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好產品?
How to Creat a Good Product?
產品好,一切都好。一切營銷、廣告、策劃、體驗、傳播、溝通、銷售、場景都需要有好的產品才能完美收官。不然,工作再出色,團隊再強,idea再出彩,都只能換來一場空。好產品甚至會自己營銷,自己說話,自己取悅它要取悅的人。
人人皆想得到好產品,可好產品該如何打造呢?
今天,我們都用微信,微信是款偉大的產品。它是怎么做出來的呢?“微信之父”張小龍住在七拐八拐的街巷盡頭一間小黑屋里,他的孤獨與寂寞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但是他的產品卻成為連接繁華世界、萬千眾生的基礎平臺,仿佛透過小巷逼仄的門縫,他能獨窺宇宙的深邃與玄奧。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因和長期地獄般的錘煉,才誕生了微信這樣堪稱偉大的產品。說到這里有人質疑這會不會是巧合。華為的任正非,在還沒“下崗”的概念時已被下崗兩次,43歲才創(chuàng)立了華為,他曾說:“我們這種人在社會上,既不懂技術,又不懂商業(yè)交易,生存很困難,很邊緣化。”正是長期邊緣化、隨時會被拋棄和淘汰的人創(chuàng)立了中國目前的偉大企業(yè)——華為。還有眾所周知的褚時健與“褚橙”。
所以,好產品誕生的基礎是要有孤獨、痛苦的千錘百煉的過程,歷經(jīng)磨難才能笑傲江湖,才能更堅韌、強大,不會輕易被人打敗,才會更具競爭力。
不但要忘掉盈利,還要忘掉商業(yè)模式,忘掉KPI,忘掉績效,摒棄功利,把所有的注意力專注到產品本身,等產品達到自己認為的好產品的標準時,才想到要怎么銷售,怎么盈利。喬布斯創(chuàng)造蘋果系列產品時,從來不想這些產品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贏利,定什么價,他只專注產品本身,等產品達到自己認為的好產品標準時,才想到要怎么銷售,怎么贏利。包括雷軍創(chuàng)立小米時,亦是同樣的思路與過程。如果產品從出生就考慮如何贏利,能為自己帶來多少營收,績效政策該怎么定等,很難想象這個產品還能保持著純粹、獨立。還未出生就被KPI綁架的產品,它的前景與競爭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真正的好產品,讓消費者趨之若鶩的,是消費者無法預見到的;真正讓消費者傾慕的,也一定是消費者無法想象的。比如iphone未推出時,消費者難以想象原來手機可以是這樣的,原來功能可以如此多;進口馬桶蓋,未使用之前是想象不到的,原來馬桶蓋不是冰涼的或者是套個棉套之類的,原來使用可以如此貼心便利。
不看調研,那應該看什么呢?好產品依賴的是企業(yè)管理層對消費需求、消費行為、消費心理、消費趨勢的深刻洞察和理解。好產品不需要去找消費者調研,讓消費者幫你做判斷。真正要找的是自己,好產品先要說服的是自己以及管理團隊,先讓自己滿意,自己有極致體驗后才真正達到了好產品的標準。如果連自己都無法滿意的產品,還想著依靠團隊努力、品牌積累、創(chuàng)意表現(xiàn)可以有更好收獲的,往往不切實際,沒有好的體驗很難有人為你買單。
微信第一次做內部測試時,張小龍告訴大家微信一年可以連接1億級的用戶量,大家以為他在說天書。7-11的創(chuàng)始人鈴木敏文提出做社區(qū)便利店時,每個人都認為他瘋了,因為那正是大賣場如日中天時,但鈴木敏文很清楚地看到了大賣場路程遙遠、品類管理粗放、營業(yè)時間短的弊端,力排眾議創(chuàng)立了7-11,然后7-11的模式風靡全球,遍地開花。
好產品剛出生是不完美的,甚至可能是看似丑陋的,是常人無法理解的。但如果站在更長遠的時間維度去看,或許結論就會發(fā)生改變。正如孫正義所說:“真正的價值,需要我們習慣往遠處看?!?/p>
所以,我們對一款產品先不要急著下結論,要結合當下與未來反復衡量,或許能收獲意外之喜。同時一定要給予新產品足夠的時間與耐心,再好的產品,如果沒有一定時間的展示和調整,它也是會被掩蓋的。結合很多企業(yè)的經(jīng)驗,科學的時間是:至少3個月,半年最好。
好產品的打造是艱難的,是漫漫求索之路。路上會應對很多未知的挑戰(zhàn)與困難。最難面對的未必是人才、資金、技術、而是決斷。因為在開發(fā)產品的過程中很長時間面對的都是未知,亦缺乏可供參考的樣板,領導的決斷力尤為關鍵,決斷正確將會事半功倍,團隊可以沿著正確的路徑快速實現(xiàn)目標。但決斷錯誤,所有的心血都要付諸東流,其中的壓力與糾結,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深刻感受到。所以,謀略易,決斷難。因為決斷是要真正背負責任、背負團隊命運的。
當前行迷茫時,當無力決斷時,不妨讓自己回歸到原點,找尋回自己最原始的初心,依據(jù)初心去做決斷。
好產品有了,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一帆風順了呢?顯然不是,好產品只是具備了賣座的基礎條件,但是要真正實現(xiàn)既叫好又叫座,讓產品快速被消費者接受,并且實現(xiàn)產品的價值最大化,還需要一系列關鍵動作來輔助。
(竇林毅)
(轉載自《銷售與市場》,2016年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