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萌:留學與否不該是家長的糾結而看自己選擇
由于課業(yè)繁忙,我很少能把一部電視劇完整追下來,《小別離》是2016年里為數不多追完并有生活共鳴的一部劇。在一股留學潮中,不同的家庭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因此《小別離》應運而生。家長們把孩子送出國到底是不是為孩子好?大多數人都有誤區(qū):認為不管是不是學習優(yōu)異的孩子,只要出國鍍金,回來就比大多數本土學生強。但我覺得,出國不是擺脫中考、高考壓力的捷徑,反而在異國他鄉(xiāng),由于語言的不通孩子會接受更大的壓力。我有一位初中同學,平時學習刻苦、成績中上,只因中考發(fā)揮失常無法進入全市前三的學校,提前進入了爸媽安排的留學計劃。暑假的兩個月她好像銷聲匿跡了,原來她報了全托式英語輔導,一個人住寄宿學校、一個人吃飯、面對著枯燥的英文字母,克服著獨處的恐懼和中式英語根深蒂固的思想,最終考出了雅思 5分的成績。她臨走前邀請了我們所有人,熱鬧的氛圍下,她跟我的另外一位同學悄悄講:我覺得我待不久,但是我必須要走。果然,不到半年,跨國學習水土不服,她最終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她又一次銷聲匿跡了,這一次她選擇了復讀重新參加中考。也許,這才是適合她的一條路。
還有一位高中留學澳洲的同學,向往國外家庭的生活,希望能盡快融入當地,于是放棄了在姨媽家居住,而是選擇了寄宿家庭。沒想到中間波折不斷,連續(xù)換了兩個寄宿家庭才找到合適的。第一個寄宿家庭給她寫了整整兩頁的要求列表,酷愛陽光的她竟被要求不能在陽臺晾自己的衣服,每次離開自己的房間都需要關燈,甚至是短暫的幾分鐘。她難以忍受,轉而更換了第二個家庭,沒想到這家的主人是個素食主義者國內屬于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類型,其實寄人籬下的留學生遠沒有外人想的光鮮。
看著《小別離》中,朵朵出國的時候文潔哭成淚人,我在屏幕前也哭成淚人,感受她暫時離開女兒的心酸,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走了,我和我的父母會不會在離別的瞬間感到一絲后悔。出國對于他們來說是人生軌跡的一次重大轉變,佳妮沒考慮孩子的想法,最后還是一場空;文潔尊重朵朵的選擇,幫助朵朵找準了位置,最終得到了難以想象的寶貴財富。《小別離》并沒有打消我出國的念頭,反而讓我回想到了中學時期不自量想走捷徑的可笑想法。一個年齡階段就該做一個階段的事,我不想提前成熟過大人世界的生活,也不想在大人世界里反應遲鈍模糊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找準自己的坐標,如果世界上有捷徑,出國一定是最難的一條,但是如果選擇了,請一定不要忘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