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水稻是孟連縣的第二大糧食作物,而水稻塑盤育秧拋秧栽培技術是集省工、省種、省水、省秧田、省成本、增產、增效為一體的水稻輕型栽培實用技術措施,能大幅度地減輕勞動強度,降低勞動成本,曾被農業(yè)部列為“九五”期間十項重大農業(yè)技術推廣項目之一?!笆濉逼陂g,孟連縣水稻塑盤拋秧栽培技術推廣工作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本文介紹了孟連縣水稻塑盤育秧拋秧的生產現(xiàn)狀,并結合具體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體會,闡述了孟連縣水稻塑盤育秧拋秧的栽培技術措施。
關鍵詞:孟連;水稻;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1.010
1孟連縣水稻塑盤育秧拋秧栽培現(xiàn)狀
孟連縣位于滇西南普洱市西南部,地處東經99°09'~99°46',北緯22°05'~22°32'之間,屬低緯度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類型。是以傣族、拉祜族、佤族為主體多民族雜居的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孟連縣自1998年開始開展水稻塑盤育秧拋秧栽培技術推廣工作,雖經多年的不懈努力,但拋秧面積擴大進展緩慢。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逐年減少和老齡化,農村勞動力日益緊張,農民在進行水稻生產時,急于尋求輕簡化的栽培技術措施。由于塑盤育秧拋秧栽培技術省時、省工、省種且勞動強度低,通過全縣廣大農技人員加大宣傳和示范推廣力度以及農民群眾科技意識的逐年增強,塑盤育秧拋秧栽培技術漸漸被該縣農民群眾所接受,推廣面積逐年增加。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間結合水稻高產創(chuàng)建項目的實施,孟連縣水稻塑盤育秧拋秧栽培技術推廣面積增長快速,該項技術目前已覆蓋孟連縣娜允鎮(zhèn)、勐馬鎮(zhèn)、芒信鎮(zhèn)、景信鄉(xiāng)四個鄉(xiāng)(鎮(zhèn))主要水稻產區(qū),并逐步向富巖鎮(zhèn)、公信鄉(xiāng)兩個邊境鄉(xiāng)(鎮(zhèn))及相鄰的緬甸佤邦地區(qū)推廣?!笆濉逼陂g,全縣累計種植水稻26.5萬畝,其中水稻塑盤育秧拋秧栽培推廣面積達17.72萬畝,占全縣水稻種植面積的66.87%,累計增產糧食620.2萬公斤。
2主要技術措施
2.1選用良種
根據(jù)孟連縣近幾年水稻良種引進、試驗、示范情況,結合水稻高產創(chuàng)建工作,目前孟連縣塑盤育秧拋秧的主推品種有雜交水稻品種“兩優(yōu)2161”、“德農2000”、“宜香3003”、“兩優(yōu)1259”;常規(guī)水稻良種“云恢290”、“文稻8號”、“文稻10號”等。
2.2培育壯秧
2.2.1秧床選擇 為運輸方便,塑盤育秧秧床應選在距離移栽大田最近、排灌良好、背風向陽、土壤肥沃的水稻田塊。
2.2.2秧床備耕與整理 根據(jù)孟連不同時期水稻拋秧栽插特點,早稻拋秧秧床備耕應在播種育秧前1~2天進行,晚稻在育秧前2~3天進行備耕,備耕時要做到田平泥化,待泥漿完全沉淀后排去田水待用。整理秧床時,要用平滑的木板進行壓實,秧床平面必須做到平、滑無雜草并略高于稻田平面1~2厘米,待到整理好的秧床表面泥水完全濾干后即可擺盤播種。秧床寬度為1.3米,為便于取稀泥配制營養(yǎng)土,秧床與秧床間留40~50厘米的工作行。每畝大田需準備12~15平方米的秧床。
2.2.3播種育秧
播期:按照孟連縣早、中、晚稻的栽插習慣,早稻塑盤育秧每年1月中上旬進行,秧齡控制在45天(4葉1心);中稻塑盤育秧在4月中下旬進行,秧齡控制在20~25天(5~6葉);晚稻塑盤育秧在6月中下旬進行,秧齡控制在16~20天(6~7葉)。
塑盤選擇與擺盤:拋秧塑盤規(guī)格眾多,孟連縣一般選用每張434孔中孔(長60厘米、寬33厘米)的塑盤為宜,每畝大田需50~60張塑盤秧苗。擺盤時,秧床正中央拉線,在中線的兩邊各橫擺一張秧盤,并用木板壓實,秧盤與秧盤間要盡量靠緊,做到盤與盤之間銜接無縫隙,塑盤與床土充分接觸不留空隙、無高低。
播種:擺好秧盤后,用容量為5升的塑料桶從秧床間的工作行中取稀泥,去除稀泥中的雜物后在每桶稀泥中施入40克壯秧劑充分拌勻配制成營養(yǎng)土,然后倒入擺好的秧盤孔中,每張塑盤約需營養(yǎng)土1.5~1.7公斤。先倒秧盤孔的2/3,再根據(jù)每畝大田用種量分二次將已催芽破胸露白的種子均勻播入每個秧盤孔中,第一次播畝用種量的2/3,第二次把剩下的稻種播入第一次漏播的空孔中,盡量降低空穴率。雜交稻每孔播1~2粒,每畝用種量控制在1.2~1.3公斤;常規(guī)稻每孔播3~4粒,每畝用種量控制在3~4公斤。播好種后覆蓋一層已配制好的稀泥,然后用刮泥板輕壓秧盤平面,使露出秧盤平面的稻谷完全插入孔穴中,之后再把秧盤平面多余的稀泥刮掃干凈,以免竄根影響拋秧。
覆蓋:早稻塑盤育秧時是一年中氣溫最低的時候,為防止秧苗遭受寒害凍害,早稻塑盤育秧時要搭蓋小拱棚進行保溫保濕;中稻育秧時是干旱高溫季節(jié),秧田要適時進行灌水,保證水分供給,防止受旱;晚稻塑盤育秧時又正逢高溫高濕的雨季;為防曬、防小鳥撿食和雨水沖刷,中、晚稻秧盤表面有兩種覆蓋方法,農戶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任選其一:一是育秧盤表面覆蓋2厘米厚的鋸末或充分腐熟的農家肥;二是覆蓋一層遮光率60%的遮蔭網,待遮蔭網表面可看到針尖似的秧苗露出時移開遮蔭網即可。
