不明;另一方面刀劍身較長,受石人體積的限制一般無法表現(xiàn)出鋒的形象。由此,區(qū)分刀劍的兩個關鍵要素——單刃或雙刃、斜鋒或尖鋒在草原石人身上都不甚清楚,故無法準確判斷其所佩戴武器是刀或者是劍。再者,漢唐之際也有將刀劍混稱的習慣,“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1],“(闞棱)善用大刀,長一丈,施兩刃,名為陌刀”[2]。因此本文統(tǒng)一將其稱作刀劍器,根據(jù)其形制及佩戴方式,可大致分為四種類型。

A型:佩戴的短刀劍器,長度約在20-30厘米之

二、唐“蹀躞七事”與“柘羯精騎”的行軍裝備

從高宗上元年間至玄宗開元年間,朝廷五品以上武官官服遵行“蹀躞七事”制度?!捌咧^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也”[3],其中佩刀、刀子屬于自衛(wèi)武器,礪石、針筒、火石袋、契苾真屬于行軍出行必備用品,噦厥屬于祆教法器。

隋唐漢地的“蹀躞七事”輿服制度源自突厥人的行軍裝備風俗。突厥有三種重要的軍事力量“侍衛(wèi)之士、控弦之士與柘羯”[4]260,“蹀躞七事”就與“柘羯精騎”的單軍裝備、裝束有關。[4]260“柘羯精騎”雖然是突厥軍隊的精銳力量,但“蹀躞七事”卻并非由突厥人傳至中原,而是由粟特人等蕃兵完成的。來自中亞的昭武九姓胡人——粟特人是突厥軍隊“柘羯精騎”的主要構成部分,雖然突厥與唐朝分庭抗爭頻頻交惡,但粟特人與唐朝關系密切,尤其是在推翻隋朝的戰(zhàn)爭中他們與李淵的唐軍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加之其驍勇善戰(zhàn)的品格和卓越的戰(zhàn)斗力,于是突厥精騎的優(yōu)點被初唐軍隊所吸收,進而由軍隊進入宮廷,成為朝廷武官的主要服飾形制。再者,突厥軍事力量的強盛日益威脅初唐的統(tǒng)治,加強對突厥這一勁敵的學習也成為唐朝軍事訓練的重點,“高祖選精騎二千為游軍,居處飲食隨水草如突厥,而射獵馳騁示以閑暇,別選善射者伏為奇兵。虜見高祖,疑不敢戰(zhàn),高祖乘而擊之,突厥敗走?!盵5]

白鳥庫吉從詞源和語音學上找到了“蹀躞”源自東胡的證據(jù)。他認為《晉書·佛圖澄傳》中記載的羯語“替戾岡”一詞中的“替戾”在蒙古語、通古斯語中音為daila、tai-lei,[6]62-63其漢譯即為“蹀躞”。再者,雖然初唐武官輿服制度沒有嚴格執(zhí)行“七事”,經常隨意添加文官的“手巾、算袋”,而湊成“八事”、“九事”,但“七”這一數(shù)字確實是源自中亞地區(qū)流行的祆教,這再次為“蹀躞七事”源自東胡提供了佐證。

三、刀子、儀刀、橫刀考辨

(一)A型為刀子

唐代,A型刀劍器不屬于制式兵器,而是一種餐刀,應為“蹀躞七事”中的刀子,其主要功能為切割食物。證據(jù)如下:第一,中原文獻中有刀子為餐具的明確記載。唐玄宗賞賜安祿山“卿魚并鲙手刀子”,[7]560杜十娘“暫借少府刀子割梨”[8]9,不管是鲙魚還是割梨,都說明刀子的餐具功能。再者,《太平廣記》載王琦“畜一凈刀子,長尺余,每念誦即持之”[9],這與石人所佩戴的身長20-30厘米的A型刀劍器形制比較接近。第二,北周、隋唐時,中原地區(qū)的雕刻、壁畫中也發(fā)現(xiàn)過刀子的圖像,例如李無虧石墓門上雕刻的“天王”形象手中握著的小彎刀,有的鞘外還附有潔手的帨巾,[10]因為石雕不宜表現(xiàn)帨巾,所以其飾物中一般不見該物品,這再次說明其餐刀性質。第三,右手持杯,左手持刀子成為A型石人的規(guī)定性動作,這共同構成了一個宴飲的敘事主題。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在唐代中原地區(qū)漢人的考古圖像中,刀子一般由系在刀柄上的長帶或金屬鏈豎直懸掛于腰帶之下,而粟特人一般采取“橫佩”的習俗,草原石人所佩戴的刀子要么斜掛,要么斜握,與粟特習俗吻合。

