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鳳
寡淡的日子,心常常被一座老宅蕩起陣陣漣漪。
“離家千萬里,難忘故園山水”。故鄉(xiāng)的老宅在我心里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離家的無數(shù)個夜里,我時常沿著熟悉的夢徑回家,看看魂牽情繞的老宅。它依然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安詳,淡然,一如冬日的暖陽在眼前慢慢地鋪展。每當此時,我周身便會涌動出一股暖流,就像經(jīng)不起點染的宣紙,濕了一滴,就衍開一片……
老宅很老,老的連爺爺也不知道它具體建造于何年,只知道到我這一輩人,老宅已經(jīng)傳承了六代人。其實老宅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泥巴夯實的土墻,皮面風化脫落,粗糙不平?;仪嗌耐呃憷镩L滿了青苔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在風中寂寞的搖曳。老宅的窗戶都是木質(zhì)的,方狀木條豎著八根,橫著兩根,像蜂巢一樣,一格一格的均以卯榫相接。這種窗戶在故鄉(xiāng)叫欞子窗,鑲嵌在斑駁的黃土墻上,色澤黝黑,古樸而莊嚴。老宅四間正屋外加靠西墻的一間廂房,門框很矮,個稍高點的進屋須得低頭,熟悉的人常常閃一下身子,如果不注意就會碰傷額頭。屋里比屋外深下半尺多,因此地面常年陰暗、潮濕。就是這樣,據(jù)爺爺說老宅還是當年村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好房子了。記憶中老宅最怕下雨,一下雨全家人就忙活開,大家一齊盯著哪里漏雨,拿臉盆、碗什么的接著。別處漏點到無所謂,炕上漏雨最煩人,攪得人沒法睡覺。如果下雨再刮風,屋頂上的瓦片往往就被風掀起,七零八碎的,爺爺和父親就忙不迭地冒著風雨踏著梯子爬到屋上用石塊壓住,風嗚嗚的,雨刮得人睜不開眼,但一定要壓住,壓不住甚至會把整個屋頂被掀飛。每次壓完后,全家人跟著舒一口氣。后來上學讀到杜甫的詩:“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就很容易進入詩的意境,但又很懷疑:彼情彼景,又怎么能寫得出詩??!
西廂房一般是倉庫,除了剩糧食外還堆滿了農(nóng)具。那時候我家的老母雞就愛鉆到廂房里下蛋。小時侯,一聽到母雞“咯咯噠”叫,就趕緊往廂房里跑,然后就撿到一個帶著溫度的雞蛋,興高采烈的跑到奶奶那放到笸籮里,攢夠了十個,就拿到集市上去賣。有時家里沒有油、鹽了等錢用,攢三五個也去賣。記得奶奶經(jīng)??茨闹浑u臉紅了,快下蛋了,抓過來摸摸,看看今天有沒有蛋,摸著有了就囑咐我們在廂房口看著,千萬不要讓雞把蛋下到外面街上的草垛里。
老宅里的日子是恬靜而其樂融融的,一家人的生活雖然貧窮卻充滿溫馨,大人們一天到晚在外面辛勤的勞作,我和兩哥哥則呆在家里寫作業(yè),并擔負著家里雞鴨豬羊等牲畜的添水喂食任務(wù)。老宅偌大的院子里,母親開墾了四五塊小菜地,里面分門類別栽種了韭菜、西紅柿、黃瓜、扁豆等蔬菜。院子中央還有一顆高大的老槐樹,樹根已拱出了地面,樹皮好像龜裂的黑土地,但枝頭依然遒勁茁壯,七股八權(quán)如一只巨大的手,似要擁抱蒼穹,攬月九天。每年到了五月,槐花盛開時,老槐樹整個樹冠宛如被籠罩了一層薄薄的紗帳,那鋪開蓋地的潔白,濃得化不開的馨香,常使我生出在云中穿行,在霧里漂浮的感覺,把我的童年熏染得酣暢淋漓。