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波
手洗廁所,是日本中小學的必修課,每天擦洗廁所等于拜神修行。
我認識的一家日本公司的社長,他每天早上7點鐘到公司,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打掃廁所。這位社長已經(jīng)70多歲,他的公司有100多位員工,主要為豐田汽車公司生產(chǎn)汽車零部件。老先生打掃廁所,完全不戴手套,而是跪在地上用手洗。有一次我問他,你為什么不請一個清潔工,而是每天自己親自打掃呢?他回了我一句話,說,這是因為廁所里有財神。
在我們中國人的印象中,廁所是一個骯臟的地方。于是,我們形成了一個習慣,越是骯臟的地方,越是不好好打掃。原因很簡單,我們把廁所只看作是一個排泄的地方,而沒有把它看作是一個有文化的地方。
日本人不是這么想。這位社長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說日本古代有八個神仙,有一次應邀一起去蓬萊仙島赴宴,結(jié)果財神因為上廁所,沒趕上寶船,等他趕到蓬萊仙島時,七個神仙已經(jīng)舉杯歡宴,而且沒給自己留位子,于是躲到了廁所里面。所以,日本的寶船上只有七位神仙,而不是八位。
老社長講的故事,是日本著名的七福神的故事,我聽出來是中國古代“八仙過海”的故事的翻版。他這么一說,把八仙為何變成了七仙的原因講清楚了。只是沒有想到,第八個神仙,也是最重要的財神,居然被弄到了廁所里面。那么,財神居住的地方,你不每天把它弄干凈,財氣自然不會來。所以,老社長每天擦洗廁所,其實是一種燒香拜神的修行。
廁所神還主管收獲,在日本一些地區(qū),迄今還保留著這么一個風俗——一家人坐在廁所前的一張草席上,向廁所神致意,每人吃一口飯,表示領受了廁所神的恩賜,期待全家平安,子孫滿堂。
日本人對于廁所的崇拜,可以從他們給廁所取名看出來。日文中,廁所被稱作“御手洗”。在中國的漢字中,“御手洗”的“御”,多用于和皇帝有關的東西,譬如說皇帝的印章叫“御璽”,皇帝的寶座,叫“御座”。所以,漢字傳入日本后,他們把廁所也加了一個“御”字,如同尊敬皇上一樣尊敬廁所,可見,日本人重視和尊敬“廁所文化”的程度有多深。
現(xiàn)代的日本社會,也有人把廁所叫作“トイレ”,這是外來語,是根據(jù)英語的廁所發(fā)音改變過來的。所以,大家去日本,要找?guī)脑?,你只要用英語的廁所單詞發(fā)音,日本人全會給你指路。如果你用一個“WC”,估計100個日本人中,98個人是不知道的。但是你如果手寫“御手洗”三個字的話,那么會顯示你特有品位。因為,日本人會把“御手洗”當作有文化內(nèi)涵的叫法。而“トイレ”只是一般的叫法。如果你將廁所直接叫做“便所”,那絕對是會被當成山溝溝里蹦出來的鄉(xiāng)下人。
日本人喜歡待在廁所的另一個原因,是工作壓力過大。坐在馬桶蓋上休息一下,可以找回人生的禪意,以此得到放松。
日本著名的舞臺設計家、雜文小說家妹尾河童先生曾經(jīng)寫過一本關于日本廁所的散文書,名為《窺視廁所》。書中共詳細介紹了五十個私人家中廁所,廁所的主人有作家、演員、企業(yè)家等各行各業(yè)的人。妹尾河童先生對這些廁所做了仔細的描述,并畫出了各個廁所的俯視圖。里面的廁所令人大開眼界,廁所里裝飾著主人收藏的瓷器、雕塑、八音盒甚至還有名畫和古董,充滿了藝術情趣。
(劉振摘自《羊城晚報》 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