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杰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特有少數(shù)民族服飾色彩的內(nèi)涵體現(xiàn)
孫偉杰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在云南特有少數(shù)民族服飾中,色彩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服飾顏色不是隨意選擇,而是與其生活環(huán)境有著至關重要的聯(lián)系。這些顏色將他們的民族、宗室還有歷史,全都投射、幻化在了服色上。
服飾;黑色;白色
傈僳族的主要聚集區(qū)主要是沿著怒江一線兩岸分布其境內(nèi)更是有我國著名的“三江并流”的地域景觀。哈尼族居住于滇東南一帶的紅河,邊江,瀾滄江,哀勞山以及無量山即是習慣上稱之為“三江兩山”一帶。拉祜族遍布于西南部的瀾滄江兩岸和元江下游沿岸的林海深處以及山岳地帶。景頗族居住于德宏州的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大部分居住在海拔1400-1800米的山區(qū),奔流于期間的盈江與瑞麗江使德宏成為一塊巨大的扇形迎風坡,接受著來自印度洋的東北季風所帶來的豐富雨量。總結起來說這些服飾崇尚黑色的民族中或多或少都跟水有著密切的關系。
拉祜族男女的服飾多以黑色為主色調(diào),男子喜愛用黑色的包頭,黑衣黑褲居多,甚至有些地方是黑色的鞋子,婦女的衣服多以黑色為主在袖口和裙子開叉的地方用五色鑲邊,紅色的包頭為主。
景頗族中最復雜的最具有民族特點的服飾是從小姑娘到花甲之年的老太太的服飾各有所不同,一般四五十歲以后會包黑頭布,上衣著黑色斜紋布或者黑色的絲絨布料的對襟衣服,腰上還會套著黑色的藤圈。景頗婦女很早就知道了就地取材染紅、黑兩色,所以景頗女子裝飾中紅、黑黑最突出。紅、黑、白3色相間,最能顯示出景頗民族的風格和特色。
布朗族的服飾中,男子穿花上衣,膝下系黑的藤條,婦女上身穿花衣下著黑筒裙,他們崇尚黑色和藍色。布朗族的男子的裝束比較崇尚黑色,上身的黑色或著青布的圓領,長袖的對襟,下身黑色的肥大的大長褲子,頭裹著黑色的包頭,在臨滄、普洱市布朗族男子的服飾男子穿黑色的大面襟,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布朗族男子服飾也是上身黑色的對襟短衫下身黑色的寬襠褲。
服色不僅僅是民族的某種徽記,它還強化著特定人群的集體意識,例如,本身并無善惡貴賤之分的色彩,在加入各自民族有關于宗教信仰的習俗中把善惡的意識反映到色彩中,便具有鮮明的價值特征了。比如納西族的守護神“三朵”著白衣白帽,手持白槍白劍,東巴經(jīng)中的黑白戰(zhàn)爭中,白色為善,黑色為惡。
居住在滇北一帶的納西族人聚集在川、滇、藏諸省交界的地方,這里群山交錯,風景秀麗,平均海拔在2700米左右,玉龍雪山與哈巴雪山是兩道天然的屏障,保護著勤勞樸實的納西族兒女,納西族聚集的麗江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南緣、橫斷山脈東部的滇西北地區(qū)自古以來便是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基本屬于低緯度暖溫帶的高原山地氣候,四季變化不大,干濕季節(jié)較為分明,氣溫在12.6-19.9℃,這樣尤其是玉龍雪山的高海拔導致了山頂終年積雪,納西族人服飾相比較于滇南地區(qū)的民族服飾更加注重防寒保暖性,這種常年在積雪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了對于白色的崇拜。
白族聚集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氣候?qū)儆诟咴撅L季候,可分為南亞熱帶、中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六個氣候帶,一般情況下是河谷熱、壩區(qū)、高山寒。東南部平均氣溫14.7-19.0℃,大理州地處橫斷山脈南部的西南端,主要屬云嶺山脈和怒江山脈,從西到東、由南向北依次為志奔山、三崇山、五寶山、雪斑山、老君山、羅坪山、無量山、點蒼山、太極頂、哀勞山、馬廠東山、九頂山、雞足山、臭水南山、五頂山等。白族人崇尚白色孝要使用白布,以從頭到腳全身披白麻著為大孝。
基諾族的男子服飾顏色以原色為主,是尊重自然的心態(tài)表露。間或以黑、紅、藍色條點綴。男子穿白色或藍色肥褲,裹白綁腿,包青布或白布頭帕。白色上衣的前襟和袖管上綴飾紅、藍色或紅黑色花條。婦女服飾的顏色既漂亮又別致。女子習穿藍、紅、黃花條或白色上衣。在眾多的色彩中間往往加進寬窄不同的黑、白中性顏色,使整個服裝顯得華麗而又協(xié)調(diào)。紅布鑲邊的黑色短裙,和肩頭濃重的黑、藍色相映襯,使中間部位的條式花紋更加鮮明,美觀大方。婦女戴黑、紅色條紋或白布帽。
因此,在尚白和尚黑兩大集團中,“衣飾選用崇尚的色彩;巫師穿對應色彩的法衣;選黑夜或白天做祭祀活動禮;祭牲選用對應的色彩;祖靈放置的地方對應裝飾的色彩,巫師穿著的對應色彩的法衣。其意都在追溯自己的祖先是來自黑世界或白世界,在傳統(tǒng)意識中其所崇拜的黑色或白色是神圣的、吉祥的,對自己具有驅(qū)邪避害的保護力量。
對于大多的少數(shù)民族來說他們的居住地并不是獨立存在的,這些臨水而居,依山而存的民族不僅在地域上有著相近鄰的關系在文化的溝通上更是相互吸收借鑒。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生存地域在他們的地域和文化出現(xiàn)重合的時候,這些民族也是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容納彼此。例如瀾滄的拉祜族與傣族、布朗族與傣族、哈尼族與彝族等地居住的混居民族,他們在保有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時更多的是吸收和利用臨近民族的文化。
中國南方有許多的創(chuàng)世神話,在這些創(chuàng)世神話中,這些神話的載體大多數(shù)是以服飾來作為載體,而服飾的顏色也就成為了各個民族選擇的一個重要的方面,特有民族的服飾中大多數(shù)是以黑色或者白色為主要色,但是我們在這些主要的顏色中還有其他的顏色作為輔助色出現(xiàn)。
由此可見,民族服飾上的色彩應用,具有復雜得多的文化內(nèi)涵。而其中“辨族別異”的標識功能是明顯的。在傳統(tǒng)社會里,民族與民族,甚至同—民族不同支系不同等級的“別異”,都是意義重要的,在西南的千山萬壑中隱匿生活著形形色色的民族,歷史上有過無數(shù)的征服與被征服、兼并與同化、流亡與爭奪等等記錄,各自自足封閉的文化心理傳統(tǒng),使他們對異族或異文化有一種天然的戒備心理?!胺俏易孱?,其心必異”。為了對異群體的人顯示文化的區(qū)別,服飾即是一種最直觀的標志。黑白兩色為對比度最強的色,黑白爭戰(zhàn)也就代表著兩個部族群體的對立,而相應的服飾,則代表著不同群體中人們的角色意識和文化認同。
[1]華曉林.中國古代民族志[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3.3.
[2]楊鎮(zhèn)圭.白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7.
T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