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壓歲錢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想必大家都還沉浸在過年的喜慶氣氛中吧,壓歲錢無疑是同學們過年時的企盼。我們幼稚浪漫的心底涌出一個個不可思議、大膽新奇的計劃,設想著用這年終獎賞去一一實現(xiàn)。下面讓我們來認識下這個受歡迎的朋友吧!
每逢過年,穿著新衣服,蹦蹦跳跳地接過長輩們的紅包,是學生時代最幸福的事情了。然而,為什么這里的紅包又叫壓歲錢呢?
原來,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就發(fā)高燒,講囈語說胡話,幾天后燒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了。由于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亦稱之為“守祟”。
當時,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來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去,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
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里,突然一陣狂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當那個黑矮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迸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從此,管氏夫婦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就流傳開來。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后,用紅紙包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果然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
傳說固然只是傳說,但新年的“壓歲錢”卻早已成為一種習俗了。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xiàn)于漢代,也叫厭勝錢。這種錢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為了佩戴玩賞而專門鑄成錢幣形狀避邪用的。這種幣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有“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隨著歷史的前進,壓歲錢也擁有了不同的含義和形式。又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放在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這跟西方的圣誕節(jié)禮物有些相似,父母也扮演著圣誕老人般的角色。
節(jié)日背后總是隱藏著各種有意思的典故傳說,本文壓歲錢的來歷就是其中之一。下面這些節(jié)日或民俗,你知道有什么典故傳說嗎?
①過年 ②祭灶 ③端午節(jié) 白勝男