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雙林(安順學院,貴州安順 561000)
古籍《茶經》與茶圣陸羽
伍雙林
(安順學院,貴州安順 561000)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葉的國家,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上,圍繞茶形成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文化體系,這就是茶文化,其具體表現就是形成了一系列有關茶文化的文藝作品,比如文學作品、音樂舞蹈藝術等等,這些都充分反映了茶文明的發(fā)展程度,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了解該時期社會文化提供了重要幫助。說到茶文化,我們必須對茶經和陸羽進行有效認知,其在中國茶文化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擬從陸羽創(chuàng)作《茶經》的歷史背景分析入手,結合《茶經》的相應特點和內涵,從而有效分析《茶經》和陸羽對今天茶文化的作用和意義。
古籍《茶經》;茶圣陸羽;唐代茶文化;文化體系
在茶文化傳播過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到其中的代表和內核,而茶經就是最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恫杞洝肥俏覈鴼v史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著,也是集合了所有有關茶的描述。因此,當前如果我們能體系化研究《茶經》和陸羽,則能夠為我們在今天有效發(fā)展茶文化提供重要幫助。
我國種植和品嘗茶葉的歷史可以從神農氏開始,根據陸羽在茶經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很早就已經形成了對茶和茶文化的深入研究。之所以在唐代出現茶經,一方面是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繁榮時期,穩(wěn)固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為茶及茶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生存的基礎和空間。而另一方面則主要因為在這一時期,飲茶逐漸從貴族生活發(fā)展成為大眾生活習慣,茶文化逐漸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相融合,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為什么有陸羽完成了茶經著作,實際上,這與陸羽的人生經歷有很大關系,正是其豐富的人生經歷,為茶經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幫助,陸羽的一生與茶葉、茶文化及整個茶學有著重要淵源。出生于開元時期的陸羽,經歷了唐朝最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唐朝的繁榮達到了頂端,在這一歷史時期,人們生活富庶,而飲茶之風也逐漸盛行。陸羽所生活的地區(qū),是我國的江漢平原,這里也是茶文化發(fā)展盛行的地區(qū)。根據相關歷史記載,陸羽一生坎坷,充滿挫折,陸羽自幼遭到父母遺棄,后被龍蓋寺的禪師所撫養(yǎng),正是這一機緣,為陸羽了解茶文化提供了重要基礎。
在我國飲茶習慣成為大眾行為之前,茶主要是僧人品嘗,因此名僧在飲茶和茶文化方面有著重要心得感悟。正是陸羽被名僧所收養(yǎng),在這里,他不僅學會了佛學理論,同時也對茶有了深層次了解,陸羽從小就掌握了很好的茶藝技術。在公元746年,陸羽結識了竟陵太守李齊物,后被李齊物所賞識,這成為了陸羽一生重要人生轉折。公元752年,陸羽結識到了文學大家崔國輔,并與其成為至交好友,經過崔國輔的指點,陸羽的學問大大增加。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陸羽離開竟陵,來到浙江的湖州,而湖州地區(qū)是我國極其重要的茶葉產地,在這里,陸羽不僅接觸到了各種與茶相關的生產技藝和茶文化,同時也將自己對茶的興趣和愛好進行深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陸羽逐漸將自己對茶的研究,融入到文化之中,從而為后期茶經創(chuàng)作提供了重要基礎和前提。
在唐朝,飲茶逐漸大眾化,茶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和習慣當中,但多數人將飲茶只是看做一種生活習慣,并沒有將飲茶和茶與文化相融合,同時關于茶的情趣也未能形成深刻感悟和有效認知。而陸羽則不同,其成長過程中,茶及茶文化對其有著重要熏陶,同時陸羽自己對茶也有著重要感情。因此,陸羽便將自己對茶的了解、認知和具體感悟進行匯總,從而創(chuàng)作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著《茶經》。從公元760年開始,一直到公元792年,長達三十多年的歷史,陸羽都在湖州一帶生活,在這里,其對各種有關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深入研究,為體系化研究茶文化知識,陸羽親自種茶,同時跑遍了各個產茶區(qū)域,其對茶及茶文化的研究,細致到了茶樹生長的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其土質狀況等等,甚至連茶樹的特點都進行了體系化研究。
陸羽在編著茶經的過程中,傾注了大量心血,同時也將自身在茶及茶文化研究方面的心得和經驗進行了有效整理,整部茶經從初稿編纂到終稿形成,歷經二十余年?!恫杞洝返男纬桑粌H是唐朝時期茶文化發(fā)展日益成熟的表現,更是飲茶習慣日益大眾化的重要表現。而陸羽之所以能夠成為茶圣,并且創(chuàng)作出專著茶經,這與陸羽的成長環(huán)境有著重要關系。可以說,其成長背景決定陸羽能夠對中國茶文化進行有效總結。
古籍《茶經》的產生,從根本上反映出我國茶及茶文化日漸成熟,同時其已經成為獨立的學科,同時這也為我們研究和了解中國茶文化提供了重要幫助。而古籍《茶經》的出現,也為中國茶文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通過對茶經進行深入研究,我們發(fā)現其主要特點為創(chuàng)新和精神。因此,我們必須對茶經的特點和內涵進行深入分析。
2.1 古籍《茶經》的相應特點分析
