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曙光
外鄉(xiāng)人所說的鳳凰古城,當?shù)厝私秀?zhèn),因蜿蜒流經(jīng)的沱江得名。名雖曰江,其實只是一條山間溪流。大山里的泉水汩汩匯聚至此,便有了十數(shù)丈寬窄。水至清,且有魚。江底水草豐茂,長長地隨波飄搖。魚蝦悠游其間,并不十分地懼人。江上有捕魚的無蓬小舟,舟頭懶懶地寐著魚鷹。清晨,漁佬兒揮舞長篙將魚鷹撲撲地趕到江心,捕得三五斤雜魚,便爬上碼頭,隨手往哪個大戶人家的伙房一扔,找家茶館喝茶去了。
小鎮(zhèn)的房屋,多依江而筑,臨江一面用山里伐得的粗木支撐,江上或?qū)Π锻ィ茟野肟?,故名吊腳樓。湘西乃至滇黔一帶,山高水深,大城小鎮(zhèn)每每這般依江構(gòu)筑。沱江水面不寬,兩岸吊腳樓依次排開,清冽江水夾在其間,恰似綴玉的帶子。密匝匝擠在山窩里的小鎮(zhèn),于是便有了幾分靈秀氣。
很多年后,有位叫艾黎的新西蘭記者說,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縣城,其中一個便是鳳凰。
一
如作考據(jù),古鎮(zhèn)大約是因朝廷屯兵戍邊而慢慢興起的。所謂戍邊,初衷是威懼苗民,結(jié)果還是防范土匪。疆域的勘劃,對多數(shù)皇帝來說都是一樁糾結(jié)的心事。從志向上說,祖上史冊上載過的、自己兵馬踏過的,都該劃歸國家的行政版圖;從治理上說,桀驁不馴的族群、冥頑不化的部落,又得筑墻阻隔、駐兵布防,難以并入皇上的心理版圖。從行政版圖上看鳳凰不是邊陲,與國境隔了莽莽蒼蒼的十萬大山;從心理版圖上看鳳凰真是邊鎮(zhèn),一道逶迤綿延的南長城將生苗熟苗斷開。古鎮(zhèn)的駐兵,就是為了鎮(zhèn)壓苗民造反的。只是,當?shù)氐耐?、苗兩族,雖系南蠻族群,其性并不悖烈,決無與皇上分庭抗禮的野心。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雖常與朝廷有隙,偶有興兵北進之意,大多也就是壯膽吆喝一陣,到頭來等朝廷招撫使節(jié)一到,授方大印送套官服,也便樂顛顛地扎寨為王了。中國歷代的民族紛爭,多為土地捐稅貢奉之類,像十字軍東征那樣為信仰打得曠日持久沒休沒止的,幾乎沒有過。
當年從中原調(diào)來的軍隊,屯居下來并無戰(zhàn)事。偶爾進山清剿土匪,去浩浩蕩蕩一隊人馬,捉一兩個青壯漢子回來,五花大綁,背上插塊標牌,上書某某匪首,耀武揚威班師回營。擇日將捉來的人拉到江邊灘涂,一刀將頭砍下,算是就地正法。滿城人看手起刀落,熱血噴得一地,覺得有味。久而久之,砍頭便成了古鎮(zhèn)的一種儀式、一個節(jié)日。雖然古鎮(zhèn)人能把每一天都過成節(jié)日,但砍頭這個節(jié)日是不能少的。如果隔了一段日子沒去江灘看砍頭,鎮(zhèn)里老少便覺得少了什么,甚至有好事者會跑到城外兵營抗議。兵營里的人照例會拖延幾天,然后又進山捉人。
兵營是禁地,當?shù)仄矫耜J入,按律也當殺頭。但當兵的要娶妻生子,子孫要營商活命,幾代人下來,早已兵民“團結(jié)如一人”。入鄉(xiāng)便隨俗,誰還會守著朝廷的規(guī)矩過日子?