2.2.4秧床管理
芽期:播后至第一葉展開前,主要保溫保濕,早稻出苗前膜內最適溫度30℃~32℃,超過35℃時通風降溫,出苗后溫度保持在20℃~25℃,超過25℃時通風降溫。因此,根據(jù)孟連縣的氣候特點,早稻中、晚稻在立針后及時將覆蓋物揭掉,以免秧苗徒長。
2葉期:1葉1心到2葉1心期,噴施多效唑控苗促蘗。管水以干為主,促根深扎,葉片不卷葉不灌水,灌水深度不超過秧盤平面為宜。早稻膜內溫度控制在20℃左右,晴天白天可揭膜煉苗。
3葉至移栽:早稻秧苗長到3葉1心后要及時把棚膜揭除。根據(jù)苗情施好送嫁肥,一般在拋秧前5~7天畝用尿素2.5公斤均勻噴霧施送嫁肥,但要注意保證早稻秧苗高度不低于10厘米、晚稻秧苗高度不超過20厘米。
2.3拋栽
2.3.1大田備耕
拋栽前一天對田塊翻耕細耙,并用平田桿(竹子或小圓木)整平田面,清除雜草,做到田平泥化水淺,同時結合整田每畝施入1000公斤農家肥、40公斤三元素復合肥作底肥。
2.3.2拋秧
運秧:為便于啟運秧苗,移栽前一天要排去秧床中的水。啟運時,為盡可能減少移植時對秧苗造成的損傷,先把塑盤秧苗由外向內卷成圓筒形放入籮筐進行搬運。
拋栽技術:拋栽時應選擇在晴朗無風的時候進行,用左手托住秧盤底部或把秧盤放入竹背籮中,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個手指捏住秧苗中下部位,把秧苗從塑盤孔中拔出,舉至與肩膀平行位置順勢向前拋出,利用重力自然落入田中立苗即可,邊拋邊往后面移動,拋好后做適當整理,勻密補稀。根據(jù)田塊的肥力情況,肥力較高的田塊每畝拋足1.6~1.8萬穴、中等肥力田每畝拋足1.8~2萬穴、低肥力田每畝拋足2.3~2.6萬穴。
2.4大田管理
2.4.1水分管理 做到“薄水立苗、淺水活蘗、適期曬田”。拋栽7天內保持田面薄水,促根立苗。立苗后稻田保持2~3厘米淺水促分蘗。當每畝的總苗數(shù)達到設計有效穗數(shù)的90%時,及時撤水曬田,促進根部生長,控制無效分蘗的發(fā)生。后期稻田水分干濕相結合,養(yǎng)根保葉,不能長期灌水,也不能過早斷水。
2.4.2施肥 采取前促、中控、后補的施肥方法。即早施分蘗肥,拋栽3~5天秧苗直立后,每畝追施尿素5~10公斤促進分蘗;控蘗曬田結束灌水時,每畝施氯化鉀7~8公斤以促壯稈飽粒。
2.4.3病蟲草害防治 病害主要防治細菌性條斑病、稻瘟病和白葉枯病,蟲害主要防治稻水象甲、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和三化螟。細菌性條斑病在發(fā)病初期每畝可用1∶1石灰加草木灰撒施,畝用20公斤。發(fā)病較重時畝用58%雷多米爾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施,或用50%DT殺菌劑500~600倍液噴施,或畝用75%百菌清加20%葉枯寧各100克對水50~75公斤噴施。稻瘟病可在分蘗期和抽穗破口期每畝用20%三環(huán)唑100克,或75%三環(huán)唑50克或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80~100毫升對水50公斤進行噴霧防治;白葉枯病秧田可在4~5葉、大田在發(fā)病初期或齊穗期用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每畝100~150克對水40~50公斤進行噴霧防治。稻水象甲、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和三化螟可用先正達福戈每畝8~12克對水30~45公斤噴霧防治。草害每畝用60%的丁草胺乳油150毫升拌細土5公斤在拋秧后5~7天均勻撒施。
2.5適時收獲
做到“九黃十收”,防止過熟而脫落和倒伏霉變、出芽。
3結語
通過推廣水稻塑盤育秧拋秧栽培技術措施,改變了邊疆少數(shù)民族長期沿襲下來的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水稻產量,增加了農戶的經濟收益,對提升孟連縣的糧食安全保障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小輝.作物栽培學(各論)[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2.
[2]龐正盛,徐世宏.水稻拋秧栽培技術[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3]夏聲廣,唐啟義.水稻病蟲草害防治原色生態(tài)圖譜[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
[4]張瑞岐.作物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7.
[5]楊文鈺,屠乃美.作物栽培學各論(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3.
[6]孟連縣地方志編委會.孟連年鑒[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黃家榮,大專學歷,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