(二)B型長刀劍器為儀刀

儀刀是中原地區(qū)流行的儀衛(wèi)用刀劍器,在中原地區(qū)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手拄儀刀的壁畫、陶俑、雕刻圖像。儀刀有復雜的演化過程,經歷了班劍、御刀、長刀、儀刀等名稱上的變化,其功能也逐漸由防御轉向儀仗,“今儀刀,蓋古班劍之類,宋晉已來,謂之御刀,后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huán);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zhí)。”[1]在唐代壁畫中,儀刀主要為步儀衛(wèi)所持,少數(shù)為車屬儀衛(wèi)所持。[11]

自漢魏以來,中原地區(qū)的墓石壁畫中就有拄刀守門武士的圖像,這些武士多是廣袖袍服的漢人形象,但隋李和墓前的拄刀儀仗門衛(wèi)卻有著西域胡人顯著的長髯、八字胡以及窄袖,這說明這個門衛(wèi)的身份,要么是漢化的胡人,要么是胡化的漢人。再者李和墓拄儀仗門衛(wèi)圖中門衛(wèi)手豎握長刀于身體中間的姿勢和刀柄帶有圓環(huán)形裝飾的形制特點與阿勒泰市境內發(fā)現(xiàn)的喬阿梯石人非常相似,由此可推斷B型長刀劍器為儀刀。

另外,在西安西域人郁久閭可婆頭的墓葬中也發(fā)現(xiàn)了手拄儀刀的門吏俑形象,在同時期漢人的墓葬中也發(fā)現(xiàn)眾多手拄儀刀形制的圖像,如高力士門扉武官像手拄儀刀姿勢等?!俺汁h(huán)首儀刀或拄儀刀護衛(wèi)的門吏,主要流行在北朝、隋代到唐代高宗時期”,[12]可見,草原石人手拄儀刀形制的背后與隋唐文化制度關系密切。

(三)C、D型長刀劍器為橫刀

《唐六典》記載了唐代流行的四種制式兵器,“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鄣刀蓋用鄣身以御敵。橫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1]。根據(jù)C、D型長刀劍器的形制,以及上文各種刀劍器的特征,筆者認為其不可能為儀刀、鄣刀或陌刀,只可能是橫刀。

第一,根據(jù)鄣刀的功能來推測,鄣刀應該為一種特大號的重型兵器?!墩f文解字》言鄣“與障同 ”,要實現(xiàn)“用鄣身以御敵”這一功能,草原石人所佩戴的最長不超過70厘米的刀劍器與這種特大號重型兵器在形態(tài)上相去甚遠。

第二,陌刀主要為步兵所用,這也不符合游牧民族以騎兵為主的用兵習慣和善騎尚武的習俗。

第三,由刀劍器的功能來判斷其可能為橫刀。草原石人一般為武士或儀衛(wèi)形象,這一點已得到確證,在中原文化中橫刀也被用來作為武官或儀衛(wèi)的必要裝束規(guī)制。初唐用“蹀躞七事”來象征五品以上武官的層級,唐代大駕鹵薄服飾制度中的清游隊也有“每隊一人戎服大袍,帶橫刀;執(zhí)旗二人;引二人夾皆戎服大袍,帶弓箭、橫刀”[13]的裝束規(guī)制,在陜西地區(qū)唐墓壁畫的儀衛(wèi)圖中還得到了儀衛(wèi)手執(zhí)橫刀的圖像。加之“蹀躞七事”為西來胡俗,可判定草原石人所佩戴長刀劍器為橫刀。

第四,由刀劍器的佩戴方式來看可推測其為橫刀。橫刀因“用皮襻帶之,刀(斜)橫掖下”[14]的佩戴方式而得名。從圖像上來論證橫刀與“蹀躞七事”之間的關系,馬冬[15]提出橫刀太重,可能單獨用一條腰帶來懸掛,而其他“蹀躞六事”可能共用一條腰帶來懸掛的推測,但沒有實物驗證,C、D型石人手握橫刀的形制為這一猜想提供了有效的佐證。