日子長了,兵營里男丁漸多,鎮(zhèn)上的漢族女子不夠娶,便只好進山將苗族女子娶進城來。血緣一雜,風(fēng)俗也便混了。苗年到了,滿城人過苗年;春節(jié)到了,滿城人過漢節(jié)。清晨去江邊,滿江都是石頭上搗衣的女子,著漢服佩苗飾,一江的銀飾叮當,一江的山歌飛揚。如果不是鎮(zhèn)里的居民,弄得清每個婦人的來歷,僅憑服飾和長相,是分不清哪個是苗家妹哪個是漢族女的。每年三月三,苗族趕邊邊場,以歌傳情,看對了眼踩踩小伙子的腳背,于是心領(lǐng)神會,一閃便消失在樹叢里。其中的小伙子,好些便來自鳳凰城里,有些還是在籍的軍人或富家子弟。其中一些苗家女子,也因此嫁到城里,相夫育子,沒多久便一口漢話。
至于軍人們從中原帶來的節(jié)俗,不僅一樣沒有落下,往往比在中原老家更加繁縟。好些儀式,因為苗家女子的操持,有意無意添進了一些苗人習(xí)俗,更加莊肅和講究。古鎮(zhèn)的日子,過得平緩也過得平淡,天下再大的事傳到這里,也便成了談資和掌故,激不起多少漣漪。平和的時光難免寂寞,鎮(zhèn)里人便變著法子把日子過得熱鬧。先是逢節(jié)便過,小節(jié)當作大節(jié),苗節(jié)當作漢節(jié)。過節(jié)便是你宴我請,便是走街串戶,再寂靜的日子,也會鬧騰起來。小小一個沱江鎮(zhèn),往上數(shù)三代,家家戶戶都是親戚,不是姨親便是表親,再不濟也是結(jié)拜親。反正一過節(jié),便是傾城的串聯(lián)聚會、恣酒宴樂。每個節(jié)都是把一個日子過成一串日子,等到彼此把客請遍,這個節(jié)才算過去。細數(shù)鳳凰一年苗漢兩族的大小節(jié)日,鎮(zhèn)里人差不多一年到頭都在迎節(jié)過節(jié)的日子里。
黃永玉先生的長篇小說《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開篇便是寫鳳凰城里大戶人家過節(jié)請客。小說寫了四五萬字,要請的客人還沒有進門,由此可見古鎮(zhèn)人過節(jié)的講究。且不說春節(jié)這樣的大年節(jié),就說端午,那氣氛、那排場別處也難得一見。包粽子的粽葉,男人們要去找又寬又嫩的,包出的粽子才有棱有角有看相,蒸出來才有濃濃的青葉香。菖蒲和艾蒿,也要到人蹤罕見的深山里去采,要挑又高又硬撐的那種,掛在大門邊才會顯眼,過完節(jié)風(fēng)干了做藥效果才好。至于朱砂和雄黃,則要早早遣人去礦上進,而且去的人要公認的可靠。如果哪年進的貨質(zhì)次價高,滿城人都會跳著腳在街上罵,這家人便在鎮(zhèn)里待不下去,趁某個日落月未升的傍晚,悄悄地溜出城外。此一去,即便還回來,那也是垂垂老矣的年歲。
端午節(jié)女人們頭上扎的枙子花也講究,要清晨剛采下來顏色潔白如玉的那種,要香味又馥郁又幽遠的那種,而且要從長得乖的賣花姑娘籃子里去挑。端午前后的古鎮(zhèn)上,總有從鄉(xiāng)下來的賣花女在青石街上走過,模樣乖乖的,聲音也乖乖的。夜雨洗過的青石板,映得出姑娘的身影子,花香滿街,清亮水靈的叫賣聲滿街……當然更講究的還是賽龍舟,鼓要響,舟要靚,漿片扎實人要壯。即使是岸上做啦啦隊的小媳婦大姑娘,也要衣鮮臉光身材妖。男人不能在水里輸了力氣,女人不能在岸上輸了樣子。賽完龍舟,不論輸家贏家,一齊跳進江里捉鴨子,算是賽事的犒賞。一江的當?shù)芈轼?,一江的青皮后生。鴨子嘎嘎叫,女人咯咯笑,滿江的熱鬧傍晚還息不下來。
