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言
諷刺的是,這樣一個以工作為重的時代女性先鋒,卻偏偏生了一群個性不同的孩子——作者的大姐先后于普林斯頓和康奈爾頂尖名校接受教育,結果卻在結婚生子后,甘愿成為一名家庭主婦。
這件事讓母親大為光火,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兒”在獲得了富布賴特獎學金后,居然選擇“待在家里看孩子”。于是只要有機會,她就大肆批評責備大女兒“浪費了社會資源”“喪失了發(fā)揮自己潛能的機會”……
作者的大姐一面默默忍受著母親的批評,一面繼續(xù)做她認為正確的事情——當一個充實、為家人帶來快樂的主婦。她以當年學習的精神,激發(fā)了自己作為母親的所有潛能,把5個孩子培養(yǎng)成了卓有成績的、敢于追逐自己夢想的年輕人。
這個故事不長,卻回味無窮。
我一個朋友在生完老二后猶豫要不要重返職場,一方面她希望留在家里,更好地陪伴一大一小;而職業(yè)慣性又驅使她不要輕易放棄奮斗來的職位和資歷。
糾結來糾結去,她試探地問五歲的大兒子。
結果她兒子回答:“媽媽,你愛怎么樣就怎么樣吧!如果你不高興,我們也沒有好日子過!”
大人糾結來糾結去,小孩子卻能一語道破天機——媽媽幸福安康,是一個現代家庭穩(wěn)定快樂的根基。
但是,正是因為在現代社會里,當一個女人是出于“主動選擇”,而不是因為“懶惰”,當全職媽媽的時候,是極其需要勇氣的。
上班再枯燥無聊,總是有下班休息的時候;全職媽媽卻是每天24小時無休止地在運轉。
上班可以有工資拿,穿的得體專業(yè),去好吃的餐廳,結識各種人;全職媽媽幾乎是在單打獨斗,吃穿全在自己,可社交的人非常有限,還要管家里要錢。
這個社會上絕大部分人,并不會認為全職媽媽也是一種工作,有其責任和價值所在;他們會覺得這是在“歇著”,歇著的同時帶帶娃。
這其實也是一種窄見。
有人問臺灣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對于那些曾抱有人生抱負與夢想的全職媽媽,該如何面對沒收入,沒專業(yè)表現的角色?”
彭明輝教授是這樣回答的:
“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有二者:一是加深、加寬、加厚自己對人性高貴面的了解;二是讓世界因為自己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從這兩個角度看,選擇全職媽媽的角色跟選擇上班沒兩樣,同樣都需要留時間去增長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心靈的深度,同樣都有機會造福別人。而對于全職媽媽最大的挑戰(zhàn),其實在于人必須‘盡早學會靠自己對自己的了解去肯定自己,靠自己內在的成長去肯定自己。”
所以做全職媽媽,不必老與“犧牲”“奉獻”等詞掛鉤,那些全職在家里的女性,客觀上確實成全了孩子和家人,但主觀上也要盡量多“成全自己”。
在大學時,因為教授推薦,我曾讀過一本小說,叫《教授的女兒》。里面有句話記不清原文,但印象深刻:
家庭是一個社會的細胞,當我們覺得追求社會幸福是一個宏大命題時,不妨轉而去實現個人的家庭幸福。因為在這個機體里每一個細胞都愉悅幸福了,整個社會才能得到幸福。
家庭主婦是一種身份,也是一種階段的狀態(tài)。它不是女人的宿命和歸宿,也不用將此一時就當作一輩子。
有人管家庭主婦叫家庭婦女,有人管家庭主婦叫全職太太,可在我看來,每個善于打理家庭的主婦,都是杰出的管理者,都是幸福的創(chuàng)想家。編輯/李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