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于澤
核心提示:釋放一直被壓抑的對藝術、審美的追求,才是從眾的奧妙所在。
前些日子有機會赴京,順便到什剎海轉(zhuǎn)了一下,路過煙袋斜街,猛然間看到一塊鼻煙招牌。這是一家天津老字號,門口立著一個正在往鼻孔里抹鼻煙的清代裝束塑像,店里展示著各種鼻煙壺,進進出出的顧客還不少。
但這家老字號主打的,其實是鼻煙??催^清宮戲的都知道,清朝人喜歡將鼻煙抹在鼻孔內(nèi),然后爽爽地打個大噴嚏。鼻煙跟卷煙一樣,也是煙草制品,是把煙葉與冰片、麝香、薄荷等中藥材研成粉末,所以雅稱“聞藥”。據(jù)那家天津老字號宣稱,他們傳承的聞藥已經(jīng)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既然傳承鼻煙,自然就要生產(chǎn)和出售鼻煙壺。
在《馬未都鑒寶》欄目上,收藏家馬未都最近感慨說:“很奇怪,不知道什么原因,鼻煙跟鼻煙壺現(xiàn)在又重新流行起來了?!蔽以诒本煷苯挚吹降木跋?,證實了他的這個判斷。僅這家天津老字號,就在全國28個城市開辦了60多家連鎖店,而且還在持續(xù)擴張中。鼻煙一直被我們視為歷史陳跡,而鼻煙壺也被人們當成收藏品,但現(xiàn)在鼻煙和鼻煙壺大有“前度劉郎今又來”之勢。
對于鼻煙和鼻煙壺的重新流行,馬未都給出的解釋是:現(xiàn)在全國各地公共場所禁煙了,抽煙容易引起別人反感,吸鼻煙不會影響到他人,所以有些人開始選擇吸鼻煙。
這種解釋有幾分道理,但馬未都看到的是鼻煙的重新流行,而我看到的是鼻煙壺成為一種時尚。明萬歷年間,傳教士利瑪竇將鼻煙傳入中國,初時并無特制容器。清初,皇室于紫禁城內(nèi)特制鼻煙壺,皇帝時常拿鼻煙壺賞賜大臣。后來,鼻煙壺實用功能弱化,演變成一種用料考究、融入諸多工藝元素的文玩,飛入尋常百姓家。
鼻煙壺在中國社會的流行,緣于老百姓有吸聞鼻煙的日常需要。玻璃、瓷等普通材料的使用,也推動了鼻煙壺的普及。鼻煙壺小巧精致、宜于把玩,也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大眾的藝術審美需求。更通俗地講,鼻煙壺很好玩,這是它在清代普及的深層次原因。一只好的鼻煙壺,今天能拍出兩三百萬元的天價,說明這小東西極為討喜。現(xiàn)在鼻煙和鼻煙壺重出江湖,買者之意不在鼻煙,而在乎鼻煙壺工藝之可玩賞也。
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看,經(jīng)濟越發(fā)達,各種文學、藝術、工藝在社會上也越有市場。藝術品亂世賤如土,而在盛世則貴如金。明末蘇州有唐伯虎等“吳中四才子”,因為那時蘇州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清中期揚州出了鄭板橋等“八怪”,也是因為揚州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經(jīng)濟發(fā)達,社會文化消費需求旺盛,看戲聽曲的、買賣字畫的,甚至為亡故考妣求取行狀墓表的,皆多如過江之鯽。
流行的根源是一種社會從眾心理,但從眾不是目的,滿足一直被壓抑的對藝術、審美的追求,才是從眾的奧妙所在。不要貶低普通人的品位,說他們不懂藝術與審美。我出生在農(nóng)村,猶記得我家老房子的大門、窗戶和梁柱上,都雕有各種神仙瑞獸。春節(jié)貼的各種年畫,雖然被歸入民間工藝美術范疇,但老百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多講究。這種講究深入各種細節(jié),各種民俗的、工藝的東西也就繁榮起來。
現(xiàn)在中國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起來了,一些瀕于絕跡的舌尖上的美味、茶道、工藝美術品逐漸復活,日趨繁榮。走在北京大街上、地鐵里,男女老幼佩戴各種掛珠手串,可謂稀松平常。在武漢,有一定規(guī)模的珠寶文玩市場已有好幾個。雖然在武漢還看不到鼻煙壺流行的跡象,但很多人的生活開始講究起文化來了。人們在生活中追求一些藝術審美、玩賞的文化元素,這是日??吹靡娒弥摹#ㄖc雜志2017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