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平
一、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市流動人口越來越多,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規(guī)模。所謂城市流動人口,一般指“從外地流入城市,在城市中就業(yè)和居住,但不具有所在城市戶口的人”。近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據統計,王家山鎮(zhèn)流動人口已達3萬人,流動人口子女在王家山鎮(zhèn)上學的有2千多人。這些流動兒童在王家山鎮(zhèn)的就學情況如何?當然,不是所有流動人口都將子女帶到王家山鎮(zhèn)。那他們不將子女帶在身邊又有什么樣的原因呢?基于這樣一些想法,我們開展了這樣一個調查。
我們認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現狀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反映:首先是流動人口子女的學習及成長狀況,其次是流動人口的經濟及文化狀況,再次是當地學校(包括民辦學校接受流動人口子女的狀況),最后是政府的各種政策和實際措施。我們認為流動人口子女的學習及成長狀況是核心,其他三個方面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我們選擇了流動人口及其子女,公立學校負責人及任課教師,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或者工作人員作為調查對象,還調查了部分城市普通居民,希望從側面了解這一課題。
二、流動人口的經濟及文化狀況
我們所調查的流動人口主要從事服務業(yè)和打臨工業(yè),服務業(yè)居多。服務業(yè)主要是經營早點、水果、服裝生意。他們的收入以服裝業(yè)最高,其次是做早點、水果生意的人,年收入(毛收入)一般在8000~1.5萬元,而打臨工業(yè)人年收入(毛收入)一般只有五六千元,這樣的收入應該說還是比較低的。在小煤窯打工的相對收入要好一些,可以達到兩三萬。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他們普遍非常重視子女教育。但是,這種重視更多地源于一種改變貧困、奔波生活的愿望,并不看重子女文化素質的提高?!拔覀兛嗑涂嘣跊]有文化,小孩再也不能這樣了,(小孩)一定要好好讀書”,這是我們在調查中經常聽到的一句話。
在子女教育花費上,中學一般一年要花1200~1500元。小學在1000左右。有不少家長還會給子女買輔導書和工具書。學生在學校就餐,所以多數家長還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生活費。不論家庭經濟狀況怎樣,一般都表示能擔負起這些費用。
很多人反映,他們缺少時間管理教育子女,尤其是子女的學習。一位來自河南的婦女跟我們講,她和丈夫每天凌晨3點不到就起來推豆腐,做完豆腐基本就天亮了,然后趕著賣豆腐,如果好賣一般到上午10點左右回去,如果不太好賣要到下午4點左右回去,回去后還得洗衣服、做飯。晚上休息一下,到了凌晨又開始做豆腐。小孩有時間時,他們要睡覺,下午稍微有點時間,小孩又在上課,確實沒有時間管小孩的學習。
還有不少人反映自己文化水平低,不能輔導小孩的學習。應該說,文化水平低在流動人口中還是很普遍的現象,肯定不利于子女學習和教育。
三、流動人口子女的學習及成長現狀
我們調查的外來人口有不少人子女比較小,應該說這個年齡段的小孩正是非常需要父母的,從情感來看,大人應該希望小孩待在身邊??晌覀儼l(fā)現,不少流動人口的子女并不在王家山鎮(zhèn)讀書,而將子女留在家里。他們不將子女帶在身邊主要有以下幾類原因:1.自己流動性太強,不好把孩子帶在身邊。2.自己做生意太忙,沒有時間關心小孩,讓小孩在家鄉(xiāng)讀書,有爺爺奶奶管,會好一些。由此可見,流動人口這樣一種生存狀態(tài)對子女擇校是有一定影響的。3.城市消費水平太高,難以負擔小孩。這種情況比較少,但是連同上述原因可以說明流動人口的低收入影響了子女就學。4.在家上學熟人多,比較親切。
我們直接訪談的流動人口子女并不多,因此沒有得出大致結論。但是,我們在王家山中學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應該說問卷的結果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流動人口子女的學習及成長現狀的。
我們從初中3個年級5個班中隨機抽取了5個學生。每個班都有備份的問卷,由于偶然原因,有兩個班多填了一份。因此實際上共有27個學生填寫了問卷。
應該說他們都是喜歡讀書或者說不厭煩讀書的。因為,共有26個學生表明他們喜歡讀書,只有1個表明不喜歡。
所有學生都表明自己有理想。其中有6個表示想當老師,6個想當醫(yī)生,6個想考上大學,而2個想當警察,還有其他學生有諸如上太空、心理醫(yī)生等理想。應該說這些理想還是比較廣泛的,但集中在前面3種理想,尤其是前2種,還是出乎我們意外的。分析一下,這應該與他們的經驗有關。平常接觸的人里主要就是老師、醫(yī)生,所以自然會有這種想法。而他們的家長、老師平常經常向他們灌輸考大學的觀念,于是考大學成為理想也就理所當然了。從原因上看,想當老師的原因是傳播知識(3人),無私奉獻(1人),喜歡讀書(1人),還有一種原因比較現實,“可以當(老師)很多年,又不辛苦”。想當醫(yī)生的原因是能治病人(5人),還有一人不知道。這些原因比較書面化,應該說受教育和書本的影響比較大。由此,我們認為這些學生的心態(tài)都是正常的,沒有特別怪癖,主要是他們接觸社會太少,平常就在家和學校之間來往。聯系前面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歡讀書的回答,更能說明這些學生還很健康。另外,還有一道有關同情心的問題(如果在街上看到有人,如殘疾人、老婆婆討錢會有什么感想?A.很可憐,有時候還會給他(她)一點錢。B.可憐,但我沒有錢,不能幫助人。C.他(她)是騙人的。)學生的答案能說明他們心理健康。該題共有16個人選A,11人選B,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認為他們是可憐的。
學生的流動性強,每個學生都表示自己轉過學。其中,10個轉過1次,11個轉過2次,4個轉過3次,2個轉過4次。經常流動對他們的學習產生了不利的影響。老師教學過程中非常大的困難就是學生經常流動,老師難以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因材施教。
對你是否喜歡王家山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16個表示喜歡,僅有3個表示不喜歡,還有8個表示不清楚。從原因上看,表示喜歡的原因中,有5個認為王家山方便,有5個人認為王家山的學校、老師更好,還有3個認為可以認識很多朋友,還有可以學到知識,樓多,也有的認為就是喜歡,沒什么原因等。而不喜歡王家山的原因是王家山的環(huán)境沒有家鄉(xiāng)好,人生地不熟。從原因上分析,不論是否喜歡,原因都挺表面化,與經驗密切相關,幾乎沒有涉及人際關系、社會,正說明他們接觸社會較少。但是,我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反映他們已經融入王家山。
四、結語
由以上材料分析到,流動人口收入水平的低下與生活忙碌給子女的擇校、學習輔導產生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這樣一種影響是任何人都幫不了的,只能靠流動人口自己努力改變生活。當然,流動人口還是應該盡量抽出時間與學校溝通,而那些完全把子女教育任務教給學校的流動人員也應該轉變觀念,多與學校溝通,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良好結合。
政府從制度上建立將流動人口子女的成績與學校、教師考核的利益相掛鉤的機制,促使公立學校平等地對待流動人口子女與本地學生。城市教育費附加中安排一部分經費用于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戰(zhàn)略和措施非常有利于流動人口在城市的就業(yè)和生活,最終起到提高流動人口收入,改善流動人口生活的作用,而這肯定有利于其子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