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2月7日文章,原題:令人驚訝的發(fā)現:中國年輕人變得不再那么民族主義了 長期關注西方媒體對華報道的人都熟知一種觀念:為迎合不斷加劇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領導人得要表現得比較強硬。太多報道都是關于展現民族主義的憤青和小粉紅等。西方媒體常斷言,這股不斷上漲的民族主義的壓力,已迫使中國政府在諸多事情上打造相應的外交政策——從南海領土之爭到應對易怒的對日關系。
但近日公布的一個新論文顯示,有關中國民族主義的那些報道或許有些離譜了。哈佛大學教授約翰斯頓在該校的“國際安全”期刊上刊登了自1998年以來,他與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一道對北京市居民進行民調的結果。從2002年開始,調查提出意在了解受訪者民族主義的一些問題,包括在多大程度上他們同意或反對以下衡量民族主義情緒的論點:即使能選擇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我仍愿意做中國公民;總體上,中國比大多數國家都要好;每個人都應該支持政府,即便政府錯了。研究顯示,北京居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并沒隨著時間推移而提高。相反,2002年至2015年,對上述第一條和第二條“強烈贊同”的受訪者比例急劇下降。強烈贊同“中國是更好的國家”的比例略微增長。
調查不僅顯示民族主義的下降,還凸顯中國年輕人與年長者相比,民族主義情緒更少一些——這與那些認為網上的年輕憤青越來越多的看法并不一致。自2002年以來,對任何鼓動民族主義的問題,1978年后出生的中國人很少像年紀大的人那樣“強烈贊同”。誠然,北京奧運舉辦后的2009年,調查呈現出巨大的民族主義浪潮,70%年輕受訪者說更愿意做中國而非其他國家的公民,60%以上的人說中國是比大多數國家都要好的國家。但到2015年,只有不到1/4受訪者對民族主義情緒表達強烈贊同。
此外,該調查還跟蹤了北京人對中國宿敵日本和地緣政治對手美國的態(tài)度。盡管在此期間發(fā)生了一系列潛在煽動性事件,但對美日持有強烈負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自2000年以來變化并不大。這些結果的潛在政治含義重大。調查表明,中國向更強硬外交政策的轉向,并非是為了回應日益增長的國內民族主義。對美國而言,對于一個新的強烈反美中國年輕人大軍的擔憂,也許被夸大了?!?/p>
(作者馬特·施拉德爾,楊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