再說重陽,在鳳凰也是一個極莊肅的節(jié)日。原本當年的駐軍就山外遠來,祖屋祖宗都在千里之外,重陽佳節(jié)必然置酒設(shè)壇叩首遙拜。清中以降,朝廷戰(zhàn)事頻仍,小鎮(zhèn)雖天高皇帝遠,并無侵擾,但鎮(zhèn)里的青壯后生卻三五一邀,乘船經(jīng)沅水出山,在外當了兵。一方面為報效國家,一方面也是為躲避山里靜寂難挨的日子。去的人多便死的人多,不管是否已經(jīng)馬革裹尸歸返家鄉(xiāng),家中后輩總要登高祭拜丟在外面的魂靈。背一壺谷酒,抱一捆茱萸,爬上南長城高高的烽火臺,酒灑一地,萸插滿臺。遠眺蒼山如海、殘陽如血,近看野菊滿坡、金燦一片。兵營里的號角嗚嗚吹起,隨涼涼的晚風(fēng)四散開去,那份遼闊與蒼涼,侵人骨髓。
二
歲月荏苒,有如山里泉水,不激不湍,悠悠長長一年流到頭。
盡管一整年都滾在節(jié)慶里,時間長了還是缺少興味,尤其是血氣方剛的少年們。孩提時可以上山采野果,夏天酸酸澀澀的野李、野莓,秋天甜甜爽爽的野梨、野栗,山里的誘惑總讓人流連忘返。孩提時還可以下河捉魚蝦,溪水里的硬殼蟹,江灘上的楞子魚,讓你在水里一泡就是一整天。孩子們原本就要上私塾,古鎮(zhèn)上有錢無錢的人家,對發(fā)蒙讀書這事看得重。孩子要貪玩逃學(xué),不僅要小心私塾先生的戒尺,還得仔細家里長輩的竹棍。哪天先生夾個包袱上了門,一頓飽飽的竹棍是躲不掉的,一根青竹棍打成涮把也是常有的事。有時候東家的孩子連累了西家,一連好多家,半邊古鎮(zhèn)都是挨打孩子殺豬般的哭號。不過孩子沒記性,第二天照例是躲先生逃課。
日子在這躲躲逃逃、打打號號里過去,只一晃孩提變作了后生。等到長成翩翩少年,除了少數(shù)人家要把孩子送出山去上洋學(xué)堂深造,尋常人家就不逼孩子讀書了。只要不當私塾先生,讀書在鎮(zhèn)上的用處并不大,即使上私塾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記賬當掌柜那點事,哪個私塾生都干得下來。只是想干這活的少年并不多,想著幾十年后自己就是老爹老叔的那一副樣子,心中很是鄙棄。當然也可以選擇去南長城那邊的兵營里當差吃餉,但那兵不兵民不民匪不匪的樣子,少年們同樣看不上眼,誰要真去了,也必定是家有苦衷萬不得已。于是只剩了走向山外一條路。從鳳凰經(jīng)麻陽到浦市,眼前便是浩浩蕩蕩的沅江。那是一條寬闊而又湍急的大水,經(jīng)常德入洞庭,走漢口至上海,想去哪便可去哪了。鳳凰出來的少年,大多走的是這條水路當兵赴向戰(zhàn)場。當然也有出來求學(xué)的,老的如熊希齡,少的如黃永玉,但大多數(shù)不會選擇求學(xué)這條路,因為讀書一來家里要有錢,二來自己要有才,而當兵只要有膽子就行。鳳凰城里長大的少年,打小看慣了砍頭,自然不缺出生入死的膽魄。沈從文打小聰穎,且生性文弱,是再好不過的讀書料,可他走出家門的第一選擇,依然是吃餉從軍,跟著地方軍閥的隊伍,在沅水上游的山地里轉(zhuǎn)悠了好幾年。
比沈從文更早的一輩又一輩少年,有的血戰(zhàn)東南海疆,有的命殞西南邊陲,漸漸掙下了一個響亮的名頭——“竿子軍”。在血肉橫飛的戰(zhàn)場,“竿子軍”代表驍勇善戰(zhàn),代表視死如歸。兵士相見不報名號,只說“竿子軍”三個字,便能獲得十分的尊敬。追溯鳳凰少年的不惜命不懼死,或許與屯兵的歷史相關(guān),諸多少年的先輩,原本就是血戰(zhàn)歸來的勇士;或許與苗漢通婚的血緣相關(guān),諸多少年的血管里奔涌著苗族人彪悍強蠻的血性;或許還與征剿不絕的匪患相關(guān),諸多少年眼看著土匪們赴死的慷慨從容,“過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這生死輪回的想法讓少年們把殞命疆場看得十分豪壯……
