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梓昕曹澤偉
曹澤偉教授從寒論治非糜爛性反流病驗案1則
●嚴梓昕1曹澤偉2
非糜爛性反流病為消化科常見疾病,臨床診療時多見從肝胃不和、濕熱中阻等角度治療。曹澤偉教授根據(jù)當代人的發(fā)病特點,從脾胃虛寒產生本病的角度,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結合四診、病史,辨證論治,運用溫中健脾,散寒降逆法治療,效果顯著。
非糜爛性反流??;脾胃虛寒;溫中健脾,散寒降逆
非糜爛性反流?。╪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為胃食管反流?。╣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種重要分型,是指的是胃及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包括燒心、反流等主要癥狀,但無內鏡下食管黏膜損害以及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表現(xiàn)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1]?,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發(fā)病機制主要為抗反流防御機制降低、食管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等相關。治療上較多采用抑酸藥、促動力藥物治療。
而NERD目前并無統(tǒng)一的中醫(yī)病名,根據(jù)其主要的臨床癥狀,比如∶反酸、胸骨后燒灼感、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難、咽部異物感等,可將其
歸為中醫(yī)“吞酸”、“吐酸”、“噫醋”、“胸痹”、“噎膈”、“嘈雜”、“梅核氣”等范疇。2010年《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中認為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外邪入侵、起居勞逸不當、素體稟賦不足或久病體虛所致的脾胃虛弱是本病的重要病因;將基本病機概括為肝膽失于疏泄,胃失和降,導致胃氣上逆[2]。
曹澤偉教授是天津市南開醫(y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yī)師,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主要致力于研究各類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從醫(yī)30余年,臨床經驗豐富。認為臨床中除了肝胃不和、濕熱中阻,脾虛食積,膽熱犯胃等原因導致反酸、燒心的發(fā)生,各種原因致使脾陽虛,陰寒內生也可以出現(xiàn)上述癥狀。筆者有幸跟師學習1年余,得曹師諄諄教誨,收獲頗豐,現(xiàn)將曹師從寒論治非糜爛性反流病的經驗總結如下。
隋代巢元方則從上焦停飲及中焦宿冷方面論吞酸。在其所著《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若上焦有熱,則胸膈痞滿,口苦咽干;有寒則吞酢而吐沫”。同樣,主張用溫熱之法治療本病的醫(yī)家有金元時期的李東垣,程杏軒所著《醫(yī)述·吞酸》引用李東垣的觀點∶“吐酸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辛熱療之必減?!痹俚矫鞔鷱埦霸涝凇毒霸廊珪ぞ碇幻骷るs證謨·嘈雜·論治》中論∶“脾胃虛寒嘈雜者,必多吞酸,或兼惡心,此皆脾虛不能運化滯濁而然,勿得認為火證,妄用寒涼等藥?!闭J為吞酸的發(fā)作與脾虛不能運化相關,不能妄用涼藥,加重癥狀;同時外寒犯胃也可導致吞酸的發(fā)生,如《景岳全書·吞酸》云∶“凡肌表暴受風寒,則多有吞酸者,……故凡寒氣一入,則胃中陽和之氣,被抑不舒;所以滯濁隨見,而即刻見酸,此明顯系寒邪犯胃也。”所以治療時宜寒者熱之的正治法。古代醫(yī)家對本病論述較多,也有從熱或者從肝、肺等臟腑論治者,無論從什么角度,只是病因論述的的兩個不同方面,關鍵在于臨證時仔細把握患者四診情況,進行辨證論治。
