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仙+徐曉紅
2016年12月24日平安夜,博影堂燈火璀璨,由福建省攝影家協(xié)會、上邦國際攝影俱樂部主辦的“平凡中的美麗——我眼中的造船工人”徐曉紅攝影作品展在這里開幕。福建省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潘朝陽,永泰縣委常委、武裝部長呂運祥,永泰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邵永裕,省攝協(xié)副主席吳壽華、焦紅輝等與各地影友近百人出席開幕式。潘朝陽對徐曉紅的攝影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
本次影展展出是徐曉紅船廠系列作品,作品均為她一次次深入馬尾造船廠,用鏡頭捕捉冰冷鋼鐵中的美,記錄下造船工人滿身鐵銹、任勞任怨、樸實無華、樂觀開朗、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徐曉紅的作品表達的是對生活、對勞動的熱愛。站在呼之欲出的影像面前,讓人有種靠近炭火般的溫暖。這種溫暖來自真實平凡的生活。這種原生態(tài)的勞動畫面,所有的物象、線條、明暗,都折射出濃濃的生活情趣,面對當下各種風光、藝術攝影、追求所謂大片的攝影界,徐曉紅用自己專一獨到的視角,找到了自己要表達的方式,給攝影界吹送一股暖風。以勞動者為主題的攝影展,無疑是給浮躁的業(yè)界帶來一股充滿正能量的精氣神。每一幅作品描述勞動場景、造船工人真實自然的工作常態(tài),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傳達了基層生活中的藝術沖擊力與感染力,給人們以心靈上的震撼。接地氣才能還原生活本真。在徐曉紅的作品里,我們找到了攝影人的擔當與責任感。
造船廠是一個很特殊的勞動場所,專業(yè)性強,但也有許多細小的工作,比如焊接、油漆、甚至清掃雜物等,這些好像與造船微乎其微的工作,卻是缺一不可。制造一艘萬噸龐然大物一樣的輪船,這些工人的工作、生活,對外部世界都是一個謎。有著150年歷史的馬尾造船廠,曾是我國睜眼看世界的一個窗口。我國第一架水上飛機從這里誕生,這里是我國的海軍搖籃。徐曉紅懷著敬意與滿腔熱忱去探究、尋找自然生活中的美??此齐s亂無章的巨大工場,空曠、凌散,然每一個工人都有自己的崗位,許多從事著簡單的操作,或是下班后匆匆走過的身影,偶然的回眸,都被徐曉紅準確地捕捉到,在不同時間、不同光影里,凸現(xiàn)人物剛毅或柔情的美。而那些靜物,以詩歌般簡練的語言,講述平常日子的過往。
徐曉紅一次次深入馬尾造船廠,用心觀察體會,與工人真誠交流溝通,尋到了自己的攝影表達方式。隨著馬尾造船廠的搬遷,這些影像記錄便是歷史的幾朵浪花,隨著時間的推移,于無聲深處感動著人們。
柔和的燈光照射在一張張照片上,暖暖的,作品邊上,配著造船工人日常的勞動用具:焊槍、手套、安全帽、工作服等。
別出心裁的布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看出了徐曉紅的匠心獨運。站在一幅油畫一樣的攝影作品前,久久品味。油漆桶、鞋、安全帽、紅與白的油漆色塊,與真實的油漆桶、手套,在光影中形成張烈的對比。這種攝影語言,無聲勝有聲!
在徐曉紅這組作品中,展現(xiàn)的全是動人的勞動場面,甚至工人的業(yè)余生活。沒有轟轟烈烈,也不見氣派高大的輪船,然正是從這些平凡的各司其職的工人手中,完成一艘巨輪的誕生。
紀實攝影并不簡單。在徐曉紅這組專題中,不難看出她的細膩與獨到的攝影語言。根據不同場景,不同物象表現(xiàn)不同境界。把這些看似單一的題材從紀實提升為藝術精品,需要有個從物象、形象到意象的升華。
首先是物象再現(xiàn),實錄造船工人原生態(tài)的勞動生活場景,有別于一般用于新聞媒體拍攝圖像那樣。她盡力遵照客觀實情,比如工人在簡易工棚里沖澡的場面等。蹲著或站立、或彎腰,這些形成了自然的形態(tài)美。徐曉紅用鏡頭理性地呈現(xiàn)了造船工人勞動細節(jié)與瞬間肢體語言,而另一部分就是大量的靜態(tài)物品——勞動用具用品。
徐曉紅的造船廠工人攝影作品,畫面里的圖像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意識,運用自然的形態(tài)語言表達對被拍攝者的審美意趣和情緒感悟。紀實攝影不是簡單的圖解,而是從工人專注表情與勞動間隙的自然動作,透射出勞動的美與生活的美。從而激發(fā)讀者的共鳴,產生其對勞動者的崇敬與贊美之情。
造船廠是個大場景,在這個大的背景中,徐曉紅用女性細致的眼光,進入到這個獨特的群體中,捕捉到平凡中的閃光點。戴著口罩、穿著滿身鐵銹與斑駁陸離油漆的工作服等,徐曉紅將她的觸角伸入到造船廠工人的每一個角落,全方位記錄這些平凡勞動者的苦樂,展示勞動之美,生活之美。而那些看似雜亂無章,隨意涂抹的油漆色塊,都蘊含著基層生活質樸無華。
這是徐曉紅用鏡頭去解讀生活,詮釋勞動之美,帶給觀眾的也是另一種尋美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