在這前仆后繼的人流中,歷史只記住了一個田姓的總督,后來鎮(zhèn)守云貴延綿不絕的大山,算是朝廷對竿子軍最重的封賞。那些被歷史忽略了的萬萬千千的鳳凰少年,大多沒能活著回歸古鎮(zhèn)。家里人悲慟過后,便想到當?shù)孛缱逵形讕熩s尸的習(xí)俗,于是延聘巫師遠赴疆場,將家中子弟的尸體趕運回來。據(jù)老輩人說,朝廷一場大戰(zhàn)下來,無論贏輸,月夜里回鳳凰的官道上,成群結(jié)隊都是趕尸的隊伍。趕尸由此成為鳳凰及周邊一個興旺的職業(yè)。不僅民間,史料上也有趕尸的記載,只是究竟如何能讓死尸夜行數(shù)十里,而且即使三伏天也不腐,其技已不可確考。
沈從文曾在一部小說中寫道:“一個戰(zhàn)士,不是戰(zhàn)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xiāng)?!闭f的是鳳凰人對家鄉(xiāng)至死不渝的眷戀。后來黃永玉將這句話作為墓志銘,刻在了沈先生的墓碑上。如依鳳凰少年們從軍的史實,也為他們寫句話刻上墓碑,那應(yīng)該是:“一個戰(zhàn)士,即使戰(zhàn)死沙場,也要回到故鄉(xiāng)!”
懷了戰(zhàn)死之心卻并未馬革裹尸的也有,如那位著名的陳姓將軍,后來擁兵做了湘西王的師長陳渠珍。民國初年的地方軍閥,身份十分尷尬,對政府要擔保境綏靖之責,對民間要司建設(shè)發(fā)展之職,而軍費糧餉、執(zhí)政用度政府卻又不能保證,大多只能自謀自籌。陳師長綏靖湘黔邊區(qū)數(shù)縣,便在此設(shè)卡收捐,甚至運桐油販煙土。土匪猖獗了發(fā)兵剿匪,土匪弱小了又歃血結(jié)盟,送槍贈彈,不想讓土匪絕了蹤跡。后來好些學(xué)者說將軍是湘西土匪王,顯然不對,只有他鎮(zhèn)得住湘西土匪倒是不錯的。陳將軍也在鳳凰倡新校、設(shè)郵局、立錢莊之類,好些文明的生活,都是在將軍手上開啟的。傳統(tǒng)的妓院煙館、私塾酒肆,新式的郵局劇院、銀行學(xué)校,混雜在沱江鎮(zhèn)里,也是一份特別的繁華。士紳因之視其為湘西家長。民國時代,三湘家長、三晉家長、三桂家長,大都是土生土長、擁兵自重而又蔭庇桑梓的地方軍閥,其利其弊的歷史功過,至今仍難以評說。
就在這位殺人如麻而又愛民如子的將軍身上,發(fā)生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早年將軍駐兵川藏,認識了一位叫西原的藏族姑娘。烽火三月,他們卻在雪山草地愛得如火如荼。然天不假年,西原早夭,將軍痛如剜心。后來在他自撰的《艽野塵夢》中述及西原,依舊如泣如訴,讀后讓人掩卷唏噓。由此見出鳳凰乃至湖湘少年至真至純的性情。與陳將軍同一時代的倒袁都督蔡松坡,同小鳳仙那一曲絕唱,亦驚世駭俗傾倒了幾代人。更令人感嘆的是湘軍大將彭玉麟,自小喜歡外婆的養(yǎng)女梅娘,家中不允,梅娘外嫁,不久抑郁而死。彭將軍一生放不下這位亡故的戀人。青燈孤影,夜夜以畫梅表達無望而且無盡的追念。戎馬倥傯的一代名將,竟在軍帳下為梅娘畫下整整十萬幅梅花,即使只是一萬幅,也是世上絕無僅有的苦戀呵!從古至今,還有比這更鐵骨柔腸、凄絕哀婉的愛情美談?
