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琴
學校新招聘了一批應(yīng)屆生。偶與其中的一個小姑娘閑聊,問及畢業(yè)于哪所高校,她一臉的沮喪:“原來的某某學校,現(xiàn)在的某某大學。聽說過嗎?” 我點點頭,表示知道。
“唉,我的大學消亡了!”她蹙著眉頭,語氣里有深深的傷感和無奈。
我完全懂得其中滋味!因為我畢業(yè)的母校也早早消亡了。
近年來,高校更名已成常態(tài),莘莘學子心心念念的多少母校,一夕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高大上”的名稱。頻繁更名,大肆擴建,已是現(xiàn)今諸多大學“快速發(fā)展”之常態(tài)。獨獨忘記了,校名是否顯赫,校園是否氣派都不重要,關(guān)鍵在于是否出成果,是否有思想,能否培養(yǎng)大師。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早就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p>
急功近利的教育,迷失方向的大學,浮躁庸俗的辦學理念不得不使人隔著蒼茫的歲月再度懷戀梅貽琦——水木清華這位 “永遠的校長”。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于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wù)長等職。1931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在此期間,他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推行一種集體領(lǐng)導的制度。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他在新竹創(chuàng)建清華大學并任校長。及至他在臺灣去世,一直服務(wù)于臺灣國立“清華大學”,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1915年,24歲的梅貽琦應(yīng)清華校長周詒春之聘,做了清華大學的物理教授??伤B教授都不敢做,他跑去向自己的老師張伯苓求教,張伯苓勸導說:“青年人要能忍耐,回去教書!”于是,沉默寡言、不善辭令的他就老老實實地回到清華,老老實實地做他的物理教授。
沒想到的是,1931年,老老實實的他,當上了清華的校長。
更沒想到的是,他這一生,老老實實的只做了這一件事,就是成功地執(zhí)掌清華并奠定了清華的“校格”。晚年,他回憶說:“這可倒好,這一忍耐,幾十年、一輩子下來了。”
風起云涌、群英薈萃的清華大學自1928年以后,學生風潮不斷。從1928年到1931年,溫應(yīng)星、羅家倫、吳南軒等幾任校長走馬燈似地換。尤其是1930年6月,接替羅家倫的萬喬選前來上任,英氣勃發(fā)的學生們在校門口豎起“拒絕萬喬選”的大旗,成功阻止了他接任校長并倉皇簽下了“永不任清華校長”的承諾。在“清華長達10個月的無校長治校”這樣激蕩的風口浪尖上,教育部長李書華做了他這一生中“最滿意的一件事”,選聘梅貽琦為清華校長。自此,梅貽琦連任清華校長達17年之久,平息了一波又一波的歷史激流,平穩(wěn)地引領(lǐng)著清華學術(shù)昂然前行直至聲名鵲起。及至1955年赴臺主持“清華復?!保秩涡轮駠⑶迦A大學校長多年,算是 “中國國立大學任職最久的校長”,因而在成千上萬人的心目中,梅貽琦就是清華,清華就是梅貽琦。
人才濟濟、英才輩出的清華校園里,他似乎無所作為,卻充分發(fā)揮了教授在學校建設(shè)中的作用;他本人從來沒被稱為大師,卻為這所大學請來了眾多的大師,并為后世培養(yǎng)了許多大師——李政道、楊振寧、李遠哲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涌現(xiàn)了吳有訓、葉企孫、顧毓琇、陳岱孫、陳省身、吳大猷、趙忠堯、王竹溪、華羅庚、朱自清、聞一多、潘光旦、錢鐘書、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等一批“國寶級”學術(shù)大師。