曹澤偉教授在大量的臨床治療中發(fā)現(xiàn),NERD的發(fā)病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而老年患者中脾胃虛寒證者多見。曹教授認為現(xiàn)代人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的改變、社會心理壓力增加都是本病發(fā)生的原因。今時之人起居不慎,衣著單薄,寒溫不調,嗜食生冷、飲食不規(guī)律或因精神壓力大,憂思傷脾,導致脾胃陽氣受損,虛寒內生,加上隨著年齡增長,陽氣漸衰,或者素體脾胃虛弱,加上外有寒邪侵襲等,均能影響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產生疾病。脾胃為后天生化之源,中焦陽氣人體生命活動中十分重要。清·程應旄在《傷寒論后條辨》中闡釋道,如若胃陽虛,會致中氣失統(tǒng)攝,膻中不宣發(fā)正氣,則“六府無灑陳之功”,會導致各種病證的發(fā)生。曹師認為本病的發(fā)病總以脾胃虛寒為本,寒濕、痰濁凝聚、熱郁為標。本病病機為脾胃虛寒,運化功能失常,脾不升清,胃不降濁,氣機升降失和,胃氣挾濁陰上逆。
治療上重視健運脾胃,采用溫中健脾,散寒降逆之法,選方用藥多用理中湯、黃芪建中湯等溫補脾胃合烏貝散制酸止痛為基礎方加減治療,臨證時根據(jù)患者病情隨證加減藥物治療。
患者王某某,男,52歲,2016年10月21日就診。主訴∶ 反酸燒心伴上腹脹痛1年余。病史∶ 患者于1年前因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間斷反酸、燒心,伴上腹部脹痛,偶有噯氣、胸骨后痛及咽部不適感。曾就診于外院消化內科,行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食管黏膜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并給予抑酸、促胃動力藥物治療,癥狀未見明顯緩解。今日就診于我院門診,刻診∶患者精神焦慮,面色萎黃色黯,訴時有反酸、燒心,伴上腹近胃脘部疼痛,喜溫喜按,進食生冷或受風寒后加重,偶有吐出清水痰涎,伴食欲減退,進食量為以前的2/3,伴氣短乏力,伴咽部不適,無吞咽困難,平素畏寒,手足不溫,多加衣物不能緩解,大便稀溏,每日1-2次。舌淡苔白邊有齒痕,脈細弱。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非糜爛性反流病;辨證為∶脾胃虛寒證;治法∶溫中健脾,散寒降逆。方藥∶炒白術15g,茯苓15g,陳皮10g,生姜15g,蘇梗10g,干姜6g,附子6g,枳殼10g,烏藥10g,黨參15g,黃芪20g,浙貝母15g,海螵蛸15g,厚樸10g,顆粒劑,日一劑,早晚各一次,每次200ml水沖服,共7劑。并囑患者注意保暖,不穿緊身衣物,禁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戒煙禁酒,夜間反流明顯時可適當將床頭抬高15-20cm,保證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悅。二診(2016年10月28日)∶患者訴服用上述藥物7劑之后,反酸、燒心明顯減輕,上腹部疼痛緩解,乏力氣短改善,且納食增加,畏寒肢冷改善明顯,大便為軟便1日1行?;颊甙Y狀改善,效不更方,僅去大辛大熱的附子,中病即止,以免過藥,繼續(xù)服用7劑,服用方法同前。后遵循溫中健脾之法,以上方加減,繼續(xù)服用1個月后諸癥基本消失。
按語∶非糜爛性反流病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本案例中根據(jù)四診情況,將患者辨證為脾胃虛寒證。方藥中以附子補火助陽、干姜溫中散寒為君藥,輔以生姜溫中散寒,振奮中焦陽氣;黃芪、黨參益氣健脾,共為臣藥;海螵蛸與浙貝母相伍,制酸止痛。白術健脾益氣燥濕;茯苓健脾利水滲濕;半夏燥濕化痰,且能和胃降逆;陳皮能理氣行滯、燥濕化痰;以上藥物既增強燥濕化痰之力,且杜生痰之源;佐蘇梗以理氣寬中,暢脾胃氣機;厚樸、烏藥、枳殼溫中行氣止痛;全方以溫中健脾,益氣和胃以固本,行氣、降逆、制酸、止痛以治標,佐以祛濕化痰,兼清郁熱。全方標本兼顧,是以脾氣健運,胃氣通降,中焦得溫,則疾病向愈。曹澤偉教授從寒辨證論治非糜爛性反流病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作者單位: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2010級;2天津市南開醫(yī)院消化內科)
[1]林三仁,許國銘,胡品津,等.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共識意見.胃腸病學,2007,12(4):233-239
[2]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胃食管反流病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J].中醫(yī)雜志,2010,51(9):844-847.病機則多數(shù)從脾胃升降失常與肝胃失和立論
嚴梓昕(1991~),女,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中醫(yī)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為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