三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脾性。其心篤實,其情專注,其性剛烈,不唯鳳凰男子,女人亦然。不論漢族苗族,心有所許,身有所屬,便是一生一世的事。如有變故,那便生是男家人死是男家鬼,必定弄出些節(jié)烈的故事來。好些女子并未出閣,只是學(xué)堂里、城墻邊私訂了終身,或者是兩家長輩延聘中人換了個八字,一旦男方有變,女子便在城里丟了顏面,只留下尋死尋活一條路。院里的水井、江邊的深潭、山頂?shù)臄嘌?,便是她們選擇的去處。鳳凰的節(jié)烈故事,一代一代多如童謠。事發(fā)的人家雖然痛惜,卻并不失顏面,在城里從此抬不起頭來的,反而是情變節(jié)失的男家。山城里孩子野,縱然是有錢有勢講面子的大戶,閨中女孩也不會像山外人家那樣高墻深院地鎖著,一天到晚城里城外、山上山下,難免青梅竹馬,難免生米煮熟。只要孩子認了,大人也多依從,并不太做棒打鴛鴦的事。只是一旦男家變了,事情就變得十分嚴重。
鳳凰苗族的女子,碰上這等事反倒從容。小姐妹三五個在一起一商量,然后派個長相標致的去約那個變心失節(jié)的花心郎。只要出來了,便在劫難逃,茶里酒里乃至凳子上,都被姑娘們放了蠱。放蠱是苗族女兒護身的秘術(shù)。將大山里的各種毒蟲捉來,用瓦罐在火上焙成粉末,裝在隨身攜帶的小瓶子、小盒子里,遇上歹人或花心郎君,用指甲挑一點點在飲食里,那人便被放了蠱。被放了蠱便自此茶飯不思,沒精打采,無端地消瘦下去。多厲害的郎中也配不出解藥,只能眼睜睜看著病人枯槁而死。放蠱與趕尸,是鳳凰周邊苗族人秘不示人的技術(shù),發(fā)達的現(xiàn)代科技仍未完全解密。趕尸完全絕跡,技藝想已失傳。放盅據(jù)說偏遠的苗寨還有。早幾年聽一位朋友說,一個收金絲楠的商人,看上了苗寨里的一棵古楠木,寨里人不賣,他便雇人月黑風(fēng)高夜偷偷伐了。寨里人沒讓他把樹運走,仍舊當神樹供著,但商人不久便病了,大小醫(yī)院查不清楚是什么病,怎么治也不見好。有人說是得罪了樹神,有人說是被放了盅。
四
沅湘一帶,自古乃蠻荒流徙地,中原文化的影響,大多來自幾位悲悲戚戚的謫貶詩人。宋明以降,雖有碩儒入湘會講,但也是在督撫所在之地,與藏在近千里外大山里的鳳凰,沒有什么牽扯。鳳凰與中原文化的融通,還是因為屯兵。當年遠道而來的兵士中,也有些讀書人,流傳下來便成了一條文脈。清中以降,鳳凰人才輩出,不只軍人,文人也一輩勝似一輩,及至民國,偏安一隅的小鎮(zhèn)竟然文事繁盛。大學(xué)者陳寅恪的祖父陳寶箴,曾署辰沅永靖道,攜家眷寓居古鎮(zhèn),至今鳳凰老城里,陳家的宅子還顯赫地立著,艷紅的夕陽一照,靜穆蒼老里透著尊貴。陳家尊貴不在其祖父后來官至巡撫,而在父兄數(shù)人皆為文化大家。陳先生自己不說,其父陳三立文冠晚清,為名重一時的“同光體”領(lǐng)袖人物。其兄陳衡恪,世人所稱的師曾先生,則是國畫大師,雖辭世甚早,其藝術(shù)成就,亦當時無雙。后來成為一代宗師的齊白石,對其一直懷有師承敬意。陳家祖籍不在鳳凰,但寓居的這一年多,鳳凰對陳家,陳家對鳳凰,彼此的影響應(yīng)是當時后世所少有的。