他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教授?!?“校長的任務(wù)就是給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泵焚O琦聘請名師,不在資歷學歷,只憑真才實學。他求賢若渴的誠意,在只有初中學歷卻屢次破格的華羅庚身上體現(xiàn)得淋淋盡致。無論是顧毓琇、趙元任還是吳大猷、王國維……都曾因梅貽琦的禮賢下士、稱賢薦能而流傳著無數(shù)溫暖而迷人的佳話。朱自清在為梅貽琦《中國的大學》作序時稱贊他,“使清華在這七八年里發(fā)展成一個比較健全的民主組織,同仁都能安心工作,樂意工作?!?/p>
梅貽琦尊重清華“教授治校”、“民主治?!钡膫鹘y(tǒng),教授評議會在清華掌握實權(quán)。他雖任校長,從不大權(quán)獨攬,只要教授提出的建議合理、有利清華,他就會頷首微笑:“吾從眾”。工作中遇到問題,虛懷若谷的梅貽琦總先問旁人“你看怎樣辦好?”教授吳有訓常與他“唱反調(diào)”,他也不以為忤。馮友蘭回憶,當年清華流傳著一句話:“教授是神仙,學生是老虎?!背珜W術(shù)自由、教授治校和通才教育原則的梅貽琦,把德育作為五育之首,在德育中,他強調(diào)人格與愛國。他對即將出國留學的學生說:“諸君在國外的時候,不要忘記祖國;在新奇的社會里,不要忘掉自己……”無怪乎陳岱孫感嘆:“他一生的業(yè)績和清華結(jié)合在一起。”
光陰流轉(zhuǎn),現(xiàn)今有多少校長的威望是來自于靈魂與人格、學識和思想,而非“校長說了算,校長很任性”的官本位權(quán)力。教育家陶行知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倍裉斓暮芏嘈iL,其本人都失了靈魂,校園內(nèi)嚴格的等級制度嚴重扭曲了部分學者的人格和心性。很多校長是“學而優(yōu)則仕”,不懂教育瞎指揮,媚上欺下、迎合奉承,手腕之靈活確實是一流的社會活動家,卻非教育家。更有“本領(lǐng)高強”的校長,制定出一系列考評教師的數(shù)據(jù)化規(guī)則,相當科學嚴謹,極其繁瑣限制,用鐐銬式的框框架架掌控教師,唯恐教師獨立思考了,思想自由了就生了反骨,成了逆臣,誤人子弟??墒?,墨守成規(guī)、死守“考核評價”教條的教師們,如何營造“自由民主”的氛圍?自身思想都僵化了,靈魂都物化了,又怎么帶得出獨立思考、靈魂自由的學生?馮友蘭評價梅貽琦,“這樣一位掌校時間長,成就大,威望高,影響遠的寡言君子,他自有一套當校長的本領(lǐng)?!边@個本領(lǐng),今天的校長能悟到嗎?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發(fā)生,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這是中國高等教育最艱難卻又最輝煌的一個時期。聯(lián)大之難,不僅在于國難,還在于“聯(lián)”難。三校之中,清華的人數(shù)、資金、設(shè)備顯著占優(yōu),但梅貽琦不偏不倚,公正無私,故而備受三校師生擁戴。
當時,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三位校長任校務(wù)委員會常委,但張、蔣二人在重慶陪都另有職務(wù),聯(lián)大校務(wù)實際只由梅貽琦一人主持。他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最困難時期創(chuàng)造了中國教育史上最輝煌的奇跡,也承擔著常人想象不到也難以承受的負擔和壓力。他曾坦言,西南聯(lián)大近九年的工作生活,是其一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歲月。但其勵精圖治、公正儉省的風骨,尊師護生、民主自由之風范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譬如物價上漲,供應(yīng)短缺時,他不辭辛勞保證全校師生不斷糧;開辦 “清華服務(wù)社”搞創(chuàng)收,又將所獲利潤與西南聯(lián)大全體同仁分享等等。事無巨細,他親歷親為;時勢艱難,他儉省治校。在他的帶領(lǐng)下,西南聯(lián)大在教育上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