我和哥哥們都對老槐樹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因為它不光有一樹迷人的槐花,更重要的是年年還能吃到奶奶用槐花做的槐花糕。每到這季節(jié),奶奶就用長桿子從樹上折下半筐槐花,然后用水洗凈,撒上面粉、白糖、摻上紅豆,蒸出一鍋噴香的槐花糕。那甜甜的香,晶瑩剔透的白和其中綴紅的美,常讓我們吃得小肚皮鼓得像只青蛙。當然,最讓我印象深刻和感到幸福的是,炎炎夏日,吃過晚飯,在老槐樹下鋪一張涼席,旁邊燃起一堆草糠,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乘涼的情景。通常是奶奶和母親談?wù)撝掷锏尼樉€活,父親認真聽著收音機里單田芳說的評書,我和哥哥們則纏著爺爺講故事。爺爺點上一鍋旱煙后,煙霧裊裊升騰而起,故事就繪聲繪色開講了,什么美猴王大鬧天宮、劉關(guān)張三戰(zhàn)呂布、岳飛精忠報國等等。我們總是聽得入了神,要知道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歲月里,爺爺?shù)墓适鲁闪宋覀冏詈玫木袷臣Z。我們躺在涼席上,一邊聽著故事,一邊仰望著滿天繁星,任思緒和遐想在深邃的蒼穹乘風遨游,似脫僵的野馬,自由地馳騁、狂奔,迷糊中不知不覺已進入了夢鄉(xiāng)。
流年似水,歲月悠悠。在老宅時的那段美好、快樂的時光,心靈是那么的寧靜、安穩(wěn),生活是那么的充實與愉快。但歷經(jīng)無數(shù)四季輪回、風霜洗禮的老宅,漸漸淹沒在了時空的年輪里,近在咫尺的往事也風干成了記憶。但無論如何不能忘卻的是,老宅曾用它健壯的軀體,為我們的祖輩兒們遮風擋雨;為我們的父輩兒們努力地支撐著家園;為我們小字輩兒們付出了全部的能量。我和哥哥們相繼考上大學后,好像一窩羽翼豐滿的雛燕,一個個飛離了曾經(jīng)哺育過我們的老宅。代課執(zhí)教了一輩子鄉(xiāng)村小學的父母也趕上國家好政策,被轉(zhuǎn)正并允許攜帶爺爺奶奶調(diào)到了縣城。一家人搬離老宅一晃已有二十幾年了,去年奶奶離世后,按照鄉(xiāng)俗喪事我們再次回到故鄉(xiāng)。眼前的老宅,被一把銹跡斑斑的冰冷大鐵鎖緊緊鎖住破敗不堪的宅門,里面的一切仿佛都與世隔絕。一條碎石鋪成的小路曲徑通幽,屋內(nèi)桌椅靜靜地躺在角落兒里,墻壁上布滿了厚厚的灰塵和蜘蛛網(wǎng),泛黃的春聯(lián)還支離破碎地殘留在門框上,米缸上貼著爺爺用毛筆寫的一個大大的“?!弊郑﹃栃毙钡赜痴赵诎唏g的土墻上,鋪著草席的火炕上還依稀彌漫著當年的氣息。老宅就這樣靜靜地呆在那里,它看上去楚楚可憐,老態(tài)龍鐘,象個飽經(jīng)滄桑、風燭殘年的老人,可他仍頑強地支撐著,任憑殘風霉雨對它侵襲腐化,一如既往地廝守著那片故土,它仿佛在期盼著什么,固守著什么。我知道,因為這里曾有一群老老少少,他們血脈相通,唇齒相依,休戚與共。
如今,老宅真的是老了,如同一片搖搖欲墜的枯葉,飄零在不經(jīng)意的回憶中,蹣跚在子夜神傷的殘夢里,無聲無息的懸掛在我及家人的情弦的深處,每次念起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依然在繼續(xù)前行的生活。老宅,讓我牽掛的老宅,即使你已化為一片荒野,我也一定要去捧一坯黃土,告訴我的孩子這里是我一生最留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