第五,由刀劍器的長度來看可推測其為橫刀。草原石人身上所佩戴的長刀劍器長度一般為50-70厘米,其長度與《東大寺獻物帳》中的那口橫刀和《國家珍寶帳》中的“金銀莊橫刀”類似。

第六,從材料屬性來看,橫刀的主要材料為鑌鐵,但中原又不產鑌鐵,在公元636年就有“波斯出鑌鐵”或“鑌鐵出罽賓(漕國)”的記載,[16]新疆位于絲綢之路之要沖,這也為橫刀從西域傳至中原提供了證據(jù)。

草原石人身上所佩戴的橫刀形制雖然不甚清楚,但根據(jù)同時期庫車縣蘇巴什佛寺出土的舍利盒上刀劍器形象以及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的一柄單刃直身鐵刀、[17]189唐代竇嫩墓中出土的“水晶墜金字鐵刀”,[18]100可還原草原石人所佩戴的橫刀的具體細節(jié)。

四、結語

刀是突厥人的主要兵器之一,早在突厥人的先祖,就有“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19]的風俗。游牧民族善騎射,習慣于用刀在馬上砍劈殺,而不習慣于用劍,這是草原石人所佩戴兵器中無劍器的主要原因。再者佩戴武器確是突厥人的日常行軍裝備之一,真實反映突厥人的生活原貌,也是武士型石人的創(chuàng)作本意。

[1]張說,張九齡.唐六典·衛(wèi)尉宗正寺·武庫令[M].文淵閣四庫全書.

[2]舊唐書·闞棱傳[M].文淵閣四庫全書.

[3]舊唐書·輿服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

[4]蔡鴻生.突厥汗國的軍隊組織和軍事技術[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新唐書[M].文淵閣四庫全書.

[6]白鳥庫吉.方壯猷譯.東胡民族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

[7]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A].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張鷟.游仙窟[M].海寧陳氏慎初堂本,清同治八年.

[9]太平廣記[M].文淵閣四庫全書.

[10]結城素明.西域畫聚成[M].東京:審美書院,1940.

[11]朱文楷.唐墓壁畫儀衛(wèi)圖研究[D].蘭州大學,2013.

[12]尹夏清.北朝隋唐石墓門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6.

[13]新唐書·儀衛(wèi)上[M].文淵閣四庫全書.

[14]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5]馬冬.唐代服飾專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

[16]潛偉.“鑌鐵”新考[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7,(2).

[17]寧夏川族自治區(qū)固原博物館,中日原州聯(lián)合考古隊.原州古墓集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8]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新出土文物選粹[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19]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M].文淵閣四庫全書.

K872

A

1005-9652(2017)02-0174-03

(責任編輯:魏登云)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疆古代游牧民族石刻文化藝術研究”(項目批準號:13BMZ068)、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社會科學項目“新疆北部草原石人文化及藝術符號研究”(項目批準號:11BTYB15)階段性成果。

王志煒(1972-),女,河北阜城人,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副教授,系主任,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新疆美術史論。

羅丹(1987-),女,新疆呼圖壁人,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石人刀劍突厥
底盤測功機制動方式對電動汽車能耗的影響
一箭雙雕
米萬鐘:超癡超怪愛石人
這場戰(zhàn)“疫”,賞石人在行動
——石界抗疫系列報道
一箭雙雕
再論漢譯“突厥”名稱之起源
再論漢譯“突厥”名稱之起源
黃白黑漂流記一群石鬼 人口囚
淺論突厥人的手工業(yè)
通许县| 尼木县| 济宁市| 江达县| 江陵县| 襄垣县| 乳源| 平顶山市| 手游| 肥东县| 佛冈县| 额敏县| 邹城市| 乐至县| 昭苏县| 金秀| 山西省| 巍山| 辽阳县| 安泽县| 隆子县| 南木林县| 文山县| 海口市| 云霄县| 大宁县| 甘德县| 宜都市| 翁牛特旗| 惠水县| 文成县| 达拉特旗| 庄浪县| 通州市| 凤台县| 梅州市| 汉源县| 永川市| 岳池县| 泰和县| 瑞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