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燕
[摘要]從實踐的角度探索差異教學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提出尊重差異、正視差異和超越差異實施教學評價的差異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差異教學
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發(fā)展變化迅速的學科,它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目標,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高中信息技術中應實施差異教學,使學生了解利用信息技術處理信息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養(yǎng)成良好的信息習慣,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合作與交流。
一、實施差異教學的背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強調:“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著重提出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考慮高中學生起點水平及個性方面的差異,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自我設計;提倡通過課程內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由于硬件條件、教師配置、教學安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進入高中時信息技術學習起點水平參差不齊。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帶著困惑,筆者和同事進行了差異教學的實踐。
二、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
1.尊重差異,分析存在差異的成因
通過問卷、訪談等方法對高一新生展開調查,掌握學生信息技術起點水平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學習興趣的差異。學生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興趣不同,有的愛好算法與程序設計,有的對多媒體信息加工感興趣。有學生認為考試科目必須學,非考試科目就可以忽略。
(2)知識與技能的差異。有的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較關注,能運用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對則信息技術根本不了解,沒有基礎。
(3)學習習慣的差異。有的學生喜歡獨立思考,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的學生從眾心理比較強,學習比較被動,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
在教學中學生的差異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應正視學生的這種差異,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構建有效的差異教學模式,既要關注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又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2.正視差異,有效實施教學
(1)了解學生學習水平,掌握他們的學習需求
在講授新的模塊之前,通過前期評測掌握哪些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較高的學習水平,可以提供較高層次的學習資料,幫助他們提升;哪些學生應該給予輔導和強化練習。
(2)根據(jù)差異進行彈性分組,積極干預和調整
在差異教學中,教師提出學習任務,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學生自主展開合作探究,最后展開交流與評價。在實踐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及時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情況,并及時進行干預和動態(tài)調整,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3)提供差異化的學習資源,鼓勵學生不斷提高
在學習任務上要有梯度,以教學目標為基點,根據(jù)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分出對應的層次,提供差異化的教學資源。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鍛煉了能力,提高了水平。
3.超越差異實施評價,促進個性化發(fā)展
教學評價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激勵和引領作用。對于起點較低的學生,要多給予鼓勵,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習興趣;對于起點水平較高的學生,則要給予正確的引導,激勵他們向更高層次挑戰(zhàn)。
(1)評價方式要多樣化
對性格內向或者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通過眼神或者動作給予學生評價;在對小組學習進行評價時,可以采用歸納型評價,由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表現(xiàn)來歸納小組的學習水平;在對起點水平較高的學生進行評價時,可采用引導式的評價,提出更高階的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和探究。
(2)評價角度要多元化
學生的成長與進步表現(xiàn)在多個方面,在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的差異。孤僻內向的學生能主動與同伴合作交流;在多媒體加工上表現(xiàn)平平但程序設計水平突飛猛進;理論知識的學習上不突出但動手能力有很大提高等,這都說明學生在發(fā)展和提高。評價不僅要關注整體的學習水平,而且要從多個角度評價學生。
(3)評價內容要差異化
評價應本著超越性教學觀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使得長處更長,短處更短。
綜上可知,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尊重差異存在的前提下,正視學生的差異,通過差異教學為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提供機會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特約編輯 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