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杰
所謂高效課堂,我理解的就是教師和學生花費最少的時間,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最佳效果的課堂。打造可以事半功倍的歷史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努力追求的夢想。
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的能夠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希望能夠與大家分享:
方法一、教學內(nèi)容問題化
教學內(nèi)容問題化就是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yōu)榉治龊徒鉀Q問題的過程,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歸宿。要在知識的關鍵點、能力的增長點和德育的滲透點設計一些有價值的、具有綜合性和拓展性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和解析,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輕松愉快的掌握歷史知識。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注意:
1.不可過度設問,泛泛而問或無疑而問。因為過猶不及,無效提問會大大削弱教學的有效性。
2.教師設計問題要具有探究性、開放性、貼近學生的實際。
例如: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根據(jù)需要我設計了以下問題。
(1) 紅軍長征的原因是什么?
(2) 長征開始的時間和事件標志
(3)長征的經(jīng)過(學習過草地的內(nèi)容時,可以讓學生回憶上小學時候?qū)W到的一篇語文課文——《金色的魚鉤》。然后教師再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4)長征的轉(zhuǎn)折點(遵義會議)
(5)兩次會師的時間.地點.部隊.
(6)長征勝利的意義
(7)長征的實質(zhì)
(8)什么是長征精神?今天我們重提長征精神有沒有必要性?
這些問題就像一把把鑰匙,每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進行學習探究,很快就能對本課的歷史知識有了清晰的把握,從而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方法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景
新課程課堂教學結構的基本特征是“在情景中展開,在活動中推進”?!熬实恼n堂教學不在于教師講的精彩而在于學生學的精彩”。歷史知識過去性的特點,遠離學生,歷史又不能再現(xiàn),更不能重演。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多種教學情景、想出多種辦法拉進逝去的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來保持學生的興趣。
這一方法,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展示,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
例如:在學習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時,有許多表現(xiàn)抗日戰(zhàn)爭題材的影視作品。利用這些資源我設計了很多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將學生置身于抗日戰(zhàn)爭的大背景之中,讓學生在欣賞影視作品的時候,感受抗日戰(zhàn)爭的滾滾硝煙,仿佛身臨其境,儼然是一個個抗日小英雄在戰(zhàn)斗。自然而然地,學生對所學的學習內(nèi)容就會產(chǎn)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方法三、關注學法指導,讓學生“會學”
歷史知識有很多需要記憶,學生如果光憑死記硬背去記憶眾多的歷史時間、重要的歷史人物,掌握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是件很難的事情。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探索出幫助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記憶歷史知識的時候我經(jīng)常教給學生用諧音聯(lián)想的方法記憶歷史知識:
例1:《新航路開辟》一課中,對于其中涉及的四條航線和四個航海家,學生們總是容易搞混淆。
迪亞士————好望角 達伽馬————印度
這兩個知識點容易弄混淆,那么我們就這樣記憶:迪——好,反過來是不是好迪,學生們馬上就想起了一個洗發(fā)水的廣告詞“好迪,好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边@樣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同學們很容易就記住了。而對于第二個航線,我們反過來也可以這樣記憶;達——度即大度,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記憶,達——印度即到達印度都可以。
例2:記憶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的八個國家,我給設計成:英法美德意(得意東北方言喜歡的意思)日奧
例3: “廈廣福上寧波”《南京條約》的五個通商口岸想成一個叫廈廣福的人去寧波
例4:法國革命家羅伯斯比爾記憶成蘿卜絲皮兒
例5:馬克思和恩格斯1844年相會在巴黎的時間,想成馬克思恩格斯的一雙大手一把死死地握在一起,結成革命的友誼。
方法四、課堂小結練習拓展化、升華化
通過對課堂小結練習的拓展化,升華化的訓練,使教學在完成既定目標后,又引發(fā)了學生新的思考,進而產(chǎn)生新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新的思維興趣。
例如:在學習三國時期諸葛亮“治蜀”一目時,從課本上學生只能了解到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這時,教師還可以講一個關于“饅頭”的故事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相傳,諸葛亮帶兵打仗,遇到了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河,無法渡過。軍中有人提議殺幾個少數(shù)民族的頭領,用“蠻頭”(當時把西南少數(shù)民族稱為蠻人)祭祀河神。諸葛亮沒有同意,他命令人把羊頭外面糊上白面代替“蠻頭”。為了不引起少數(shù)民族的不滿,諸葛亮又把這種用白面羊頭制成的假“蠻頭”改寫成了“饅頭”。后來北方人吃的一種面食也叫“饅頭”。聽過這個故事,很多學生一看到饅頭,就聯(lián)想到了諸葛亮。在學生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產(chǎn)生強烈探究欲望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課后搜集有關諸葛亮的故事,準備在下節(jié)課中交流,通過學生交流搜集到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一系列故事,學生不僅對諸葛亮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提高了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而且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并在生生交流中達到了信息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再例如:抗美援朝
復習抗美援朝的意義時,大多數(shù)教師可能習慣于讓學生站在中國的立場上來分析。如果略作改變,從較為廣闊的視野進行設問:朝鮮戰(zhàn)爭對國際格局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然后啟發(fā)學生從朝、日、美、蘇、中等角度思考,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外作業(yè))
學生通過課后的探究可能得出如下結論:給美國在戰(zhàn)后的全球稱霸政策當頭一棒;蘇聯(lián)既避免了與美國的直接沖突,又兵不血刃地鞏固了遠東戰(zhàn)線;推動了日本經(jīng)濟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加劇了朝鮮南北雙方的對立;導致了中美之間20余年的敵對;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等。
通過以上這些方法的訓練,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泰戈爾說:“最好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不僅要會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掌握了最恰當?shù)膶W習方法,才能在知識的海洋里更加輕松自如的遨游,才能使我們的歷史課堂變得更生動、高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