整部茶經中涵蓋了與茶相關的各種關聯元素。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與茶相關的專著,所以整部著作中,我們能夠看到與茶葉生產相關的所有細節(jié)。其中談到,種茶時,要掌握栽培技術,同時也要選擇良好土質。而茶經中也提到關于茶樹的人工種植的理念。在茶葉采摘上,其中提到要精致茶葉,以及茶葉加工制作的相關方法,盡管現階段我們在茶葉生產加工過程中,更多使用的是全新技術,但以往茶葉制作的精神和內涵,仍然值得我們有效借鑒。在茶具選擇上,其也提出了相關建議,包括選擇實用美觀的茶具,其對茶具的質量和實用性有著極高要求。在本書中,對各類型茶具也進行了相應闡述,包括各種茶具適宜于那種類型的茶,陸羽都做了詳細的闡述,由此可見陸羽對整個茶經認知和理解的完善度。
談到茶,最重要的就是煮茶和飲茶的過程,在茶經中,記載了陸羽對這一細節(jié)的具體認知。他認為煮茶的時候,要使用好的水源,要選擇不能被污染的水,在煮的過程中,要充分注重對火候的把控,最好使用木炭來煮茶。在飲茶過程中,陸羽提倡要將這一過程與人的道德修養(yǎng)緊密關聯起來。在陸羽看來,飲茶的重要作用不僅是為了解渴生津,同時更是對人內心世界問題和困惑的有效解決。此外,更為關鍵的是通過飲茶能夠有效激發(fā)人的精神,讓飲茶人在心情平靜的同時,具備享受生活的心態(tài)。最后,在茶經中,陸羽融入了必要的精神內涵,這是茶經之所以能夠傳世的重要原因,通過融入精神內涵,從而將飲茶過程發(fā)展升級為一種文化。在陸羽看來,品茶的過程是人們生活理念不斷成熟,同時也學會享受生活的過程。一直以來,我國的茶文化之所以能夠形成獨立的文化體系,無疑與我們使用正確的對待理念有很大關系。
2.2 古籍《茶經》的具體內涵分析
作為我國第一部茶學專著,在研究其具體內涵時,主要從其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入手。首先,整部茶經中最重要的內涵在于其中充分、體系化融入了情感和品格,在陸羽看來,飲茶能夠有效提升人的道德修養(yǎng),同時有效陶冶人的綜合情感,因此其首要倡導的就是人們要注重自身品德和價值內涵的塑造。而注重自身品行和道德理念的塑造實際上就是中國茶文化的內涵,也是在今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并有效繼承的。
此外,茶經中融入了豐富的儒家、佛家思想和價值理念等,陸羽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名僧的指點,同時也結交了一系列儒家名士,這些人對陸羽的綜合觀念和人生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影響,這些理念最終都充分融入到整部茶經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因此也成為該著作的特點,因此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理念。所以在其對茶文化的敘述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所容納的中國傳統文化。
無論是古籍《茶經》,還是茶圣陸羽都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內容,也是我們想要真正了解茶文化的關鍵元素。在多元文化發(fā)展的今天,受各種西方文化沖擊,傳統茶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正在經歷較為嚴峻的時期,在這一系列形式和背景下,我們想要做好其具體繼承,就必須選擇恰當合適的載體和要素,茶經無疑就是其中重要的象征。
通過有效研究茶經和認知陸羽,能夠讓我們看到其對健康生活理念的有效倡導,因此我們在今天必須注重自身正確價值理念和規(guī)范的塑造,通過樹立正確健康的價值理念,從而實現我們自身的健康和發(fā)展。通過其中有關茶的豐富記載,能夠幫助我們深入、全面了解茶文化,同時培養(yǎng)相應的茶文化內涵和知識。
我國有著豐富的茶文化,同時更是世界上茶葉的發(fā)源地,但從當前茶葉國際貿易開展狀況看,由于我們缺乏豐富完善的內涵融入,當前我國的茶葉產業(yè)建設極其落后。因此在今天我們要充分結合茶經的內涵,有效發(fā)揮茶文化在茶葉產業(yè)建設中的作用和價值,通過深化整個茶產業(yè)開發(fā)鏈條,從而實現茶葉產業(yè)開發(fā)價值。當然在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研究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體系化融入,還要結合時代特點,對其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通過正確對待世界多元化發(fā)展趨勢,從而促進中國茶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體系當中,從根本實現《茶經》的具體價值和意義。
在多元文化發(fā)展的今天,傳統文化遭受著巨大發(fā)展壓力,從根本上看,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缺乏有效的傳統文化展示資源。正是這些外在資源的缺失,使得很多人無法直觀有效的感知傳統文化內涵。因此,在今天,我們想要體系化了解傳統文化,就必須尋找到傳統文化的外在展現。因此,深入了解茶文化及相關文學作品,能夠幫助我們從根本認識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內涵,同時也對同期歷史進行有效了解。通過有效了解茶經,能夠幫助我們對中國傳統茶文化形成全面認知,同時,對陸羽進行充分了解,能夠以茶圣的視角了解茶文化的發(fā)展體系。同時也為我們在多元文化發(fā)展的今天,探索到繼承傳統文化的方法和思路。
[1]高旭暉.陸羽《茶經》的歷史影響與意義[J].文史天地,2013(8):119-123.
[2]宋伯胤.陸羽《茶經》的傳播與接受[J].社會科學,2014(6):51-54.
[3]黃志浩.關于陸羽《茶經》中飲茶觀點的研究[J].茶博覽,2015(13): 27-32.
[4]趙大川.茶圣陸羽在余杭著茶經考[J].農業(yè)考古,2015(19):96-99.
[5]錢大宇.茶陸羽《茶經》對“茶的效用”論述的啟示[J].農業(yè)考古, 2016(1):125-129.
貴州省科學技術廳、安順市人民政府、安順學院三方聯合基金項目“黔江中學時期古籍書目數據庫建設”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黔科合J字LAK[2013]05號)
伍雙林(1977-),女,貴州鎮(zhèn)寧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古籍整理與保護、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