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翠
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影響集群行為發(fā)生機制的相關(guān)因素
周小翠*
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近年來,我國集群行為不斷增多,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危害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文章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詳細剖析了集群行為發(fā)生機制的相關(guān)因素,為集群行為的處置提供實踐啟示。
集群行為;群體情緒;群體效能
所謂“集群行為”,是指群體成員為改善群體現(xiàn)狀而采取的行動[1],比如請愿,示威游行,暴亂等。近年來,對抗性的集群行為不斷增多,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影響社會穩(wěn)定,破壞和諧社會的建設(shè)。因此,探討集群行為的發(fā)生機制及相關(guān)因素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不公正評價和群體憤怒對集群行為的影響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個體的生活和工作滿意度會以周圍的人作為參照,并進行評價。比較的結(jié)果若是自己處于較低地位,就會產(chǎn)生相對剝奪感。人們參與集群沖突的起點是感知到自身所處不利地位,并認為這一不利地位是不公正的。相對剝奪理論指出,不公正感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應(yīng)(比如憤怒,怨恨等)是促使集群行為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同時,群際情緒理論認為,個體將自己視為某群體的一員時,群體的事會成為與自己相關(guān)的一部分,并且會引起相應(yīng)的情緒進而促使集群行為的產(chǎn)生[2]。因此,對內(nèi)群體被不公正對待的評價會引起群體憤怒,群體憤怒進一步推動個體參與到集群行為中。在社會心理學領(lǐng)域,已有研究證實了這一關(guān)系[3]。
(二)群體效能對集群行為的影響
資源動員理論(RMT)認為群體所能動員的資源是集群行為能否發(fā)生的關(guān)鍵[4]。而群體效能反映的就是個體對本群體所擁有資源的主觀認識。所謂“群體效能”,是指“個體對與群體相關(guān)的問題可以被集體努力成功解決的信念”。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當群體成員將他們的劣勢視為不穩(wěn)定時,集群行為更可能促進社會變革[5]。在某種程度上,認為集體劣勢不穩(wěn)定意味著群體可以通過他們的努力能夠解決他們所處的劣勢地位。當然,研究表明群體效能是集群行為的一個重要預測變量[6]。
對于集群行為發(fā)生機制的相關(guān)因素,集群行為的雙路徑模型作了很好的總結(jié)和概括。集群行為具有突發(fā)性、破壞性強的特點,一旦發(fā)生并且不能被遏制,會造成嚴重的生命及財產(chǎn)安全。所以,對于影響集群行為相關(guān)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Wright,S.C.(1990).Responding to membership in a disadvantaged group:from acceptance to collective prote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58(6):994-1003.
[2]Smith,E.R.(1993).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emotions:Toward new conceptualizations of prejudice.In D.M.Mackie & D.L.Hamilton(Eds.),Affect,cognition,and stereotyping:Interactive processes in group perception(pp.297-315).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
[3]Van Zomeren,M.,Spears,R.,F(xiàn)ischer,A.H.,& Leach,C.W.(2004).Put your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explaining collective action tendencies through group-based anger and group efficacy.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87(5):649-64.
[4]張書維,王二平,周潔.跨情境下集群行為的動因機制.心理學報,2012,44(4):524-545.
[5]Doosje,B.,Spears,R.,& Ellemers,N.(2002).Social identity as both cause and effect:the development of group identification in response to anticipated and actual changes in the intergroup status hierarchy.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41(1):57-76.
[6]Tausch,N.,Becker,J.C.,Spears,R.,Christ,O.,Saab,R.,& Singh,P.,et al.(2011).Explaining radical group behavior:developing emotion and efficacy routes to normative and nonnormative collective 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01(1):129-48.
周小翠(1991-),女,漢族,山東人,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熱點事件。
C912.6;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