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梅貽琦寡言慎行,言語不多,但很有主見定力,思考周全之后,行動迅捷。葉公超用“慢、穩(wěn)、剛”三個字形容他。他自己也說“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本瓦@么個“寡言君子”,居然曾跟時任教育部長陳立夫唇槍舌劍,闡明聯(lián)大教育的根本就是“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思之無不動容。清華師生經(jīng)常接觸梅校長,注意到個性沉靜的他開會很少說話,如果非要他報告或討論,言語總是條理分明,把握重點。在許多人爭辯不休時,他常能一言解紛。陳寅恪曾稱贊:“假使一個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貽琦說話那樣謹嚴,那樣少,那個政府就是最理想的?!贝搜陨醯萌诵?。想一想職場上的大會小會以及沒必要的會,官場上的假話、空話、套話,令人不勝其煩、不堪其擾。尤其是小領(lǐng)導先講,大領(lǐng)導跟上,最后一把手說“我再補充兩句”,結(jié)果,這一補充,不是兩句,而是兩小時,讓聽的人苦不堪言。
于學生而言,聆聽校長演講,既是跟學校核心人物的近距離接觸,更是校園內(nèi)其他任何人、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替代的更具人生啟示的教育。故而,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乃至每月的國旗下講話,成了校園里一道特別的風景。但這個講話,經(jīng)常又臭又長,曾有學子站立太久導致暈倒后怯生生地嘀咕:“有講話短一點兒的校長嗎?”有,當然有!不過太少了,我知道的只有一個梅貽琦。很多人,做了領(lǐng)導之后,就忘了自己身為平民時對領(lǐng)導講話的厭憎,變本加厲地挖掘發(fā)言機會,窮兇極惡地驗證自身存在感,說到底,還是官本位思想作祟。
西南聯(lián)大曾流傳一首打油詩,“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墒菍W校總認為,恐怕仿佛不見得?!闭{(diào)侃了寡言慎言的梅貽琦校長。學生調(diào)皮,敢拿校長開玩笑,足見當時民主自由之風氣;學生可愛,凝練概括了梅貽琦別具一格的講話習慣。
現(xiàn)今還有開得起玩笑的校長嗎?據(jù)說,有個校長聽到一首題為《游戲》的兒童詩,當場變了臉色。那詩是這樣寫的:
小弟弟,我們來游戲
妹妹當老師,你當學生
那么小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她什么也不會做
我看——
讓她當校長算了
……
在小孩子眼中,校長是一所學校最大的官,但也僅僅是官而已,他們什么也不會。挺可愛爛漫的一句話,怎么就刺痛了某些校長呢?這一點,倒不如好好學習梅校長坦蕩蕩的君子風范——曾有人奇怪,那么多校長來來去去,為何獨有他能在大師云集的清華立足?梅貽琦妙答:“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是沒人愿意倒霉(梅)!”
回答得睿智又詼諧,問的人自是會心一笑又莫不折服吧!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1948年底,國內(nèi)開始了新的格局,西南聯(lián)大解體,清華重新搬回北京香山腳下。而對清華極其眷戀的梅貽琦卻選擇了避走臺灣,對此他的解釋是“我一定走,我的走是為了保護清華的基金?!?/p>
1955年,梅貽琦從美國回到臺灣,用清華基金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后擴展為新竹清華大學)。因其掌握著數(shù)額巨大的清華基金,各懷鬼胎的市政要員紛紛接近他,試圖趁機撈一把油水。殊不知,經(jīng)濟拮據(jù)的梅貽琦因為自己在臺薪金微薄,不得不將已經(jīng)62歲的太太韓詠華留在紐約依靠打工獨自生活,自己只身一人赴臺,一心顧念清華教育,名副其實的“生斯長斯,吾愛吾廬”。