那時節(jié),鳳凰出了很多人。所謂“出”,一是出去,二是出現(xiàn)。鳳凰的名人大都是走出山外才出現(xiàn)的。山里的學(xué)養(yǎng)與歷練,山外的舞臺和機遇,讓鳳凰人不可思議地出名,而且一出便一鳴驚人,熊希齡、沈從文、黃永玉等莫不如此。我至今仍覺得,熊出任民國總理有點陰差陽錯,在那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局里,溫文爾雅的熊總理,實難有甚作為。但作為教育家和文化人的他,影響卻至深至遠。他創(chuàng)辦的香山慈幼院,培育了一代代國之棟梁,至今還是北京最好的幼稚園之一。在醴陵創(chuàng)辦瓷器研究所,專攻釉下五彩,一時間醴陵瓷聲名鵲起,幾壓瓷都景德鎮(zhèn)。撰寫中國陶瓷史,醴陵的釉下五彩是繞不過去的;說及釉下五彩,熊總理是繞不過去的。
從文從軍閥部隊出走,跑進北京沒有多久,便以小說紅透半邊天。當時文壇左翼、右翼、新月、鴛鴦明爭暗斗,卻被一個從山里走來、沒有學(xué)歷沒有背景的文青占盡了風(fēng)頭。沈先生以洗練而優(yōu)雅的文字,和西南白話典麗而鮮活的修辭,洞開了西南山地下層人群的原生相,發(fā)掘了苦難人生里的寬容、堅韌和溫情,表達了一種順天由人而又悲天憫人的作者態(tài)度,為“五四”以降的白話文學(xué)畫出了人性的新貌相,奉獻了文體的新范本。后來,沈先生放棄創(chuàng)作,專注服飾研究,成為中國服飾史研究的絕對權(quán)威。這種中年轉(zhuǎn)行的內(nèi)在誘因,大抵還是少小時苗族服飾留下的美麗印象。沈家有苗族血統(tǒng),先生的創(chuàng)作,苗族文化的影響亦是入血入骨的。
沈先生晚年回鳳凰,是由家鄉(xiāng)子弟蕭離陪同的。時間不長,因為家鄉(xiāng)人的熱情拜訪,獨處的時光也不多。少小離家暮年還鄉(xiāng),先生的感慨應(yīng)該良多,但似乎都藏在了心底。先生在京辭世,家人和家鄉(xiāng)人將先生葬回了鳳凰。在沱江邊一片僻靜山坡上,立了塊青石的墓碑。碑上是黃永玉和妻妹張充和的手跡。張寫的是“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尾字相綴便是“從文讓人”,算是對沈先生一生的禮贊!墓及碑其實都小,不經(jīng)人提示,路人是注意不到的。不想被人打擾,大約是先生和家人共同的心愿,但如今的游客不絕如縷,先生是不得清靜了。
與表叔的儒雅敦厚相反,自稱為“湘西老刁民”的黃永玉大恨大愛、大俗大雅、我行我素,智慧之極不避小巧,本色之極不避鄙陋,吃自己的飯偶爾也管藝壇的事,畫自己的畫間或也罵時局的娘,鳳凰文化最生猛鮮活的一面,為先生所獨得。黃先生少為鬼才,老是精靈,做人作畫,擔得起放得下,在近百年的人生行程中,無論時局的洪流如何驚濤駭浪,他始終是一根大山里沖下的浮木,縱然隨波起伏,卻不失一份自己的安定。作為畫家,其才華豐沛而詭異,不僅國畫油畫、木刻雕塑,無不本色當行,而且各類代表作品,總于簡潔的藝術(shù)表達中透出寬厚而機敏的人生諷喻。作為作家,其才情充裕而質(zhì)直,詩歌散文、小說雜感均不擋手?!短栂碌娘L(fēng)景》《比我更老的老頭》等篇什,必當流傳久遠。長篇小說《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乃當代中國當代最雍容的小說,《紅樓夢》式的氣派,《追憶逝水年華》式的節(jié)奏,頗具傳世大作氣象。前幾年出版《黃永玉全集》,原定只出美術(shù)部分,我堅持要連文學(xué)一起出。如今全集十四卷,八卷美術(shù)六卷文學(xué),算是等量齊觀。先生是大畫家,亦是大作家,其文學(xué)和藝術(shù)的成就,當互不相讓。
