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將軍歷盡艱辛,屢經(jīng)坎坷,幾番生死,但他總是以頑強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化險為夷,為黨奉獻一切并奮斗終生。部下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帶著濃重湖南口音的口頭禪:“共產(chǎn)黨員,除了追求信仰之外,應(yīng)該別無所求。”這正是他一生革命生涯與高風(fēng)亮節(jié)的生動寫照。這句話,李聚奎用畢生的實踐去履行。尤其最能印證之的是:西路軍失敗后他千里迢迢行乞找黨。
1926年9月李聚奎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工兵營(后編入湖南獨立第五師)。1928年7月,當(dāng)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時期,李聚奎在彭德懷等影響下,毅然參加了平江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參加的第一次黨小組會上,他堅定地表示:“我這一輩子跟黨是跟定了,黨讓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從此,無論多么艱難困苦他都不忘初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對黨的誓言。
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長征,李聚奎被中央軍委點將,由后衛(wèi)變?yōu)榍颁h,出瀟水、戰(zhàn)湘江,搶渡烏江、攻占遵義城、四渡赤水河。他組織部隊強渡大渡河,為掩護中央和紅軍主力擺脫險境、打開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師,為加強兩軍聯(lián)系和交流,李聚奎先后調(diào)任紅四方面軍紅三十一軍、紅九軍參謀長,對張國燾在紅四方面軍搞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抵制。由于張國燾錯誤領(lǐng)導(dǎo),紅四方面軍一度南下,損兵折將后再度北上。北上途中,李聚奎指揮攻占通渭城,為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開辟通路。1936年10月,中央軍委決定由紅四方面軍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執(zhí)行建立河西根據(jù)地和“打通遠方”(指蘇聯(lián))的任務(wù);11月中旬,中央軍委決定,渡河部隊組成西路軍。李聚奎與紅九軍軍長王樹聲同紅五軍、紅三十軍一起西渡黃河,遭遇到駐守甘肅、青海的馬步青和馬步芳以騎兵為主力的“馬家軍”3萬余人和10萬“民團”的瘋狂圍追堵截。李聚奎參與指揮紅九軍攻占甘肅土城、永昌等戰(zhàn)斗,予敵以重大殺傷。這些戰(zhàn)斗對配合河?xùn)|紅軍的戰(zhàn)略行動、推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起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肅黎元口反包圍戰(zhàn)斗中,他率部殊死抵抗,并協(xié)助王樹聲將官兵帶出了絕境。
1937年3月,奉命西征馬家軍的西路軍在祁連山區(qū)悲壯失敗,馬家軍騎兵撒開了一張張密密實實的大網(wǎng),圍追捕殺打散的紅軍。
紅九軍參謀長李聚奎率領(lǐng)300余人的部隊被敵人沖散,與他在一起的只剩下十幾個人。他們在祁連山的密林里流離轉(zhuǎn)徙,幾天后,因缺水?dāng)嗉Z而饑餓和病痛時時向他們襲來,最后李聚奎身邊僅剩一個警衛(wèi)員,警衛(wèi)員也雙腳凍爛,無法行走,李聚奎只好將警衛(wèi)員委托給一家老鄉(xiāng),自己孤身一人,躲藏在荒無人煙的祁連山,開始了等待和瞅準時機設(shè)法尋找中央的迢迢征途。
此時的李聚奎也已是一副病痛的身軀,更何況河西走廊距延安千里之遙……作為西路軍的高級指揮員,他的心上就像壓了一座大山,沉甸甸透不過氣來。但他給自己打下一劑強心針——即使遇到千難萬險、上刀山下火海,無論如何心中也無比堅定地只有一個強烈的念頭:絕不能脫離黨的隊伍,一定要找到黨中央,回到革命隊伍,東山再起,繼續(xù)為偉大理想奮斗!
李聚奎拄著一根棍子沿著祁連山麓艱難地向東行進。為避開敵人的搜查,他和老鄉(xiāng)換了衣服,把空槍拆散,把一枚紅星獎?wù)虏仄饋恚虬绯山谢ㄗ幽?,白天藏匿于山溝、草叢,晚上沿著無人處潛行。渴了,喝一口路邊的積水;餓了,嚼一把野草,或向民家討口飯吃;困了,就在荒野中露宿。
就這樣,在近兩個月的流亡中,李聚奎帶著一只干糧袋、一根討飯棍、一個指北針,行乞千里,機智地躲過了敵人的多次搜捕,在千里征途中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生死考驗,終于橫穿寧夏,到達隴東的鎮(zhèn)原境內(nèi)。
這天晚上,李聚奎借宿在一家騾馬店里,同幾個趕毛驢做生意的人同睡一條大炕。臨睡前,這幾人議論不休,說:“離此地100里的王家洼子住著一支軍隊,那些軍隊可真好,買賣公平,不擾商人和老百姓……”李聚奎一聽,立即振奮起來,湊過去問他們那是支什么樣的軍隊。其中一人說:“聽說是紅軍,是紅二十八軍一團的部隊。”
兩個多月了,這是李聚奎第一次聽到關(guān)于紅軍的確切消息,他頓時興奮得一夜都沒有合眼。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李聚奎便爬起來,匆匆趕往王家洼子。傍晚時分,到達王家洼子援西軍指揮部,他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回到了紅軍的行列。
與李聚奎有類似經(jīng)歷的還有開國上將朱良才、開國大將王樹聲、開國中將歐陽毅,他們也是歷盡艱險,跋山涉水,輾轉(zhuǎn)千里,沿途乞討終于到達延安,回到了革命的隊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