1962年,清貧如洗的梅貽琦骨癌住院付不起醫(yī)療費,清華校友半年募捐了臺幣65萬元。躺在病床上的梅貽琦看到愛心募捐記錄,“半晌無語,后曾流淚頷首”。
梅貽琦去世后,葬于新竹清華大學校園內(nèi),取名為“梅園”,園內(nèi)有校友集資興建的花木,曰“梅林”。
梅貽琦生前隨身攜帶一個手提皮包,住院后一直放在床下一個較為隱秘的地方。他去世兩星期后,在各方人士監(jiān)督下,秘書將皮包啟封,當包打開時,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原來里面裝的是清華基金賬目,一筆筆清清楚楚地列著。睹物思人,在場者無不落淚。
在那貪污成風、腐敗無孔不入的年代,握有實權(quán)者,想有所偏私,實在是“舉手之勞”。一個人長期掌控著那樣巨額的經(jīng)費,卻從未順手揩點油,那就更是“異類”了。然而,廉潔自律的梅貽琦就是這樣的“異類”。他數(shù)十年來掌握著巨額的清華基金,在沒有任何監(jiān)督的情況下,即使生活到了極為清寒的地步,他也沒有動用公家的半文錢。他把所有錢都用給了清華,似一株老梅,風骨凜凜纖塵未染,唯有香如故。蔣夢麟在為梅貽琦撰寫的碑文中稱梅貽琦“一生盡瘁學術(shù),垂五十年,對于國家服務(wù)之久,貢獻之多,于此可見。其學養(yǎng)毅力,尤足為后生學習楷模。”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身居高位的梅貽琦,兩袖清風,從不利用職權(quán)為親屬家眷謀取私利。他的侄子梅祖武報考清華大學,因成績不夠,無奈去了北洋大學;小女兒梅祖芬在堅持原則的父親面前,只好去了燕京大學。梅貽琦沒有某些知識分子信奉的犬儒主義和功利主義,物質(zhì)上的捉襟見肘他絲毫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清華精神”能否傳承、光大。有學者評價曰,梅氏“這一生,由少而壯,由壯而老,整個韶光,都是為了清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清華何幸,教育何幸!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但由于校長誕生機制的弊端,以及缺乏強有力的監(jiān)督,致使在具體的教育工作實踐中,校長一職極易走向獨裁、獨斷的霸道、霸權(quán)巔峰,導致出現(xiàn)了為數(shù)不少的蛀蟲校長、碩鼠校長。從一冊圖書到一棟大樓,從校服采購到工程投標,從教學招生到學校建設(shè)……他們?nèi)苤酗査侥?、吃干榨凈。在校園這個獨立王國里,工程腐敗,科研腐敗,權(quán)錢交易……碩鼠們斂財手段不拘一格,教育腐敗讓人觸目驚心。更有甚者,連學生的營養(yǎng)餐費都敢貪污。君不見,把學校當作“自家后花園”的江西某大學周姓校長2014年落馬之后,這一年,僅深圳先后就有7名中小學校長因受賄下臺。不勝枚舉的案例讓我恥于贅述,我怕臟了我的筆鋒。提出“文化立國,大學重建”的姚國華,曾發(fā)出這樣的犀利言論:中國20世紀所有的不幸,所有的悲哀,所有的愚蠢,都在于在平常時期幾乎完全沒有真正的大學,只有人才培訓機構(gòu),只有培訓工具的地方,只有培養(yǎng)聽話的螺絲釘?shù)牡胤?。一個學者、一個大學教授所有的人生追求,都放在房子從80平米到100、120、160、180、260平米這樣折騰的時候,他還有可能去追求一種純粹的智慧嗎?不可能。”
……
民主。自由。公正。清廉。
功勛卓著的梅貽琦以畢生的實踐,躬行了清華之校訓,弘揚了清華之精神,書寫了清華這張鮮活蓬勃的名片,以傲岸凌然、高潔堅貞的梅之風骨詮釋了一個時代的斯文。
這樣的校長,還會有嗎?
或者說,催生這樣校長的東風還會刮起來嗎?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三鄉(xiāng)鎮(zhèn)紀中三鑫雙語學校)
責任編輯 李 淳
實 習 生 謝綺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