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超
圖像學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應用
謝永超
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應對學生的基本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多樣化的課程教學體系。圖像學作為西方藝術史研究中的一種研究方法,將其中的一些理論引入到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高中生的好奇心都比較強,教師只有在引領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盡可能地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意識,才能使學生完全融入課堂教學中,幫助他們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將美術作品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并且在講解時將畫面的寫實主義與象征意義結(jié)合起來,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再只是簡單地通過表面的圖像去理解作品,學習興趣也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程中,教師運用圖像學的方法對作品進行分析,可以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深入地窺探作品中所蘊含的哲學、社會學、歷史以及政治文化現(xiàn)象方面的寓意,使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對美術作品進行解析。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同時也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
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中,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把圖像學的相關理論引入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可以提升學生對于美術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后利用網(wǎng)絡以及查閱圖書等方式對作品的深層含義進行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是20世紀著名的藝術史家,他的圖像志——圖像學的研究方法是20世紀美術史中影響力巨大的一種研究方法。潘諾夫斯基將圖像學的研究分為了三個階段: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圖像學解釋,下文就結(jié)合中國古代畫家顧愷之的繪畫作品《女史箴圖》,具體分析如何利用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的三個層次組織美術鑒賞教學。
根據(jù)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的第一個層次,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作品的畫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畫面所描繪的物象。在講解《女史箴圖》時,學生可首先通過觀察作品描繪的畫面以及其中的文字說明,對《女史箴圖》所描繪的中國古代貴族婦女的形象與生活場景有一個直觀的印象,以便之后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的第二個層次就要求學生根據(jù)觀察到的物象來分析其中的寓意,通過分析圖像中的故事,讓學生體悟圖像背后所隱藏的內(nèi)涵。這就需要學生對文化、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準確地解讀藝術家在作品中要表達的東西。學生在對《女史箴圖》進行初步的觀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文獻,得知畫名中的“女史”是古代宮廷中一種女官的名稱,而“箴”則有著規(guī)勸、勸誡等意思。進一步查閱史料還可以知道,顧愷之的這幅畫是以張華的文章《女史箴》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其中的每一段畫都是一個宮廷婦女的故事,并且還在畫旁抄錄了張華所作的賦來對畫面進行解釋。
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的第三個層次則需要解釋者更為深入地探究,解釋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寓意。通過對《女史箴圖》依次進行的三個層次的分析,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當時的繪畫方法,也相當于讓學生閱讀了一部偉大的歷史文獻。作品直觀地展現(xiàn)了古代宮廷婦女的生活情況,學生再通過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就可以了解到在當時社會宮廷婦女需要遵守的封建禮教方面的道德規(guī)范,這與現(xiàn)代社會中的宣傳畫有著類似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高中的美術鑒賞教學中引入圖像學的方法,不僅可以提升美術鑒賞課的深度,也能使圖像學的方法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學生在圖像學的理論基礎上,通過搜集文獻資料,并聯(lián)系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可以深入探究美術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習興趣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真正達到了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
江蘇揚州市江都市丁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