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芳
溫州是一塊好地,一條甌江緩緩而過,不但孕育了溫州的勃勃生機,也孕育出了各種獨特的民間工藝。源于漢代的甌塑,又稱“彩色浮雕”,以桐油和泥碾細合為原料,運用堆塑技藝的手法,用于裝飾寺院、廟宇門壁和民間嫁妝品等。甌塑具有水浸不透、受燥不裂、色彩豐富、技法繁多的特點,與“黃楊木雕”“東陽木雕”“青田石雕”并稱“浙江三雕一塑”。
甌塑看似美艷,實則單調(diào)。繁雜的工序,考驗著制作者內(nèi)心的承受力。一塊選用的木板先要經(jīng)過刮灰、防腐、罩光防氧化處理,耗時一個星期左右。隨后,要選定圖稿,刷三次底色,讓它更有質(zhì)感,品相更加細膩。每刷一次底色,需要三天才能干燥。接著是著手制作泥塑,這一過程需要花費兩三個星期。等泥塑干透,再整體調(diào)整色差,把畫面整理干凈,送去裝裱。一幅完整的泥塑作品,往往需要費時一個多月,甚至半年或一年不等。在這個浮躁而功利的社會,制作甌塑的漫長過程需要抵擋多少紅塵誘惑?年輕女子青弘?yún)s一直堅守著,無怨無悔。
青弘自稱是一個流浪者,當過老師,熱愛藝術,寫詩、畫畫、云游,但最愛的還是“玩泥巴”。出身漁家的她,從小就跟著父親在田間勞作,溫潤的風激發(fā)了她對泥土的熱愛,因為泥土里能誕生一切。長大后,她選擇了甌塑,想用東海之濱的泥土塑花、造船、蓋房子……去塑造一切內(nèi)心深處渴望的東西。
緩慢的時光中,有些工藝漸漸落幕,有些工藝卻發(fā)生了很大的革新。匠人的守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破,并不對立。青弘執(zhí)著于從傳統(tǒng)中尋求新的創(chuàng)意突破,于是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探索。傳統(tǒng)的彩色油泥塑,需要一種神秘的原材料——青泥。青弘嘗試著在青泥制造過程中融入熟糯米和一種納米材料,為其增加韌性和黏性。在藝術上,她則追求一種“極簡”的藝術風格。這種畫面是安靜的,視覺淡然祥和,或孑然獨立,或受風雨摧殘而堅韌不拔,或在繁華熱鬧中遠去……總之,她的作品充滿個性,似畫非畫,亦塑非塑,無門無派,與這俗世遠去。
在人民大會堂浙江廳里,有兩幅風景壁塑“西湖全景”和“雁蕩秋色”,堪稱甌塑代表作。前者像一個秀麗、文靜、含情多姿的少女,后者則是一個雄壯、威武、粗獷豪爽的壯士。一靜一動、一柔一剛、一冷一暖、一細一粗、一濃一淡的對比效果,充分體現(xiàn)了甌塑的精湛技藝和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不但把雕塑、繪畫兩種不同特點的藝術有機結合,還借助色彩描繪出光線的強弱、色調(diào)的冷暖和深遠的空間,大大加強了畫面的藝術感染力。
精美的技藝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甌塑這種流傳了近千年的民間工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8年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古老的技藝需要傳承,需要無數(shù)默默堅守的匠人。在欲望的泥淖中,安靜的青弘如一支禪動的蓮花。她相信,只有虔誠的心指引,能吃大苦,甘寂寞,才能創(chuàng)作出藝術的精品。
在漫長的時光長河里,甌塑如一位慈悲的長者,跋山涉水,豐富的閱歷磨礪了一顆堅定的心。經(jīng)過無數(shù)個像青弘一樣匠人的慧心巧手,一團泥巴也會淡定而從容地成為不老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