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補泉
(蘇州市吳江區(qū)廟港實驗小學,江蘇蘇州 215200)
小學科學是小學的一門重要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認為小學科學是一門可學可不學的“副科”,學習提不起興趣,嚴重制約著學生的發(fā)展。與此同時,許多老師對小學科學教學也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導致小學科學的教學工作困難重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探尋有效教學策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精心研讀教材,根據(jù)所學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易于學生理解知識的教學情境,并在教學情境中提出適合學生學習的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激發(fā)學生想要探究的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校園的樹木》這一課時,由于校園生活學生很是熟悉,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能夠帶給學生快樂。在上課時,我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五彩繽紛的校園生活是我們美好生活的構成,寬敞明亮的教室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美麗的校園風景構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走進校門,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我們的校園中有著許許多多的樹木。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校園里的樹木都叫什么名字嗎?你們都知道它們在什么時候發(fā)芽和落葉嗎?你們知道大樹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好處嗎?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與大樹交個朋友吧,誰可以來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生認真地聽著,積極地討論著我提出的問題,他們有的說有楊樹、有柳樹、還有的學生說松樹等等。他們激烈地討論著,說著自己對大樹的了解,課堂氣氛一下活躍了起來,連一些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
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問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在對問題的逐步探究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提高探究能力。
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一直深受廣大教師的青睞和推崇。因為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在小組交流互動中,或因為一句話受到啟發(fā),進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要合理地為學生設計活動方案,注重學生討論題目的選擇,使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探究的意識,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課時,為了能夠使學生了解和知道植物的生長過程以及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都產生了哪些變化,在上課時,我請學生以合作學習小組的形式來開展學習,這樣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然后為學生設置以下幾個問題:1.你們所熟悉的植物有哪些?2.你們仔細觀察過這些植物嗎?3.這些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哪些變化?4.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什么?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讓他們對問題進行探究和思考。這樣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交流的過程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聽取他人的意見。
利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和空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也能互相交換意見,進而擴大信息量。而且學生在聽取他人意見的同時,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觀點,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思維邏輯和獨立思考、反思的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探究科學規(guī)律,但是這樣僅僅依靠老師課堂教學,單憑老師進行知識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要引導學生學會科學探究,我們就要借用各種形式,為學生展開科學實驗,使學生能夠在科學實驗的過程中學會探究,學會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這一課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會用放大鏡仔細觀察昆蟲的特殊構造和本領,在上課時,我?guī)ьI大家進行了實驗,引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并做好相關記錄,讓學生利用放大鏡觀察到平時我們肉眼所不易察覺的信息。在上課時,我為同學們帶來蝴蝶、菜粉蝶的標本,讓學生自己通過簡易顯微鏡來觀察這兩種動物標本,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菜粉蝶翅膀上布滿了小鱗片,這時候有的學生就提出這些小鱗片是用來干什么的呢,學生好奇地提出問題。為了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請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通過自己查閱資料,或是詢問自己的爸爸媽媽,或者是上網搜集相關信息,解決這個問題,提升學習效果。
為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上,我們要利用科學實驗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參與課堂的同時,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使學生通過實驗看到一個與我們肉眼看到的不一樣的世界,使學生產生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增強學生探究新知的內驅力和主動性。
有些老師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不一定認同角色扮演法。實踐證明,利用角色扮演法,能夠使學生從被扮演的角色角度去發(fā)表意見,發(fā)現(xiàn)和處理一些問題,這樣能夠使學生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問題,使課堂別有一番趣味性,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比如,在帶領學生們學習《種子的萌發(fā)》這一節(jié)課時,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具有趣味性,在上課時,我讓學生扮演自己喜歡的植物的種子并用語言描繪種子的萌發(fā)過程。有一位同學這樣表演的,她先伸了伸懶腰說:“哦,我都睡了一個冬天了,春天快來了,我要趕緊梳妝打扮一番,迎接春姑娘?!边@時候她一邊說著,一邊戴上草種子的頭飾,只見她一邊扭動身體一邊說:“快來一場春雨吧,幫我松松土,我要活動活動筋骨?!彼貙⒍字纳碜犹饋恚@時候,另一個學生過來做了下雨的動作,她高興地說,“真是春雨貴如油啊,我要來看一看這個美麗的世界了?!币贿呎f著,雙手一邊做打開的動作。惟妙惟肖的表演,吸引了全班同學的注意力,許多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要參與到課堂表演中。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主動性的高漲,提升了表演的熱情,教師讓每個學生自由發(fā)揮、自由表演,學生們發(fā)揮著他們的想象力,玩得不亦樂乎。在學生玩得開心的時候,我請學生思考種子在萌發(fā)的過程中,需要哪些自然條件。學生則一邊表演,一邊思考著老師提出的問題。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巧用角色扮演法,能夠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出發(f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同時使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課堂氣氛一次次推向高潮,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新穎、充滿趣味性的課堂教學中學會發(fā)現(xiàn)、提出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同時,培養(yǎng)問題意識,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使小學科學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一個重要平臺。
[1] 陳月明.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03).
[2] 張華.探討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J].新課程,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