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擬從學習的主客體,即文本、學情兩方面著力,嘗試探討問題預設的技巧,深入挖掘作品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中學語文;問題預設;探究技巧
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三大能力:語言運用的能力、審美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探究,即通過進一步的精讀、研讀突破文章的重難點,在深度和廣度上加強對文章的認識。探究的問題本身就得具備一定的價值,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問題的預設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
一、問從文中來
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第一要義就是讀懂文章、讀透文章。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開篇一句“喚歸”該如何理解?“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荒蕪就要回家務農(nóng)嗎?顯然“田園”在這兒有更深層的含義。海德格爾說:“‘家園意指這樣一個空間,它賦予人一個處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返鄉(xiāng)又是什么呢?返鄉(xiāng)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田園不僅是一方供我們躬耕的安身立命之所,是親切溫馨的家園故園,更是人類生命、人類存在之根本,是真實自由的本性依托,精神的家園?!疤飯@將蕪”意味著本根的喪失,所以詩人要歸去。聯(lián)系詩人的其他作品,如《歸園田居》中的“園田”也有著同樣的內(nèi)涵。理解了這點,就把握了解讀陶淵明作品旨趣的一把金鑰匙。再來品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不只是純粹寫景,而是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映射。云本自由,鳥倦知還,天上一片云,不與山親,不與水近,任風來風去,自由飄蕩,無所羈絆,象征著詩人如白云一樣淡泊寧靜,自在高遠的志趣和追求。而鳥兒飛得再高再遠,深情眷戀的還是養(yǎng)育它的樹林,因為那是它生命的起點。所謂“羈鳥戀舊林”,詩人這“翼翼歸鳥”終于找到了生命的止泊處。
二、問從學中來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用不著‘教”。既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那教師提問也應站在學生的立場,預見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的問題和最需要了解的問題。
問題或從學生的討論中來,或從學生的提問中來。如學習魯迅的《祝?!罚谟懻摗跋榱稚┲?,誰之過”時,有學生就指出祥林嫂本身也要負一定的責任。問題就產(chǎn)生了:祥林嫂是否做過抗爭?她身上有沒有反抗性?仔細分析祥林嫂看似“反抗”的種種行為,如反對再嫁逃出衛(wèi)家山,避免像牲口一樣被處理,維護自己作為“人”最起碼的尊嚴;再嫁時激烈反抗,維護自己從一而終的貞潔,自覺維護封建禮教;害怕被分身把所有的工錢都捐了門檻,以求得精神的平衡和解脫,表現(xiàn)出對封建神權的信服;臨死前懷疑靈魂的有無,源自于對地獄的恐懼等等。不難看出祥林嫂確實有一定的反抗性,可那只是低層次的、本能的反抗,并且反抗的思想武器正是壓迫她、毒害她、把她一步步推向滅亡的封建禮教和神權意識。這就是祥林嫂的悲?。阂簧槒亩Y教,卻被其活活吞噬;受盡封建思想迫害卻又不自覺地維護它。至此,我們已經(jīng)清晰地認識到,導致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那腐朽愚昧而又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三、問從問中來
更為巧妙的設問是從問題中來,步步設問,抽絲剝繭,表現(xiàn)梯度。這樣的提問方式更顯課堂緊湊,且符合學生循序漸進的思維規(guī)律。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很多人認為杜十娘的自殺不值,請學生為她設計其他出路。這樣開放性的問題立刻激發(fā)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于是許多充滿創(chuàng)意的答案紛紛出爐,如自己贖身自立門戶,另覓知音良人,看破紅塵皈依佛門,接受李甲懺悔與之重歸于好等等。學生討論得意興盎然之時,教師又追加一問:既然并非無路可走,為什么杜十娘如此偏執(zhí)?如何理解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這一行為?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心比天高的杜十娘追求的是一份不計利益的真摯愛情,追求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完美。當夢想破滅時,不惜以生命來抗爭、示威,這就是自尊自強的杜十娘。另外,針對部分希望杜十娘與李甲重修舊好的同學,還可進一步提問:李甲是因為父親李布政門第觀念的壓力而辜負杜十娘,毀滅一段愛情,那么李布政會不會因為“百寶箱”而接納杜十娘?二人之間門第這道鴻溝能否逾越?結合文中“以利相交”“說著錢,便無緣”“納粟入監(jiān)”等時代背景,孫富以千金離間李甲就使其茅塞頓開,十娘怒沉百寶箱時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的反應就可見金錢的效用已經(jīng)壓倒了根深蒂固的門第觀念。
當然,探究問題的預設技巧不一而足。只要教師記住,這些方式只是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鑒賞的助推器,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探究與審美能力才是我們所要采擷的彼岸花。
作者簡介:封丁鈴(1982— ),女,重慶外國語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