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婕
摘 要:蘇軾是宋代著名的詞人,他不僅在豪放詞的創(chuàng)作上有一定的藝術高度,其婉約詞的創(chuàng)作也獨具特色,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應用了大量以雅為美、情思曲折深婉的創(chuàng)作手法。本文主要針對蘇軾婉約詞的特點進行分析。
關鍵詞:蘇軾;婉約詞;創(chuàng)作特點
中國詩詞在宋代達到鼎盛時期,其中蘇軾就是豪放派的代表,他的很多豪放詞至今都家喻戶曉,如《水調歌頭》等。除此之外,蘇軾的婉約詞占據他所有詩詞的大部分,并且有很高的成就,絲毫不比豪放詞遜色,顯示出其鮮明的藝術個性。下面將對蘇軾婉約詞所具有的鮮明特點進行分析和概述。
一、婉約中不乏樂觀曠達的風格
蘇軾的婉約詞常常用清淺的憂愁表達曠達的心胸,反映這一特點的代表詞為《蝶戀花》。
這首詞寫的是在暮春時節(jié)的傷春情懷,但在惋惜之中又夾雜著些許樂觀。如:“花褪殘紅青杏小”、“枝上柳綿吹又少”描寫的是杏花掉落,絮花飛落,春光已盡的景色,本來會讓人們觸景生情,引發(fā)人們的傷感之情。但悲中見喜,蘇軾又描寫了一幅飛翔的燕子和充滿青山綠水的風景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圖。動靜結合,在渲染了悲傷的氣氛后又帶來了較為歡樂的氛圍。
從“天涯”、“行人”中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正在進行一個孤獨又失意的旅途。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愁緒不斷,一句“天涯何處無芳草”就可以看出蘇軾的樂觀曠達的生活態(tài)度,以開闊的胸襟來面對生活的不易,就能發(fā)現美好的事物就在身邊。
詞的下闋則記述了一男子對“墻里佳人”的單相思,因為與佳人被一墻隔開而使男子心生傷感和煩惱。而之前的天涯何處無芳草便很好的規(guī)勸了這位為情所困的男子,使男子進行自我開解,將悲情的事件又引到了樂觀豁達的情調上,同時又體現出蘇軾婉約詞脫離世俗,健康純潔而高遠。
二、情思曲折深婉的描寫手法
在蘇軾的詞中可以看出他常常用深沉的哀愁來表達濃重的情愛。反映這一特點的代表詞為《江城子》。這是一首用來懷念亡妻的詞,表達了對亡妻的深深的思念。
詞的開頭“十年生死兩茫?!北磉_了蘇軾在這十年中與妻子陰陽兩隔的孤寂心境,并有“不思量,自難忘”的直抒胸臆,表現出對亡妻刻骨的思念。而亡妻的墳墓葬于千里之外,作者甚至沒有機會前去祭奠,更加表現出“凄涼”,同時為下闋的夢境做鋪墊?!翱v使相逢應不識”進一步表現出作者因過度想念亡妻而飽受精神折磨,顯示出這十年來作者歷經心酸和滄桑歲月以致身心衰老。
詞的下闋轉入夢境,夢到自己和妻子相見,妻子“小軒窗,正梳妝”,但作者卻“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此時無聲勝有聲,表達出作者與妻子的愛之深,將作者對妻子的思念升華到極致。最后三句即是夢醒時分,十年之后還有更多的十年,這種思念曲折而深婉,與李清照等人的哀愁相比更加深沉而催人淚下。
三、以雅為美的創(chuàng)作手法
柳永詞以俗為美,花間詞以艷為美,而蘇軾的婉約詞以雅為美,其中最典型的便是《阮郎歸·初夏》:“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此詞表現了初夏時節(jié)的閨閣生活,采用從反襯的手法,上闋寫靜美,而從聽覺入手,以蟬鳴聲和落棋聲等聲響襯托環(huán)境之寂。下闋寫動美,卻從視覺落筆,通過雨后小荷和石榴花等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再加上一名女子來營造出一種清麗歡快的情調,顯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四、用隱隱隱愁表達鮮明的個性
在蘇軾的一些婉約詞中有時夾雜著淡淡的憂愁,但總體畫風卻清新明麗,沒有絲毫的脂粉氣,如《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此詞的上闋用水、風、香、月等襯托出了花蕊夫人非凡的姿質與高潔,并且風度嫻雅,馨香嫵媚,艷麗無比,與寂靜的夜和流星等相互襯托,烘托出一種清澈光潔、安謐寧靜的氣氛。作者在這首詞中再現了花蕊夫人在無眠的夏夜消夏的情形,突出了花蕊夫人美好的精神境界,同時也抒發(fā)了作者對時光流逝、人世無常的惋惜和感慨。全詞境界幽眇,在清新明麗的氛圍中夾雜著一些淡淡的憂愁,讀之令人如臨其境。
總體來看,蘇軾的婉約詞真摯細膩,健康高遠,感情深婉,在表達內心的憂愁時又不失樂觀曠達的情懷,使人蕩氣回腸。再加上蘇軾不拘泥于傳統規(guī)范,勇于創(chuàng)新,以純熟的手法、獨特的氣質和超人的天才給婉約詞注入了新活力,使北宋詞壇為之耳目一新。
參考文獻:
[1] 尹慧明.寄蘊藉于豪放之外 寓曠遠于婉約之中——蘇軾詞風淺論[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0(01).
[2] 向陽.水中賞月 霧里看花——小品婉約詞之美[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3] 康莉.脫出樊籬,另辟蹊徑——論蘇軾婉約詞中的“豪放”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07).
[4] 廖泓泉.論蘇軾婉約詞的新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