黃老先生近十數(shù)年在鳳凰住得多,自己設(shè)計的玉石山房和奪翠樓,都建在沱江鎮(zhèn)風(fēng)景絕佳處,其建筑風(fēng)格與古鎮(zhèn)老建筑諧和,似乎意在為古鎮(zhèn)補白添彩。先生對古鎮(zhèn)的依戀有甚于他人,他確乎并不滿足于用畫筆和文字為老鳳凰記下不衰敗、不坍塌、不消失的樣子,還希望以自己的呼吁,讓古城以其本來的模樣,在霽月日影的輪轉(zhuǎn)中存活一百年、一千年……
五
我第一次去鳳凰,是八二年秋天。那時游客甚少,即使有三兩個慕沈先生之名前來的,也侵擾不到古鎮(zhèn)的寧靜和居民的生活。沱江悠悠一脈,水量雖不豐沛,水質(zhì)卻清冽透亮,誘人掬水直飲。漁舟閑閑地泊在江邊,魚鷹立在船頭靜靜地瞌睡。吊腳樓里住滿尋常人家,傍晚炊煙裊裊,繼之喚孩子回家吃飯的呼喊和責罵此起彼伏。再后來去鳳凰,這些光景就沒有了,江邊一走,便陷在酒吧酒樓的紅塵里。滿城褪色的紅燈籠,如舊日風(fēng)華敗落的站街女,令人莫名地敗興。
有回過年我去鳳凰,為了接待我,葉文智夫婦冒雪駕車,撞在了高速的水泥墻上,差點出了車禍,我心中十分歉疚。而他正是鳳凰旅游的開發(fā)者。我并不迂腐地抵制一切旅游開發(fā),古屋要修繕,居民要生活,一個再偉大的古城,子孫們也不能守著古屋餓肚子。再說,如今的游客,也大多為出行找個由頭,并不真對古城有多少興趣。鳳凰被稱“愛城”,好些人便為了尋“愛”而來。當然這也無可厚非。我所心疼的,只是古鎮(zhèn)像被人用洗潔精一遍又一遍地擦洗過,那點歲月的包漿,斑斑駁駁地全被褪去了。分明是一件真古董,現(xiàn)在卻怎么看都是贗品。當年因屯兵征剿而興起的古鎮(zhèn),如今因幽閉美麗而存續(xù),如果擦去了那份歲月積攢的清幽和樸拙,古鎮(zhèn)還真剩不下什么了。我也到過歐美好些古鎮(zhèn),像捷克的克洛莫羅夫、卡羅維發(fā)利,瑞士的蒙特勒、琉森,雖然都是上百年甚至幾百年長熱不冷的旅行度假勝地,但走進去、住下來,你還是尋得見一些歲月的光影,喚得起對一些舊時人事的懷想……
其實,我并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寫下這些文字,更沒想到過誰會去閱讀。只是隨手隨心地往下寫。及至行文過半,才意識到我所記述的,乃是我自己心中的鳳凰,是我在史料、掌故、美術(shù)、文學(xué)中,以及我第一次到鳳凰看到的那些人臉、聽到的那些呼喚、聞到的那些炊煙中感知的鳳凰,是鳳凰古城情當如斯、理該如是的樣子。
歲月不老,鳳凰已非。
情有所系、心有所念的外鄉(xiāng)人,現(xiàn)今入城難免會有走岔道路的錯愕。撰此舊人舊事,記此往日模樣,也算是為今時之古城復(fù)舊“包漿”吧。
責任編輯:趙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